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伟
当下的课堂教学,承载着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实现思维进阶,即帮助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是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然且必然之选。学科不同,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向度与重点也会不同。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面对地理问题时,是否具备基本的信息分析能力,是否能对地理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及创造性解决,是否具备批判态度等方面。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积极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处理、问题分析解决和思维创新等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结合我校“航程课堂”的实践,以普通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1 课时)教学设计为例,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简要分析。
课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航标”。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将课标细化为具体且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任务。
例如,普通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1 课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师可根据课标将教学目标定为“以我国水稻种植为例,分析影响其区位选择的因素”。设计学习任务: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及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分析水稻的区位选择。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素材:水稻的生长习性,我国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材料,请学生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绘制出适合水稻种植的区域。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筛选信息,整合处理,最后得到适合水稻种植的区域,并在图上表示出来。
在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激发,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综合分析处理,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整合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地理课堂要基于现实情境,以问题为引领,使学生逐步掌握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以我国水稻分布图为情境,设计问题链,以“链”的形式驱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设计问题如下:我国的水稻种植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南方地区没有水稻种植?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等为什么有水稻种植分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如在学习“分析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看到我国水稻种植业分布图时会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我国南方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地区水稻种植业为什么呈分散分布,面积不大;东北地区,为什么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业分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课堂气氛热烈。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发现”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为了实现综合思维的培养,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教材上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而是要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时,教师设计探究活动: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商品粮基地,然而,21世纪以来,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粮地位不断下降,请分析原因。
学生如个人思考,仅能从土地、市场等区位因素分析,思考不全面。而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在交流中汲取他人的观点,可以完善自己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不仅分析了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自身的原因,还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商品粮地位不断提升等角度进行阐述。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逐渐养成。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一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课堂展示活动进行评价,以评促学,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两个案例:一是分析上海郊区乳畜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分析呼和浩特“伊利牛奶”的区位因素。针对案例一,学生很容易就从接近市场、消费能力等角度展开分析,得出影响上海郊区乳畜业主导因素是市场。而学生在分析案例二时就会感到困惑,因为“伊利牛奶”的市场主要在我国东部地区,而产地呼和浩特距离市场较远。这两个问题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在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深耕课堂,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航程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操作范式,虽然在某些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但对我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对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