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伟
备考指南
本期内容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等。
从考查角度来看,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多元角度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社会主义改造,从借鉴与反思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空隧道
重点难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人民政权的巩固
(1)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全国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2)进行土地改革,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3)进行“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
(4)在城市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干部,对形成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和健康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猖獗行径,为后来用和平方式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了重要铺垫。开展肃清反革命运动,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力地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
(5)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过渡性: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四大特点
(1)包容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工业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四、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
(1)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提倡科学种田等,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精神文明: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6.外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