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杂志改版正好一年了。
这一年中,杂志编辑认真学习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杂志办刊宗旨,在文稿的选择上注重对同学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期,依然围绕如何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谋篇布局。
下面编者摘录某些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刊载如下:
阅读如果单单依靠教材,其成效微乎其微,毕竟一册书就那么十几篇文章。不可否认,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大师经典范文,但毕竟只是人类智慧的“沧海一粟”,因此,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同学们不妨将目光聚焦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来源渠道。
阅读理解能力的获取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内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在老師的指导下小心尝试,但是课外阅读作品的理解,就完全要借助自己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触摸思维的本质,提高思辨能力,从而辨别分析事物。因此,阅读丰富的内容和体会深刻的思想,有助于培养我们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同学们要通过提升阅读量,加强阅读的自我训练,学会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潮中综合分析,摸索出关键点。于是,新的阅读方式被提到了学习日程,那就是群文阅读。
在读完文章之后,我们会被激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提升精神修养。它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生灵,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应怀着敬畏之心,潜心感悟名著魅力,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般而言,科普文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阅读法布尔的这篇《蟋蟀的住宅》,我们发现科学的探索其实并不枯燥,它是那样的迷人,这得益于作者丰厚的、高超的文学写作知识,让我们窥见了不一样的昆虫世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称法布尔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另外,本文能够让人着迷的重要原因也得益于作者持之以恒的观察。
2022年的新课标“千呼万唤始出来”,它对于写作的要求用“适应性提升”来概括非常恰当。当前的中考写作已经由原来的写完整的事件、抓住事物特征、观点明确上升到多种体裁、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在写作中呈现新思想、新形式,毕竟写作也要与时俱进,这才更符合新时代关于创新的要求以及新课标鼓励写不同体裁作文的要求。笔者相信,在未来的中考作文中,将加入书信、倡议书、演讲稿等新颖的作文体裁。
《老王》这篇文章,就像老王这个人一样,读一遍看不清,更看不透;需要反复研读,深入领会,才能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写作技巧和好词好句,但没有技巧的质朴才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被称为初中阶段现代文的三个重要文体,其中议论文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大家对它似乎有“天生的恐惧”,因为相比于其他两种文体,议论文在概念上较为抽象,在知识上难以把握,其中最难的是其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什么才能称得上代表?答案自然是诗词歌赋。在几千年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歌赋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
在解读《昆明的雨》中,作者将“审美创造”作为文章的主要阐述对象。作者在文中写道:2022年4月,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问世,在此视域下,“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一个新的名词。何为核心素养?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无疑具有新的意义。它是指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可以说,这也是杂志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信同学们若认真阅读其中的篇目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先找自己薄弱的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刻意练习,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