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
(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 辽宁 沈阳 110020)
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活动等方面,这些损伤会对运动员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会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教练员应加强对运动员的防范、加强安全教育、坚持综合体能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改进教学与锻炼方法、做好准备训练和恢复等方面的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强化安全教育。
在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中,造成人体组织、器官在解剖结构上的破坏或生理功能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按照受损组织构成的不同,可分成:肌肉损伤、肌肉和筋膜损伤、筋层损伤、滑囊损伤、滑膜关节损伤、骨损伤、骨骺伤、神经损伤、心血管损伤、内部脏器损伤等;按照受伤后的肌肤或黏膜的完整性,可区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按照受伤的剧烈程度可以分成轻伤、中度伤、重伤;按照受伤的病情,可分成急性创伤和慢性损伤两种类型。
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受伤的部位因项目而异。在某些剧烈的运动项目中,比如短跑中经常会出现的损伤,比如:大腿后屈肌拉伤、足踝腱鞘炎、跟腱纤维撕裂、断裂或跟腱围炎;跨栏时,容易出现大腿部后肌肉拉伤,腰部疼痛,髌骨软骨病,体质较弱,运动能力较低,肌肉弹性力较差,容易出现劳损导致的肌肉拉伤。赛跑时由于急停而引起的髂骨前棘的断裂、踝关节与膝关节扭伤、拇趾骨折等。而在田径项目中,急性跳高、跳远、三级和撑竿跳损伤最多的是踝部关节挫伤、膝韧带破裂和半月板损伤、上臂骨折,以及肩关节受伤。而投掷项目最常见的则是上臂袖损伤、肘的关节病、伸膝腱鞘炎、伸髋腱膜炎、髌内软骨病、斜方肌腱拉伤、屈伸性动作肌腱筋膜损伤处、肌腱韧带破裂损伤处、骨折等。由于标枪比赛是一个爆发力很大的运动项目,而且要求肩、肘、腰、膝等各方面的身体条件都非常高,所以也很容易损伤。而膝盖部位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髌骨软骨或伸髋腱鞘炎,这也就是在比赛加速冲刺时,由于猛然刹车,导致髌骨的软骨与股骨反复撞击,甚至不断拉扯。铁饼选手最易发生的外伤是髌腱损伤和伸膝腱膜炎,因此在投掷铁饼的时候,选手通常要在膝盖零点五蹲的时候加以扭转用力。在掷链球中,最常见的受伤原因为斜方肌腱拉伤,由于铅球运动损伤,手掌腕关节扭伤,由于手指的屈伸动作肌腱或筋膜受伤,以及由于拿起时球从指间滑出引起的蚓形肌腱拉伤,部分选手因过度重复“半蹲式膝盖”动作而增加了腿部的后劲,并由此引发髌骨软骨病。
在体育活动中,一些运动员对于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运动伤害的预防意识也不足。大多数运动员年纪小,好奇心非常强,但由于缺乏体育锻炼的经验,有时会头脑发热,一时兴起,不考虑客观因素,盲目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很容易造成运动伤害。另一种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遵循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这也会导致运动伤害。而且,有些运动员太过于在意胜负,不择手段,很可能会伤到对手,甚至是自己。
由于练习者对职业动作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而且并没有自动操作的能力,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操作,而这些操作往往违背了人体的生理规律,不仅会影响到练习的完成,还会对练习者的身体造成损伤。比如,跨栏项目,如果没有正确的起跳和落地,很有可能会扭伤腰部和膝盖。
预备活动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前,预备活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在运动员运动亢奋的时候,如果不能充分调动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和作用,肌肉会变得更加粘稠,灵活性和协调性也会下降,尤其是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的情况。
运动负荷大的时候会导致身体的疲劳,如果这时候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很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且长时间地反复做相同的、运动量极大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的局部负荷过大,从而导致身体的疲劳,从而造成损伤。
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地选择适合运动员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坚持分阶段进行训练并且区别对待每一个运动员的原则。如果一位指导老师有太多的学生要进行辅导,那么他就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个人发展,也会缺少耐心、细心的辅导。在学生方面,若缺少老师的正确引导与示范,可能会导致动作初始阶段的模糊不清,缺少自卫的能力,对自身的要求不高,经常在运动场区内进行危险的活动;学生自身或老师对学员的要求不高,受伤的学生经常进行激烈的体育锻炼,容易造成意外的体育运动伤害。
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不管是场地还是器材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如果场地、器材不够合理很可能会导致运动员受到伤害。像场地不够平整、跑道过于坚硬和过滑等,都很容易导致运动员的脚踝受到伤害等。除此之外,如果运动员进行运动时穿着的服装不是很合适,鞋子偏大或者偏小等,都可能会导致运动员频繁的受到损伤。像运动时穿棉质的衣服,汗液难以得到正常的排解,很容易导致运动员中暑或者感冒等。
如果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态、身体机能均不是很良好也很容易导致其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受到损伤。如果运动员处于睡眠不够充足、过度劳累、营养不良、伤病刚愈或者带伤带病的状态,那么其不管是生理功能还是运动功能都会有所降低。如果运动员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或者参与激烈的比赛,很可能会因为肌肉力量不够、大脑反应不够灵敏、身体不够协调等而受到损伤。即便是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在过度疲劳的状态进行运动训练或者比赛,也可能出现错误动作,从而导致受到损伤。所以说,在运动损伤防范中,运动员自身的素质非常的关键。当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十分的重要,其也和运动损伤的出现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如果运动员情绪比较紧张、低落、害怕,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受到损伤。
在开展体育训练和比赛活动时,教练员和教学指导工作人员都应当对运动员的体育损伤问题有所认识,并且要提前进行对运动员的专业操作知识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并重视对运动员的身体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升。选手在学会了相应的训练方法与技能之后,还应具备必要的随机应变能力,从而在体育竞赛中最好地实现了自身保护能力,并能更有效地避免伤害。例如,在中长跑练习的时候,下肢的肌肉就会紧缩,挤压,从而引起心血回流,一旦突然停下跑步,小腿肌肉放松,对肌肉的挤压力量就会减弱,回心血量也会降低,而且在激烈的运动中,人体的内脏也会处于紧张的状态,如果突然停止运动状态,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不要急停,要逐步减少运动训练的强度,直到最后才能结束运动。
加强对运动伤害的防治,加强对体育人员和健身人员的保护意识。加强对运动员的安全性、组织性、纪律性的宣传,树立良好的防伤意识,培养广大运动员团结互助、相互保护的良好素质。对于运动员来说,应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以达到提高体能和防止受伤的目的。教练员要在训练的时候,给运动员灌输一些专业的运动常识,确保他们的跑动、跳投等动作都符合要求,这样才能防止运动员因为自己的动作出现问题而受伤。在选择场地时,应严格控制场地的硬度,确保在训练和竞赛期间,在气候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所以,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训练特征,合理安排力量、平衡、速度、弹性等训练。体育教练员必须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管理条例》的要求和内容,对不安全因素进行警示和教育。
强化全面运动训练,有利于增强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协调性和敏捷性。提高体育力量的素质,既能防止运动员进行运动时受到伤害,又能保证其它素质的正常发展。而耐力训练对完成动作技巧和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协调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整体适应性,好的协调性可以让运动员更快地投入到技术训练中,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进行全方位的体育锻炼,以改善人体机能,降低运动伤害,持续改善运动员身体体质。在训练的时候,要确保动作的规范和正确,有效地防止受伤的发生。
重视基础和技巧的传授,让学员从细节中把握技术要点;合理安排运动量,以适应学员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要重视运动器官的局部负荷,以及受伤后的康复;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学习动作要遵循从简单到困难、从单一动作到成套动作的训练原则及规律。
正如其名称所示,预备活动是在锻炼之前进行的一次预热。在进行高强度的锻炼之前,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也能充分地放松身体的各个关节,降低肌肉的粘稠程度。因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防止运动伤害的关键。同时,要注意锻炼后的休息和放松,身体才能得到更好的恢复。无论是对运动员或教练来说,都应该对运动后的恢复重要性有足够的了解。在训练结束后,要让运动员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样可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这个工作必须在制订培训方案时得到反映。其中康复的方法有:一是动作恢复。所谓的动作恢复,就是在训练结束后,进行一系列放松肌肉、关节、脏腑的运动,让身体从剧烈的运动中恢复过来;第二个是身体上的恢复。通过淋浴、按摩等物理方法,可以让运动员在运动后的肌肉中得到充分的恢复,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第三是在饮食方面的恢复。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营养补充,确保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也是防止运动员受伤的主要措施。
首先是对脚踝损伤的处理措施:在田径训练中,踝关节受伤是比较普遍的,因此训练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踝关节、运动胶带等,做好运动前的热身准备。但是在训练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一定要注意冷敷,以免造成脚踝的肿胀。受伤后3 天可以进行热敷,这样可以快速地消肿,也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在恢复的过程中要参加训练要严谨、要适度,以免造成脚踝的二次伤害;其次是对对韧带撕裂伤的处理措施:在田径运动中,当运动员的关节损伤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和皮下淤血等症状。由于人体的关节、韧带再生能力较差,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二次损伤,甚至发展成慢性病。如果是关节韧带受伤,一定要马上停止训练,防止受伤部位大出血,可以用冷水或者冰块冰敷来促进伤口血液的凝固。伤情严重时,应及时就医,以查明伤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措施以减小对运动员的身体损害。
因此,运动员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首先相关运动指导人员要加强运动员对运动伤害的正确理解与认识,重视运动伤害带来的危害,加强运动员安全认识、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宣传。训练学员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帮助、学习的优秀品质,这是可以防止运动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要按照科学、高效的组织方式,合理的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技术、掌握动作要领、合理的运动量、保护重要的运动部位、完善场地设备等;第三,在课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和休息,以增强机体的恢复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整理运动来消除疲劳,维持良好的训练状态,防止延迟性肌肉酸痛,确保肌肉的正常功能。放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草坪上或坐垫上进行肌肉伸展运动,按摩,蒸汽浴,温水浴等;第四,如果你感觉到你的腿上的肌肉紧张或有拉伤的征兆,那么你就不要勉强地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或者在训练和竞赛中坚持下来。教练员应适当调节运动强度,加强容易受伤和较脆弱的部位的锻炼,以防止受伤。比如:做负重屈大腿、斜坡跑、负重高抬腿等,并要强化医疗监督和训练场所的监管,使学员在教学、训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止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对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确保田径运动可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运动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这样便可以减少运动员损伤情况的出现。教练员平时需要认真地钻研运动训练内容,并精心地设计,突出内容的重点和核心。在确定运动训练内容时,要善于分析在整个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容易受到损伤的各个关键点,并积极地做好防范工作。教练员要结合不同的技能训练,制定差异化运动训练方案。在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年前,要借助生物力学原理为运动员做出正确的动作示范,以此促使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各技能的正确动作,防止在运动训练中因为错误的动作而导致受到损伤。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训练的负荷,不可以急于求成,防止因为过大负荷的运动训练而导致运动员频繁受到损伤。
定期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一旦发现运动场地有不平整的情况,要及时地对场地进行修复,当发现器材存在缺陷时,及时地进行维修,如果器材过于陈旧,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已经无法修复一定要积极地更换。在运动员进行为田径运动训练时,教练员需要监督运动员正确地、规范地使用各器材,并及时将场地内存在的异物清理干净,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运动员不受到损伤。
如果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不是很好,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前一定要积极地做好自我调整,尤其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整。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前,运动员要将自己的心理状态上升到一个相对较为适宜的兴奋度,如果运动员身体上尚有旧伤,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可以选择在一旁见习,千万不要过度逞强,避免在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的状态下进行田径运动训练而再次受到损伤。每次完成田径运动训练后,都需要放松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完成运动量较大的田径运动训练后,更加需要注意做好放松工作,让身体机能可以得到及时的恢复,确保在进行下一个训练项目时,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身体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重点放松的身体部位需要和训练时的发力位置相符。
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比较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就是脚踝损伤,若想防止这一损伤的出现,运动员可以选择佩戴运动胶带、护踝等,并且在运动训练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如果不慎发生脚踝扭伤,要及时地进行冷敷,防止脚踝肿胀。受伤三天后可以热敷,以此消除肿胀,促使受伤位置及早的康复。在恢复阶段最好不要再进行运动训练,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还很容易发生关节损伤,一旦关节受到损伤,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和肿胀感,甚至还可能出现皮下淤血的情况。对于人体的韧带和关节来说,其再生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处理时一定要谨慎,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一旦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不慎损伤到关节韧带,要立刻终止运动训练,防止受伤位置严重出血,条件准许的情况要及时冷敷,让伤口可以及早地凝血。如果损伤比较严重,要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并积极接受治疗。
运动损伤是田径运动员日常训练和竞赛中常见的问题,其会发生损伤的原因很多。因此,相关训练人员及教练应加强对运动员的关注,充分分析会发生损伤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预防,加强赛前的准备和赛后康复,以降低受伤的发生率,增强训练的安全性。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减少运动员在训练中受伤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