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上河图3.0》浅谈故宫文创的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

2023-09-13 12:01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故宫文创博物馆

习 羽

《清明上河图》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具影响力书画藏品之一,通过梳理与这卷名画文创研发相关的历程,以《清明上河图3.0》为例,总结现代科学技术与博物馆文化创意研究的实践经验,阐述故宫文创关于科技赋能文化的思考。

《清明上河图》的文创缘起

提起《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藏品中最负盛名的一件,这卷由北宋张择端创作的绢本绘画,纵24.8 厘米,横528 厘米,是一卷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历史风俗画佳作。图中所绘景色保罗万千,从郊外原野到浩瀚运河再到繁华城市;并有多达500 余位各色人物“生活”其中,共同为观众演绎一场穿越千年的东京梦华。《清明上河图》似乎天生就带有雅俗共赏的特性:它对汴京市民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同万花筒一般,吸引着普通人通过它对宋代文化、经济生活加以探寻;而其中蕴含的海量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信息,以及值得深入挖掘的建筑学、地质学、医药学、动植物学、造船史、酿造史等讯息,又成为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宝藏”。令观看者无论从哪种观赏角度,都能够对它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在2005 年故宫博物院80 周年院庆展和2015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两次相隔十年的重量级展览中,《清明上河图》的出现都引起了轰动,延伸出“故宫跑”这样的网络新词和文化现象。在2015 年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中,因为有太多观众涌进故宫想一睹《清明上河图》的真容,当时采取了不少分流措施,甚至单独为《清明上河图》开辟了排队通道和参观空间,但即使这样,还是有观众为了看到它,排队苦苦等候到了凌晨四点,而故宫也为了这些执着的艺术爱好者们,破例将闭馆时间延长到了凌晨。这些事例都进一步证明了《清明上河图》在当代国人心中的地位。

对博物馆而言,如何从重要藏品中提取合适的元素,寻找合适语境,再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向受众输出,一直是博物馆文创研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体到故宫文创,怎样利用好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名片”来讲好属于国宝的传奇故事,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是故宫文创的一个工作重点。

《清明上河图》文创的早期研发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成为了新时代各博物馆展陈与文创研发的重要课题,也是众多博物馆文创人的努力方向。

恰好在同一时期,“石渠宝笈”特展上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再度引起社会轰动,故宫文创部门针对《清明上河图》的文创研发也有了新进展。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早期文创产品,主要停留在对画面的简单复制,如截取部分画面缩小或放大而成的冰箱贴、明信片、高仿画等,这些产品虽然简洁,但缺乏设计感,形式相对单一,对名画的表现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这类产品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与当今消费者的审美水平差距较大,亟待更新产品类型。新时代的博物馆文创研发不应局限于单一文创产品,呈现单一文化符号,而当以主题性、系列性展示,更加立体地传递文化内容,因此也亟待拓展《清明上河图》文创产品的系列。

不单是《清明上河图》文创遇到这样的问题,过去的文创类产品很多都有类似的问题,它们大多属于实体化产物,设计感、艺术感有所欠缺,随着时代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喜爱的产品类型也随着科技拓宽了边界,有了更多样的表达形式。想要适应时代变化,博物馆文创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纪念品的旧模式,而是要积极“拥抱”文创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努力探索“文创+科技”的新模式。关于科技赋能文创的意义,实际早已贯穿在“文化创意产品”这个名称的定义中:所谓文创产品,不仅要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同时也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文物资源进行创造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而具体到博物馆文创领域,更看重如何解决博物馆藏品资源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系列问题。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打造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清明上河图》(局部)

科技赋能与《清明上河图3.0》

博物馆收藏的书画名作,承载了艺术、思想、文化等众多时代信息,在弘扬文化、提高审美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这些书画名作的展示也不再局限于真迹本身,而是在数字技术辅助下,拓展了其展示的形式、空间、手段。比如运用动态影像、虚实结合等手段,通过对书画名作内容的研究提取,打造出沉浸式空间,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观众的感观体验。

2018 年5 月,《清明上河图3.0》在故宫箭亭广场正式开幕。该项目主体是一座占地面积近1600 平方米的科技展馆,以运用数字科技让《清明上河图》“活起来”为目的,脱离了传统展陈模式,采用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裸眼4D等科技手段,让这卷千年古画借助新科技在展厅中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清明上河图3.0》的展示空间由巨幅多媒体长卷、“孙羊正店”沉浸式剧场及虹桥球幕影院三大场景,以及一个还原北宋人文体验的文创空间组成,共同为观众打造独特的沉浸感观展体验。其中第一大场景巨幅多媒体长卷,采用长 8.27 米、高 2.47 米的8K 超清八连屏,选取《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经典内容,由30 余位画师历时两年,全手工勾勒出814 名人物、船只、车马及建筑等,光线描稿就超过十万张,再一帧一帧串联制作动态影像,保证了展示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驾舟船都活灵活现、神完气足,最大限度还原这卷千古名画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与北宋汴京城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亲赴那场东京梦华。

第二大场景“孙羊正”店则是由MR 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剧场,将《清明上河图》中最豪华、也是当时汴京城中拥有酿酒权的七十二家酒楼之一的“孙羊正店”,做了一个360 度全息立体空间的还原。观众坐在这间模拟的“孙羊正”店中,可以环顾窗外流动的街市风物剪影,宋人茶余饭后的闲谈吟唱也环绕耳畔。观众还可以在店中欣赏以宋代酒楼文化为背景的舞剧演出,将北宋的气味、光影、乐曲等历史信息一一呈现,完善沉浸式体验效果。第三大场景虹桥球幕影院,则让观众们落座于180°环绕屏的数字影院内,随着一镜到底的全景影片,结合裸眼3D 及环境、座椅特效,带领大家登上《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游船,身临其境体验一场由黄昏到深夜,独属于北宋都城运河两岸的繁华记忆。

与上述三大场景形成紧密联动的,则是《清明上河图》文创展示空间,该空间以宋代文人生活为主题,展出故宫文创部门针对本次展览专门研发的系列产品。其中有提取画面具象元素设计的产品,如以《清明上河图》中最著名的片段“虹桥过船”为主题研发的桥梁形态名片架;以桥下客船及漕船为原型研发的香插及U 盘;以及将画面元素抽象化后展现于丝巾、电脑包上的设计等。也有以宏观概念进行的创意产品,如以“汴河印象”为主题研发的茶具,其外侧绘有汴河场景,待茶水倒入壶中,透过半透明壶身观赏,模拟《清明上河图》绢本黄褐色的基调,用这种方式还原千年古画的别样之美。还有将画中物品复刻到现实中来的产品,如以酒楼油纸灯为参考,开发设计的一款床头灯。

可以说,《清明上河图3.0》从展览形式到文创样式上都实现了故宫文创的新突破,是故宫文创在“文创+科技”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由此产生的系列文创也成为足以代表故宫文创品质与艺术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清明上河图》文创研发的方向与思考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故宫博物院针对《清明上河图》开展的“文创+科技”新模式,是对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文化和科技融合”等指示精神的落地见效,更是对今后博物馆文创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清明上河图3.0》并没有在2018 年箭亭广场展览后就此止步,此后的四年间,《清明上河图3.0》先后在香港亚洲国际博物馆、广州国际媒体港及绍兴科技馆等地举办巡回展出;同时融合山东青岛、山西太原等地的城市文化,打造落地于此的主题展馆,实现了展览与文创“走出去”的目标。所到之处引起当地人民的广泛关注,引发“故宫热”“清明上河图热”等文化现象,成为扩大故宫影响的重要推手。

在《清明上河图3.0》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如何为《清明上河图》文创研发找寻新方向,成为故宫文创部门的新目标。笔者以为,在依托《清明上河图3.0》所积累的文创经验之基础上,还需从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两方面为相关文创的研发拓展路径。

所谓内容创新,指的是要进一步发掘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文化信息与艺术价值,从中筛选出符合文创需求的“闪光点”。比如,目前的研发重点还主要集中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然而这卷名画的“传奇”并不只在画面本身。早在其创作之初,它就被北宋外戚、官至太子少保的向宗回誉为妙造无双的“神品”。而在画卷题跋中,历仕大明三朝、官至太子太师的李东阳将《清明上河图》看作是“时代兴革、家业聚散”的见证;万历朝一手遮天的太监冯保得到它后,感叹即使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都难以与此画匹敌。嘉靖朝权倾朝野的严嵩、严世蕃父子更是为了这卷画不惜巧取豪夺、心机报复。因此,从画卷题跋的角度切入,寻找隐藏其间的种种历史际遇,无疑是增添文创历史沉淀与文化价值的关键。

到了近代,《清明上河图》被逊帝溥仪带离紫禁城,并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直到1950 年,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在今天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的库房里发现了一卷封尘古画,经鉴定,发现竟然就是“久未现身”的《清明上河图》。三年后,东北博物馆举办展览将《清明上河图》公之于世,其后此画被转交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历经近30 年的颠沛流离后,终于又神奇的回到了清中期收藏、保管它的地方。只不过这一次,它不再属于皇帝个人独赏,而是属于全中国人民共有的文化、艺术财富。

以上内容,与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相比毫不逊色,却是传统文创研发难以设计与表现的部分。如何利用“文创+科技”的新形式,让科技更好赋能文创,让技术为文化传播插上翅膀,讲好这卷画背后的故事,成为故宫文创人下一步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所谓科技创新,则是指《清明上河图3.0》虽是故宫博物院在“文创+科技”领域前进的一大步,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改进的问题。比如,展览中的巨幕投影在技术层面还有提升空间,其动效和色彩也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孙羊正店”舞台剧的光影切换和剧情表达,其与数字影像的关联衔接还值得进一步推敲打磨。随着数字化展览的不断举办及科技赋能文创产品类型的不断拓展,这些瑕疵也在逐步得到修正和完善。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创+科技”的展现形式和效果必将越来越多元化和精细化,但归根结底,科学技术只是文创的媒介和载体,它们所能提供的感观及交互体验无论多么丰富,最后还要落实到对藏品文化、艺术等内涵的传达上。作为新时代的博物馆文创人,如何更好协调研究与创新、传统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道驭术,继往开来,必将是我们不断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1]刘薇 蔡志郅.从“清明上河图3.0”看数字技术在文艺展览中的应用》[J].粤海风,2021(5):72-78.

[2]刘峰.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展览的思考—以“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为例[J].展览与展示,2019(10):40-43.

[3]冯书敏.基于教育功能的浙江省兰亭博物馆文创设计与开发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2022(5).

[4]宋佳蔚.数字媒体环境下绘画名作的沉浸式展示研究—以“清明上河图3.0 艺术展演”为例[J].鲁迅美术学院,2022(6).

[5]曲婷.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4):58-59.

[6]姜婷元.新消费时代“文创+科技”产业的发展途径[J].市场研究,2022(3):53-55.

[7]花建、陈清荷.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 [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9(21):19-32.

猜你喜欢
故宫文创博物馆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博物馆
雪中故宫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故宫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