文脉赓续,独特韵味熠古今

2023-09-14 12:38张佳瑶
杭州 2023年14期
关键词:宋韵良渚文脉

张佳瑶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杭州的文化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擘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蓝图。“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杭州始终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上走在前列,全方位展现着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

应保尽保 人文灵魂逐步复苏

杭州,有着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下,埋藏着众多文化遗存。历史建筑犹如璀璨的明珠,是杭州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曾经的杭州差点痛失这颗明珠。20世纪90年代,为了摘掉“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顶帽子,杭州启动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作。在推土机的轰鸣下,古街老店不断坍塌,传统民居被“抹平”,杭城的韵味逐渐消逝。

从清河坊的“拆”到“不拆”,再到“保护性修建”,杭州从“弯路”中觉醒。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杭州摒弃了一直以来“拆老城、建新城”的模式,确立了“保老城、建新城”的模式,以及“保护优先、应保尽保”“排查前置”等机制,一旦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先予保护,再行论证。

一座清河坊,半部杭州史。修旧如旧的清河坊,保留了清末民初杭州城市风貌的特色,成为杭州最重要的人文街区之一。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万隆火腿庄等百年老店人流不断,以王星记、张小泉为代表的非遗“老字号”生意兴隆,南宋御街、城隍阁等人文景观再添皇城韵味,南宋时期杭州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的盛况重现眼前。

清河坊的成功“保护性修建”,让杭州找到了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独特模式。2005年,杭州成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经过多年摸索,杭州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文脉进行空间重塑,实现了从单纯的功能规划、物质空间规划到发展型规划、文化引领型规划的转变。

对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保护,就是找到合理的利用方式,“用起来”才能“保起来”。杭州立足文脉传承与现代经济价值提升,成功探索出功能延续、商业开发、创新创意、文化展示等历史建筑“活化新生”模式。2017年,杭州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借此契机,杭州又探索出历史建筑“排查推荐-预备名录-基础管理-建筑修缮-日常维保-活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杭州自2005年启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抢救性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28处,其中15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1677处,其中37处上升为文保单位。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區保护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如今,历史建筑写入新时代的注脚,蝶变为人文天地。在杭丝联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南山路206号改造的咖啡馆、湖边邨历史建筑群变身的精品酒店里,人文创意正蓬勃涌动。古韵犹在、新意盎然。在这场新与旧的博弈、破与立的对抗中,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被一步步激活、点燃。

三处世遗  千年文脉正在赓续

2019年7月6日,随着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锤定音,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杭州成为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

如果说西湖人文景观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典范,大运河是凝结着古人智慧结晶的伟大工程,那么良渚古城遗址就是一块可以丈量中华文明的标尺——它不仅定义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时间坐标,也让中华文明拥有了一块与古埃及、古美索布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高地。

时光追溯回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良渚调研,他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吹响了对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和推进申遗工作的“集结号”。从那时起,良渚遗址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了立法、规划、建设、环境整治等全方位展开的工作格局。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8年,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2009年至2015年,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良渚遗址的考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文明火种绵延,历史昭示未来。为了守住这道文明火光,杭州不仅在一锹一铲中追寻文明来源的答案,更站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接续文化使命中作出创新解读。2023年,“良渚文化大走廊”正式启动,这条串联起径山、良渚、运河等关键节点的大走廊成为杭州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最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

当良渚与亚运相遇,五千年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杭州再次交汇出文明的火光。从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到亚运会火炬“薪火”,再到亚运会奖牌“湖山”,良渚玉琮的元素无处不在。来自五千年前的深厚文明,正通过亚运这扇窗口,向世界展现杭州的气韵文脉。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亚运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来自五千年的文明火光,辉映着亚运未来。赓续不竭的体育精神和亚运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信念,正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向世界。

火种引领长路,文明见证征途。从西湖、大运河到良渚,一处处世遗成为杭州最靓丽的人文名片,一道道文明的曙光奏出最美的人文乐章,杭州将继续高水平打造“三世遗”城市。

古今辉映 宋韵绽放名城华彩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的习近平曾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提到:“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从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到2020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从收录1500件宋画精品的《宋画全集》到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浙江持续擦亮宋韵文化金名片。

江南形胜,南宋梦寻。如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作为承袭宋韵文化之大成、宋韵遗存最富集的杭州,用实际行动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上落下重重一子。

2022年7月30日,一个崭新的文化地标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附近亮相,这就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它不仅是珍藏着浩瀚典籍的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更是独具宋韵美学的园林建筑。从“南园北馆、馆园一体”的格局到园景互融、多重院落的设计,宋韵文化的“掩映之美”尽显。

几个月后,随着一抹红墙的出圈,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与世人见面。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德寿宫遗址原址,以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收藏和展示为主,同时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和文物遗产的遗址专题博物馆。以德寿宫为原点出发步行15分钟,可以画出一个涵盖南宋御街、清河坊、五柳巷历史街区等风格互补的历史建筑群落的同心圆。在这个“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同心圆里,宋韵文化有了集中展示的空间基础。

随着宋韵文化的回归,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宋式美学生活方式成为杭城当下的新潮流,“风雅处处是寻常”在街头小巷尽情演绎。凤凰山麓下,南宋皇城遗址里游人如织;径山寺庙里,游客正学《梦华录》中的赵盼儿点茶;西子湖畔,双“Yun”合璧的宋“潮”运动会精彩上演,舞龙、射礼、蹴鞠……亚运与宋韵迸发出别样的火花。

杭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不断通过解码宋韵文化、延续宋韵基因、守护宋韵文脉持续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熠熠生辉。

栉风沐雨20年,历史底蕴和弄潮精神彼此赋能,激活了镌刻在杭州这座“华贵天城”中美丽而隽永的文化基因。文化产业发展迭代升级,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行业蓬勃发展、优势凸显;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网络文学周、网络文学研究院影响力持续放大;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杭州书房”、“文化管家”等惠民服务创新不断……“八八战略”深深铭刻在杭州的一个个文化地标上,书写在杭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让杭州在世界坐标体系中,发出杭州声音,讲好杭州故事。

猜你喜欢
宋韵良渚文脉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良渚保护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