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阳?朱雨琪?褚建勋
摘 要 基于UTAUT2模型对127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发现:期望绩效、社会影响、享乐动机、便利条件、习惯显著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便利条件、习惯、使用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使用行为。习惯是使用行为意愿最强的预测因素,使用意愿是使用行为最强的预测因素。硕士生、博士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显著高于本科生,理工科和医学类学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信息系统;使用行为
分类号G250.76;G20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07.009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College Students Library Virtual Learning Space Using Behavior: an Empirical Research
Wang Chenyang, Zhu Yuqi, Chu Jianxun
Abstract Based on the UTAUT2 model,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mpirical study were conducted on 1277 college students. It was found that expected performance, social impact, hedonic motivation, convenience conditions, and habit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use virtual learning spaces, while convenience conditions, habits, and willingness to us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 their usage behavior. Habit i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willingness to use behavior, and willingness to use i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usage behavior. The virtual learning space usage behavior of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virtual learning space usage behavior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tudents.
Keywords Academic library. Virtual learning space. Use intention. Information system. Use behavior.
0 引言
随着我国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进入新阶段,加速推进“在线学习空间人人通”成为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1]。在此背景下,图书馆虚拟学习空间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图书馆虚拟学习空间是基于ICT技术构建而成的集数字资源获取与利用、知识学习与共享、在线学习与交流等学习服务于一体的在线学习空间[2],是图书馆建设成为“第二课堂”的重要抓手。高校图书馆作为虚拟学习空间建设的重要主体,目前,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系统、加州大学系统、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一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均建立了服务于教学、学习、研究等用途的虚拟学习空间。从国内外实践看,虚拟学习空间主要包括虚拟学习社区、在线交流平台、学习工具、数字检索工具、数字资源、课程资源等服务场景。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空间有助于鼓励、引导学生便捷、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评价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扩大读者与图书馆员、教师、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广度和便利性。
在线学习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效既取决于资源服务的质量,更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这表明用户驱动因素对虚拟学习空间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经过数十年数字化转型建设,已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但因诸多因素的限制,用户尤其是学生的使用意愿仍有待提升。近年来,广大学生访问虚拟学习空间的需求激增,高校图书馆也通过完善远程访问服务功能、丰富数字资源、便利使用方式等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驱动为高校虚拟学习空间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涉及虚拟学习空间的用户采纳意愿、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知识共享意愿及其激励因素等主题。本文通过调研1277名高校学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重要性-绩效分析(IPMA)等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丰富虚拟学习空间用户使用意愿研究,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建设和用户服务提供参考。
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文森卡特(Venkatesh)等于2003年提出的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是研究信息系统或技术接受的重要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UTAUT模型具有高达70%的解释力,而前述8个模型最高只有53%的解释力[3]。UTAUT包含4个核心变量:期望绩效、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4]。期望绩效、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均正向影响使用意愿,进而影响实际使用行为。UTAUT模型在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解释力,随着用户数字资源获取、文化消费等自我实现型消费的兴起,使得UTAUT模型有必要扩展到此类情景中,强调技术用户的内在动机即享乐价值。于是,Venkatesh等學者在UTAUT模型中加入了享乐动机、价格价值和习惯三个新的变量,扩展成了UTAUT2模型[5]。UTAUT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知识服务类信息系统采纳研究之中,具有良好的理论适用性和解释力[6-8]。借鉴前述研究并结合本文研究实际,本文将基于UTAUT2模型的核心变量构建研究模型(图1)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假设如下。
1.1 期望绩效与使用意愿的关系
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 PE)指个人对技术系统的有用性的信念[4]。在本文中,指学生对使用学校虚拟学习空间所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信念。先前研究表明,期望绩效是用户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的重要预测因素,期望绩效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虚拟学习空间的频率[9]。Parhamnia研究发现,期望绩效正向影响学生移动学术图书馆使用意愿[10]。Chaiyasoonthorn等研究发现,期望绩效正向影响高校学生在线文献数据库使用意愿[11]。Moorthy等研究证实,绩效期望正向影响马来西亚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接受和使用意愿[12]。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期望绩效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
1.2 付出期望与使用意愿的关系
付出期望(Effort Expectancy, EE)用来确定任何基于技术的系统的容易程度[4]。在本文中,指学生对使用虚拟学习空间所需付出的努力的评估。EL-MASRI等研究发现,付出期望和行为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13]。Parhamnia指出,付出期望正向影响学生移动学术图书馆使用意愿[10]。范昊等研究指出,付出期望正向影响用户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服务接受意愿[14]。王伟赟等研究表明,付出期望正向影响用户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意愿[15]。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付出期望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
1.3 社会影响与使用意愿的关系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SI)指他人信念对用户使用信息系统行为意愿的作用[4]。在本文中,指老师、同学、朋友等对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的影响。Moorthy等指出,社会影响和行为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12]。王伟赟等研究表明,社会影响对用户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5]。Ayaz等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用户电子文献管理系统(EDMS)接受和使用意愿[16]。Parhamnia的研究同样发现社会影响正向影响学生移动学术图书馆使用意愿[1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社会影响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
1.4 享乐动机与使用意愿的关系
享乐动机(Hedonic Motivation, HM)指用户使用某一技术系统时产生的相关乐趣或自我满足感[5],是预测用户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EL-MASRI等研究发现,享乐动机正向影响美国和卡塔尔学生电子学习系统使用意愿[13]。Moorthy等指出,享乐动机和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12]。Shivdas等研究证实,享乐动机正向影响印度学生虚拟学习空间接受和使用意愿[9]。程越欣等的研究也表明,享乐动机对用户接受和使用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具有积极作用[17]。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享乐动机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
1.5 便利条件与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关系
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C)指为用户采用某项技术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4]。基于UTAUT和UTAUT2模型开展的系列研究表明,便利条件对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均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缺乏可用性和时间支持、信息不足和资源匮乏等因素,会对高校学生使用虚拟学习空间构成挑战[18]。Shivdas等研究证明,便利条件正向影响印度学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9]。El-Masri等研究发现,便利条件正向影响学生电子学习系统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13]。明均仁等研究发现,便利条件正向影响高校学生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意愿[19]。Ayaz等研究表明,便利条件正向影响用户电子文献管理系统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16]。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便利条件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
H6:便利条件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
1.6 习惯与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关系
习惯(Habits)指用户使用某一系统或技术时的习惯性行为,是一种反映先前经验结果的感知结构[5]。对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会使用户养成路径依赖和习惯倾向,被描述为通过环境来源引发的、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重复的好学的活动。先前研究表明,习惯是预测技术及其使用的行为意愿的一个重要变量。EL-Masri关于电子学习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习惯对行为意愿和使用行为的预测能力,发现几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13]。杨方铭等研究发现,习惯正向影响学生电子图书使用意愿[20]。Moorthy和Shivdas关于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的研究同样发现,习惯对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9, 12]。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7:习惯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
H8:习惯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
1.7 行为意愿与使用行为的关系
行为意愿指从事特定系统使用的态度、欲望和倾向。根据UTAUT和UTAUT2模型的假设,行为意愿正向影响实际行为[4-5]。先前进行的有关虚拟学习空间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均表明,行为意愿对虚拟学习空间实际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9,12-13]。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9:行为意愿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
2 問卷编制及研究样本获取
2.1 变量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问卷除性别、学科、学习层次之外,其余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1-很不认同”到“5-很认同”进行测量。遵循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研究流程,借鉴先前学者的相关研究[9,12-13,15],确定了各维度的测量题项,见表1。
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采用“问卷星”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于2022年3月中旬进行预调研(N=100),预调研结果表明问卷信效度良好。之后,从2022年4月上旬至9月下旬,通过微信群、QQ群、朋友圈、知乎社区、公共课及其他高校学生会组织协助等方式,进行广泛的滚雪球抽样,共计获得1524份调查问卷。为确保数据质量,首先设置筛选题,将不了解及未使用过图书馆虚拟学习空间的对象排除在外。其次,采用IP登录限制、机器人作答自动剔除、答题时长限制等措施,并由3位作者对回收问卷进行逐一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共计回收1277份有效问卷。
有效样本中,女性(N=751)占比58.81%,男性(N=526)占比41.19%;人文社會类学生(N=587)占比45.99%,理工科类学生(N=461)占比36.10%,医学类学生(N=229)占比17.93%;本科生(N=562)占比44.01%,硕士研究生(N=589)占比46.12%,博士研究生(N=126)占比9.87%。性别、学科、学习层次分布适当。
3 实证研究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Harman单因素方差检验,共提取到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按照降序排列后首个因素解释的方法变异量为23.07%,远小于40%,表明问卷共同方差偏差影响小,适合进行进一步检验[21]。
3.2 测量模型检验
采用SmartPLS 4.0.8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PLS),测量模型结果见表2。首先,各维度Cronbachs α值和rho_A值均远大于0.7,组成信度(CR)值也远大于0.7,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其次,各测量题目的因子载荷量远大于0.7,VIF值均小于3,表明问卷数据结构良好,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最后,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值均远大于0.5,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22]。因此,测量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良好。
检验,见表3,各维度的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均大于该维度与其它维度相关系数的平方,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22]。
3.3 结构模型检验及研究结果
使用SmartPLS 4.0.8软件进行Bootsrapping检验(重复抽样5000次),见表4。除H2不成立之外,其余假设均成立。具体而言,期望绩效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36,p<0.001,t=4.311)。同样,社会影响(β=0.117,p<0.001,t=4.548)和享乐动机(β=0.269,p<0.001,t=8.166)也分别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便利条件是行为意愿(β=0.116,p<0.000,t=4.057)和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β=0.209,p<0.001,t=7.378)的重要决定因素。习惯是行为意愿最显著的预测因素(β=0.362,p<0.001,t =13.030),其与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之间也具有显著相关性(β=0.084,p<0.05,t =2.138)。
除了路径系数、t值和p值的之外,本文还检验了R2值。R2用于估计内生变量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R2的所有变量解释了80.0%的行为意愿方差和72.3%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方差,具有中高度解释力,解释效果良好[22]。
3.4 重要性能映射分析
重要性能映射分析(IPMA)用于了解外部变量对某些内生建构的整体影响。使用SmartPLS 4.0.8软件进行IPMA检验,见表5。表中前两列代表路径系数(相关性),系数值越高表明越重要。在影响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相关变量中,除付出期望外,其余外生变量对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均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影响,且习惯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的重要性最高(β=0.362),使用意愿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的重要性最高(β=0.610)。在维度层面,重要性表现值越大(1~100),表明其的重要性越高。IPMA计算结果表明,期望绩效(77.352)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的重要性最高,而习惯(68.294)对其的重要性最低。
3.5 受访者个人特征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的影响
为了检验性别、学习层次、学科门类等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的影响,将前述变量进行哑变量处理,之后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6。线性回归分析中,便利条件、习惯、使用意愿与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路径关系显著性检验结果与PLS-SEM检验结果一致。此外,男女高校学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无显著差异。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生、博士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显著更高。与人文社科类学生相比,理工科、医学类学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也显著更高。
4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UTAUT2模型的核心变量,构建了高校学生使用虚拟学习空间的行为影响因素关系模型,通过检验分析发现期望绩效、社会影响、享乐动机、便利条件、习惯对高校学生使用虚拟学习空间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便利条件、习惯、使用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研究表明,习惯是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意愿最强的预测因素,其次是享乐动机、期望绩效、便利条件等因素。使用意愿是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最强的预测因素,便利条件对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同时发现,硕士生、博士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显著高于本科生,理工科和医学类学生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
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习惯、享乐动机、便利条件等因素对高校学生群体使用虚拟学习空间的重要影响。先前研究表明,习惯是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行为影响最强的因素[13]。Shivdas等研究发现,通过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在学习和其他学术活动中使用虚拟学习空间,培养其虚拟学习空间使用习惯,显著增强了本科生使用虚拟学习空间的意愿和实际使用行为[9]。本研究也印证了Sanjeev等的研究[23],即享乐动机是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虚拟学习空间提升了高校学生使用期间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提高了使用意愿。社会影响与使用意愿也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老师、同学、朋友对高校学生群体使用虚拟学习空间具有重要的主观规范作用[16]。在本研究中,如果高校学生拥有在线访问条件、硬件支持等便利条件,他们会更好地接受和使用虚拟学习空间。便利条件的充分性和可及性对于支持高校学生群体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至关重要。先前研究也证实了期望绩效和使用行为意愿之间的显著关系[17],本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受访高校学生对技术系统的有用性的信念显著影响了其使用意愿。付出期望与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是唯一不显著的假设路径,这与明均仁等的研究发现一致[19]。可能的原因在于,受访高校学生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早已掌握了数字资源、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技能。因此,使用虚拟学习空间,对高校学生群体而言不存在难度[23]。
5 实践启示
5.1 通过发挥社会影响促进学生养成使用习惯
其一,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对高校学生而言,老师相较于同学、朋友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示范性,可通过与本科生任课老师、研究生导师等的沟通,由其推荐学生积极使用高校虚拟学习空间,促使高校学生养成积极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习惯。其二,高校图书馆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如将虚拟学习空间使用培训纳入新生数字素养教育之中,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嵌入式数字素养讲座,提供针对性数字素养教育游戏等方式,变授人以鱼的服务提供为授人以渔的素养教育,促进用户养成积极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习惯。其三,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学校各类新媒体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增进学生对学校虚拟学习空间资源与服务的认识。
5.2 为学生使用虚拟学习空间提供便利条件以满足其期望绩效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满足学生期望绩效的关键在于提升服务效能。用户层面上,要积极拓展高校虚拟学习空间服务方式,从使用代理服务器、VPN、远程访问授权系统等传统远程服务方式,积极拓展为提供基于Shibboleth、Open Athens、WAYFless、My LOFT等不同技术类型的远程服务方式,不断提升远程访问服务能力和质量[24]。馆员层面上,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智慧馆员”体系,提供虚拟学习空间使用自助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馆员虚拟学习空间技术培训,以便当自助服务无法解决用户需求时,力争使馆员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准确定位故障,并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减少学生对虚拟学习空间产生的技术焦虑和回避情绪。
5.3 注重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满足高校学生的享乐动机
高校图书馆为使虚拟学习空间具有黏性,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虚拟学习空间的交互感知。通过友好操作界面的设计,充分利用多模交互、用户体验地图等技术,对虚拟学习空间进行多终端使用场景的自构建注,改善高校学生与其他用户在虚拟学习空间的交互关系,形成一种知识共享机制以增强使用黏性[17]。另一方面,要切合高校学生使用目标,努力满足其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理念层面,要变服务过程主导为服务效能主导;内容层面,应注重提供高校学生感兴趣的魅力型、心灵享乐型服务。服务层面,应在远程访问、数字资源利用、研究挖掘、科研数据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满足不同学科和学习层次的高校学生的需求,使其在心灵享乐的同时,对虚拟学习空间应用产生更高期望值。
6 结语
数字化转型是高校图书馆深入嵌入学习、科研全过程的重要契机,高校图书馆应把握机遇,努力提升服务效能,改善用户体验,满足高校学生的期望绩效和享乐动机,使其养成积极的虚拟学习空间使用习惯。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未来研究可使用追踪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对高校学生群体虚拟学习空间使用意愿和行为的认识。
参考文献:
祝智庭, 管珏琪, 刘俊. 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3):1-6.
陈婧, 刘洋阳. 图书馆虚拟学习空间的模式构建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2(8):23-29.
ABRAH?O R D S, MORIGUCHI S N, ANDRADE D F. Intention of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 an analysis in the light of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J]. RAI Revista de Administra??o e Inova??o, 2016,13(3):221-230.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 2003,27(3):425-478.
VENKATESH V, THONG J Y L, XU X.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2012,36(1):157-178.
李思豫, 袁勤儉. UTAUT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 现代情报, 2020,40(10):168-177.
陈鹤阳, 谭宏利. 基于UTAUT和TTF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研究[J]. 现代情报, 2018,38(1):60-68.
张熠, 徐艺玲, 程慧平, 等. UTAUT模型在国内IT/IS采纳实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 现代情报, 2018,38(11):123-129.
SHIVDAS A, MENON D G, NAIR C S. Antecedents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a digital library system[J].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020,38(1):170-185.
PARHAMNIA F. Investigating mobile acceptance in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s based on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l (UTAUT-2)[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22,48(5):102570.
CHAIYASOONTHORN W, SUKSA-NGIAM W. Users acceptance of online literature databases in a Thai University: a test of UTAUT2[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Service Sector (IJISSS), 2018,10(1):54-70.
MOORTHY K, T'ING L C, MING K S, et al.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adopt digital library by the undergraduates[J].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2019,51(2):128-144.
EL-MASRI M, TARHINI A.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arning systems in Qatar and USA: 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2 (UTAUT2)[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7,65(3):743-763.
范昊, 徐颖慧, 曾子明. 智慧图书馆AI服务用户接受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2):37-47.
王伟赟, 侯茂文. 基于UTAUT的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意愿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4):51-54.
AYAZ A, YANARTAs M. An analysis on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theory (UTAUT):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EDM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Reports, 2020,2:100032.
程越欣, 张晓阳, 王正兴, 等. 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23):58-71.
HARRIS S Y. Covid-19 impact on the Caribbean academic library: jamaicas preliminary response to people, place, product and services[J]. LIBRARY MANAGEMENT, 2021,42(6-7):340-361.
明均仁, 郭财强, 王鑫鑫. 基于UTAUT的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8(22):81-90.
杨方铭, 张志强. 电子书用户使用意愿影响模型构建与实证[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64(9):85-94.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88(5):879-903.
HAIR J F, HULT G T M, RINGLE C M, et al.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M]. 3r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22.
SANJEEV M A, KHADEMIZADEH S, ARUMUGAM T, et al. Generation Z and intention to use the digital library: does personality matter?[J].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022,40(1/2):18-37.
謝秀芳, 牛莉丽, 于宁. 高校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现状与优化建议[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2(9):42-47.
王晨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安徽合肥,230051。
朱雨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融媒体研究所研究助理。 安徽合肥,230051。
褚建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融媒体研究所所长。 安徽合肥,230051。
(收稿日期:2022-12-07 编校:谢艳秋,陈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