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岐
“瞭”是环县一带的方言,在环城成了口头禅。“瞭”是“望”或“看”的意思,但在环城,单说“望”显得太单调。只说“看”又显得太庄重。一说“瞭”,立马就有了环城味道,词汇就飞扬了起来,意境遂上升到一个更加宽阔,可供无限遐想的空间。广场上晨练的几位大叔手搭凉棚瞭望,便有人凑上去问:“你们都‘瞭啥着呢?“哦,我们瞭西山文昌阁上面那朵云呢。”众人目光齐刷刷“瞭”将过去,无不心花怒放。
在环城,瞭望云,肯定是被它的美好所吸引:瞭望山,肯定是被它的雄浑所吸引;瞭望水,肯定是被它的柔润所吸引;瞭望人,肯定是被美女的气质或帅哥的风度所吸引……
今天,咱先瞭望一座镇——环城镇。
大约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环城镇“诗意的栖居”了。这不免让我心生思索和联想。环城并非是圆形之城,也无环形之路,为什么以“环”为名?最近,我从旧《环县志》上得知,“环州古城,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故名。“寥寥数字,说得多清楚啊!环江早于环城,环城因环江而名,这种逻辑关系不可颠倒,也完全符合祖先“逐水而居”的生存之道。新《环县志》说:环城镇因长期为环州、环县治所而称环城。那么,以“环”作为镇名有没有其他寓意?后来,我请教一位研究地名的专家,这位老师含笑作答:“环城嘛,寓指圆融包容、百折不摧、一元复始,万事皆通。”区区数字,点破迷津,让我顿开茅塞,这不正是环城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吗?
瞭望环城镇的山水。山不算高,可亲可近,山腰松柏常青,山顶杨柳依依。公园建于东山之巅,村民安家于山间,凿窑而居,上山下山皆为日常生活。孩童一学走路就是爬山。东山、西山、玉皇山……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山,我喜欢把它们都叫作故山。故山有余韵啊!余韵里有无限的生机与希冀。我读过一本诗集,书名就叫《故山余韵》,诗人李德珪,是环县本土作者,他的诗歌与环人尊崇自然、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文化特点一脉相承。
环城的水顺环江绕城而过,由西流向东南,每年春季,河冰解封、洪德河、虎洞河、合道河的溪流在古城前交汇于环江,江水浩浩荡荡,仿佛历史与现代的自然贯通。正因为这涓流汇聚的江水,滋润着这方沃土,也孕育了环城古镇的世代繁华。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古镇都有独特的理解,他们走着瞭着,步履是坚定的,目光是深邃的,性格是鲜明的,生活是多彩的。环城人以超强的集体自豪感和无私的爱,决定了这座城也是多元、激情而又感性的。
瞭望环城镇的城。清晨可以雾里看花,夜晚可以云里看灯。环城夜晚的灯光,从故城一直蔓延到山顶,疑是天上的星星,魔幻而神奇。梦幻又神秘,惟有居民家的灯光星星点点,神情安详,充满温情。
环城的许多风物都是风云际会起长歌,走进环城就是走进历史的长廊中。前段时间,市县作家走进环城镇采风,环城镇党委书记白俊虎介绍说:“环城镇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战国秦长城、敌台、烽火台、寨堡等遗址近百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砖塔、明代古城墙,城内已做重建,青砖瓦房相连成片,民居与商铺交错包容。”采风途中,我们瞭望灵武古台、萧关古道、环江春浦、螺岩晴瀑、鸳溪流碧等历史景观与环州故城、文昌高阁、月带秦墙等新建景观交相辉映,空灵而厚重。
瞭望环城的美食。环县羊肉是“山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级编辑尚德琪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哪个地方的羊肉好,人们都习惯说“一点儿膻味都没有。”环县羊肉,不是一点儿膻味都没有,而是那一点儿膻味膻得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膻,正是恰如其分的‘鲜。”环城镇羊肉的那点“膳”正是环县羊肉“鲜而不膻”的有力注脚。
多年前,全国知名作家王琰对我说:她最喜欢吃环城的荞剁面。有一次,她到环城朋友家做客,目睹朋友用碱水将荞面和好,揉搓成薄片后,放在小案板上,用一尺多长的双柄刀,剁出又细又長的面条,飞速入锅。一套连环动作下来,像是武林高手所为。不可轻易尝试。出锅后配上羊肉臊子汤,那才叫一个“鲜”,怎么吃也吃不厌。她说自己口里吃着荞剁面,心里就想起荞麦颗粒在田里细细碎碎的样子,像一群女子温婉的眼睛。
瞭望环城的人。环城人是环城镇最美丽的风景,他们身世各不相同,或是本地人、或是江浙人,或是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在这座城生活、奋斗、收获的故事,点点滴滴,流进环江、流进马莲河,成为这座城的美丽而又不朽的传说。
环城女孩脸蛋俊俏、身材挺拔、性格率真,爱你会掏心掏肺,让你如饮甘醇。恨你会倒竖柳眉,让你倍尝苦头。环城男孩头脑活泛、思维敏捷、心胸开阔,被环城女人称为“攒劲娃”。在环城,有许许多多的成功女人,也有为数不少的攒劲男人。
瞭望环城的生活。环城镇不排外,很容易让人找到家的感觉。环城方言四声特别多,他们说话斩钉截铁,办事雷厉风行,在环城生活得久了,说话不知不觉就有了环城味,形成了快刀斩乱麻的做事风格。
环城是立体的,环城的道情皮影戏也是立体的,“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盏黄灯亮起,皮影从案头踏上舞台,艺术之魂随着一双巧手飞舞,杆不离手,曲不离口,十指飞动,说、念、打、唱轮番上阵,精彩绝伦。
环城的民间有句顺口溜:“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窑洞里一喊。”说的是环城三种著名的日常生活,赶毛驴走亲戚,吃羊肉,这“一喊”,就是环县的道情皮影。“心慌”时的喊,差不多用上了洪荒之力,所以道情皮影又叫“吼塌窑”。著名作家徐则臣曾对我说:“这“慌”字和“吼塌窑”用得都特别好,地久天长的艰难和磅礴的爆发力呼之欲出。环县是‘皮影之乡,也是得其所哉。”环城的香包、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古镇里的璀璨明珠,从久远的源头流传了下来,又汇聚到时代的大潮中去。
环城的路就是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当你从环城的街道走到东山或西山根底时,你会以为没有路时,脚下会出现向上的石阶——环城人叫坎塄塄,它会带你进入另一片天地。据说,环城的城门众多,现在所剩无几,最让环城人心中敞亮的要算老城门、通远门、景福门……至于西坡门、赵沟门……大都成了地名。环城不但是一座古老的城,也是年轻的大乡镇。楼群在山间林立,桥梁如雨后彩虹,高速高铁贯通南北……
如今的环城镇人民,用信仰之火,点亮希望之灯,照亮前行之路;正在大步流星地走向未来。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