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视角下的审美

2023-09-13 11:38赵俊
课外语文·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菌子杨梅汪曾祺

赵俊

2022年4月,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问世,在此视域下,“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一个新的名词。何谓核心素养?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无疑具有新的意义。它是指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里,笔者单独将“审美创造”作为本文的主要阐述对象。毕竟,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尤其是对语文而言。语文的美,美在诗词歌赋之语言,美在点横撇捺之文字。语文的世界有“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韵味,有“挽满月之雕弓”的豪气。当然,不是谁都能成为创造美的大师,但是不妨碍我们用自己的眼光审阅生活的美。

要说文学的美,不少大师的作品都呈现出极致的美感。汪曾祺散文的美似乎更贴合我们的生活,他能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多彩的片段,还能够从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更善于将我们熟悉的语言文字变成一幕幕丰富的自然和生活剪影,让人浮想联翩,脑海中很自然地呈现一幅幅优美、自然、诗意的生活画卷。《昆明的雨》可以看作是一个异乡人到云南旅游后所写的文章,汪曾祺从一张画说起,画里有古典的大门、琉璃瓦,斑驳的墙面、屋檐,由此开始引入昆明的雨。但它不是说明文,不是说明昆明的雨的特点;它也不是游记,而是从昆明的土特产出发(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最后回归到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字里行间满是美,字里行间满是情,字里行间满是诗情与画意,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当中真实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从而坚定生活的信念。怀着这样的一份期待,我们再读《昆明的雨》,一起领略这种独特的美感。

一、雨中的滋味之美

关于美食,相信谁也不能拒绝。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在《昆明的雨》中,滋味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先说菌子,如果要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读了《昆明的雨》,分明是让人感叹“不吃菌子非到昆明”。据说,在昆明,不管是哪个餐馆,都有菌子的选项,如果不吃菌子就不算到此一游。什么牛肝菌之滑嫩、青头菌之浅绿、鸡枞菌之奇特,就连罕见的鸡油菌都成为果腹之物,作者对菌子美食如数家珍,让人“瞠目结舌”。再说杨梅,笔者在看到“雨季的果子,是杨梅”的时候,实话实说,并不觉得惊讶,毕竟这实在太普通了,但是看下去却发现自己真是井底之蛙,原来杨梅居然长得有“乒乓球”那样大,真是“活见鬼了”,而且“一点都不酸”,作者感叹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诚然,作者笔下之美食是素食,但生于天地之间,能够找到这种滋味,不也是一种幸运吗?

二、雨中的氛围之美

烟雨朦胧,这是中国水墨画的美感。雨后山林白雾起,风清云墨河水流,雨后的一切都是那样清新和自然。作者视角中的昆明,有一种别致的氛围之美。这种美体现在全身的舒适上,北方的民众不懂南方人的伤悲,因为往往一到雨季,总是让人厌烦。但昆明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别致的氛围之美,还体现在满目的生命上。昆明的雨带来了万物的复苏,而且这种复苏跟别处似乎不一样,因为这里的“雨季是浓绿”,在雨水的滋润下,枝叶都得到了极大的水分补充,“绿”成为昆明最亮丽、最独特的颜色,难怪都说这种绿实在“太过分、太夸张”,像神仙调色一般,让整个昆明充满极致的生命力。别致的氛围之美,更体现在安然的宁静上。总说雨后更宁静,但雨中呢?其实也宁静,这种宁静与雨水的响声无关,而与环境有关。汪曾祺观察到“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外面是大雨,院子里是淋湿的绿叶、白花,这样一种氛围,两个人静静地坐着、聊着,给人以宁静、闲适、恬淡之感。雨中,昆明这座城市云雾缭绕,宛若水墨画卷缓缓铺开。毋庸置疑,昆明的雨中的氛围是美的,美得让人动心。

三、雨中的人情之美

雨水在岁月的时空中淅淅沥沥千年,它见证过太多人的离散,也见证过太多人的相聚,雨中的人情总能带给人无限的感动。前者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当时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回信,表達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和心酸,那种孤寂的情怀和对远方妻子的深深思念都融入诗的字里行间。巴蜀与长安,千里之遥,离散必然。明朝后期的陈圆圆还不是一样跟随吴三桂来到云南,东北与云南,又何止千里?那种旅居异乡的寂寞,那种远离故乡的落寞,身在其中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作者作为旅居者生活在这大西南,相比于李商隐和陈圆圆,显然幸运许多,这里的人情简直可以用和谐、融洽来形容,丝毫没有感受到不适。这里的人热情好客,连挚爱的缅桂花都愿意给租客分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她们沿街吆喝、呐喊的声音响彻天际,让人听后倍觉舒坦,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更加柔和”。这份安适,从来不会让旅居者感到寂寞,反而多了些淡淡的融洽和友善。只要一有时间,到莲花池边酒店与友人把酒临风,笑看雨水淅淅沥沥,畅谈人生快事……毫无疑问,昆明雨中的人情是美的,美得让人动情。

四、雨中的景物之美

有位智者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笔下的昆明,所写之景物也是来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事物。如普通的仙人掌,作者却能发现它别致的美态—“它悬空倒挂”,不能妨碍它花开花落,而且昆明家家户户都有,对于一个异乡的游人来讲很新鲜,是一种独特的美。再如,独特的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还有小酒馆里面的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我们回到前文昆明的绿,分明感受到昆明里里外外都被旺盛的绿色笼罩着,说昆明是“绿色之城”也不为过。所以,作者目之所及之物虽普通,但无一不是自然的美态。

汪曾祺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因为在他几十年的人生当中,看见了动荡不安年代下人们苦苦地挣扎和徘徊,也看见过复兴振奋年代中人们的坚守与努力,很自然地,他语言的风格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犀利逼人的文笔,反而采用简单、朴实的文字来表达生活的美感,在他笔下全是阳春白雪、人间烟火,给予生活中的人们温和、振奋的力量。《昆明的雨》呢?它看似与“雨”无关,但是谁又能说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这里的人和事与“雨”毫无关联呢?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个异乡人,汪曾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到了昆明这个地方独特的美,这里的宁静、恬然,不过是诗意的大千世界的缩影罢了。有感于此,再次品读《昆明的雨》,你会被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真挚喜爱和怀念所感动。回念一想,写美的事物、抒美的情感,不就是我们内心美的内驱力吗?

猜你喜欢
菌子杨梅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清欢杨梅酸
咸菜慈姑汤
静静的菌子世界
小菌子撑开大产业
杨梅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腊月杨梅红
迪氏迷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