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雅
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城乡学校统筹发展,这其中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对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而言,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这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研制度,在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研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及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农村学校教研切入,分析江苏省农村中小学的教研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究契合农村学校特点的教研文化建设路径,以期能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一点参考。
本研究采用西南大学杨登伟博士编制的《乡村学校教研文化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43 项单选题,每个题项采用五级量表法,运用SPSS 软件对正式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发现,总量表的α 系数是0.98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发现测试的各条目和条目总合的相关系数都在0.01 水平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该问卷向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总计发放200 份,回收185 份、有效问卷18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5%。
样本的学段分布,小学占89.19%、初中占10.27%、高中占0.54%;学校所在地分布,村庄占28.65%、乡镇占64.86%、城区(县城)占6.49%;样本的学校所属地域分布,南京占36.22%、宿迁占32.43%、连云港占28.11%、苏州占2.11%、徐州和扬州分别占0.54%、0.59%;样本的性别分布,女性占64.9%、男性占35.1%;样本的教龄分布,0~3 年占22.2%、4~6 年占9.2%、7~25 年占51.9%、26 年以上占16.7%;样本的学历分布,大学本科为绝对主体占比达79.5%、大专学历占比16.7%、高中及以下(含中专/中师)占比1.6%、研究生占2.2%;样本的职称分布,初级占29.2%、中级占45.9%、高级占6.5%、未定级占18.4%;在学校中担任职务以普通教师为主,占比达78.4%,样本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占15.1%,担任校领导占6.5%。
教研保障主要是指为教研活动开展、教研成果表达提供支持的相关内容,如教研场所、硬件设施、教研平台等。仅4.86%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教研活动场所,这也从侧面表明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水平普遍较高。近70%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鼓励教科研成果公开发表,并有59.46%的教师认为学校为教师教科研成果的发表提供了相应的平台,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村学校对教研活动特别是教研成果公开表达的重视。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能提供足够支撑其开展教研活动的图书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研活动开展和教研成果表达。
半数以上教师认为学校对教研活动的经费支持特别是对教研活动中表现优异教师给予物质奖励方面较为欠缺。54.6%的教师对“我校经常邀请教育专家来校指导教研工作”给予正面反馈,55.14%的教师对“各级教研员经常来我校指导教研工作”给予正面反馈,表明农村学校教研尚缺乏足够的专业支持。
教研制度主要是指农村学校规范和指导教研行为的各种规章、准则、组织体系等。研究发现,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在教研制度建设上已经初步形成教研管理、教研激励、教研评价三方面的制度体系,其中64.32%的教师认为“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研制度”。但教研制度所包含的题项得分均值都低于4,说明当前农村学校教研制度整体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62.16%的学校非常重视教研管理制度建设。实践中,农村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建设以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为主,其中64.33%的学校建立了“校长—教研室(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四级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但是仅有55.68% 的学校经常开展校本研修。此外,64.32%的学校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59.46%的学校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课题研究制度,56.21%的学校建立了教师读书会制度。
67.57%的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这其中有70.81%的教师对“我校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给予正面反馈,而对“我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给予正面反馈的教师占比为63.78%,由此表明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教研更偏重于课题研究。与农村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不同,有58.38%的学校建立了教研工作奖励制度。奖励制度中以口头表扬、颁发荣誉证书等精神奖励为主(69.73%),物质奖励相对较少(53.51%)。68.65%的学校会定期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抽查。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除了定期的教研检查之外,尚未形成完善的教研评价制度。
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的教研形式是多样的,但是有45.41%的教师认为学校教研工作开展状况不容乐观,43.78%的教师认为学校教研活动随意性较大。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研主要包含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结对协同教研等。70.27%的农村学校会定期参与区域教研活动,63.25%的农村学校与其他学校结成了教研帮扶伙伴关系并进行协同教研。有55.68%的学校经常开展校本研修,而校本研修形式主要包含定期集体备课活动(67.57%)、四课评比(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展示活动(68.11%)、定期组织开展的主题研讨会(如论坛会、辩论会)(60%)。
农村教师参与教研的方式主要有网上教研(如博客、网上教研群、专门的网上教师学习平台)(51.35%),阅读专业期刊或论著(每次维持在30 分钟以上)(51.35%),写教学反思(如教学案例、教学随笔)(75.68%),参与学校教师读书会活动(63.79%),与同伴研讨教育教学问题(72.97%),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常态课、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70.81%),参与四课评比(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展示活动(71.36%),做课题研究(57.83%),开展教学改革研究(60%)。
一方面,仅1.08%的教师不认可“教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表明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是非常认可教研对其专业成长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74.59%的教师认为“乡村学校应该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教研模式”,这表明当前农村学校教研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无法形成自身的教研特色。
虽然有74.59%的教师会自觉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但是有高达54.6%的教师认为教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这一数据表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主动性不够,值得重视。
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村教师认为自己的教研能力仍有待大幅度提升,这既表明当前农村教师教研能力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适切性和针对性是不够的。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的教研情况整体良好,一是教研保障较为充分,二是已初步形成教研管理、教研激励、教研评价三方面的教研制度体系,三是形成了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协同教研等多样化教研形式,四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研观正向积极。这些都为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也不可否认,当前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教研面临着专业支持缺乏、同质化严重等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教研主体性不足、教研实效性较弱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就教研保障而言,一是物质保障上要用足用好学校年度公用经费中的教育培训支出,建议在教师培训经费中列支中国知网等常用数据库的使用经费,并加强对农村教师电子数据库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为农村教师开展教研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在专业保障上,一方面农村中小学要加强和高校以及教科研机构的联系,主动邀请各级教研员和教育专家到校指导学校教研工作;另一方面,各级教研机构特别是区县教研机构要制定教研普惠政策,通过送教下乡、教研帮扶、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学校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并且在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中向农村教师倾斜,给予农村学校和教师更多参与区域教研展示的机会,以增加农村教师的教研主动性。
就教研制度而言,一是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的教研奖励机制,建议在教师培训支出中设置教研专项经费,并着重通过资助农村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省内外观摩课等方式完善农村学校教研物质奖励机制。此外,精神表彰方面除口头表扬、颁发荣誉证书外,可适当加大教科研在农村教师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比重。二是在教研评价监督机制方面,建议区县教研机构将农村学校教研覆盖率和农村教师教研参与率等列入对教研员的考核评估指标,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
就教研行为而言,随着乡村教育“底部攻坚”的全面推进,江苏省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但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师资条件、生源状况、教育观念等仍然与城市学校有着较大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若一味照搬城市学校的教研模式必然会影响农村中小学的教研实效性。基于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学校的教研重点是要积极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研模式,避免照搬“城市化教研”。对此,一是农村学校要根据校情、教情、学情扎扎实实开展校本教研,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追求所谓“高大上”的教研活动,并且学校层面要重视教研活动的统筹规划,减少教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资源上要实现共享。现实中农村学校面临着条件差、缺少社会支持等实际困难,在资源聚合和共享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建议农村中小学校之间组建“教研共同体”,积极打通校际资源边界、整合共享优质资源,并着重在教研资源的调配、流通、使用方面相互合作。三是要进一步提升网络教研的参与度。在后疫情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研的深度融合是教研的一大趋势,这一点对资源相对匮乏、物理距离相对遥远的农村学校更为重要。换言之,农村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教研质量、增进城乡教育公平中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