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李 福
当前,情境教学法在诸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被普遍应用,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融入学习活动,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更加高效的地理课堂。
媒体情境是情境教学法中常用的方式之一,教师通常会结合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平台上搜寻来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或者是将较为难懂、抽象的知识点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图片、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相比于书本上的图文知识点,图片、视频等动态化、形象化的内容会更受欢迎,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同样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充满兴趣。因此在媒体情境的帮助下,教师能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地理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大家对宇宙感兴趣吗?谁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身份坐标”是什么?我们所处的星系、星云、星团都叫什么名字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追问:大家知道太阳系的行星都有哪些吗?它们在太阳系中的排列次序是什么呢?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引入课堂的下一环节,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动态资料,以3D 动态建模图形为首选,使学生对太阳系的运转、移动等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之后教师还可以准备当前可观测到的银河系的图片资料与视频纪录片,以及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室女座星系团之间的对比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宇宙,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广袤宇宙的印象,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索。
高中地理的内容已经较为深入,以往教师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讲解,课堂氛围较为枯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可以引入媒体情境进行教学,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实现教学课堂的创新,既能让学生领略地理的魅力,又可以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人文地理”,在地理学科中确实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人文地理便可以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研究地理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视地理知识,并感知地理文化。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容的文化元素,并建立符合学生认知的文化情境,促使学生将人文与地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地貌的观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当地的地貌特征入手。首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地貌图片,带领学生感受地域特色,并融入学生较为熟悉的周边环境进行课堂导入,之后再开展本课的教学。当学生对各类地貌有基础了解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想一想,我国存在的地貌有哪些?不同地貌有哪些代表的地区和景色?以这个问题为即时性的抢答互动,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作答。该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跟随视频,体会我国丰富的地貌类型以及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此同时教师要导入我国的知名景区介绍,并说明该景区的历史文化与地形特征,使学生沉浸在祖国壮丽的风景中,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见,在教学我国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对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与丰富的历史文化产生全新的认知,在了解地理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不论是气候、地貌还是天灾、人文等内容探究都源自对人类建设美好生活、了解地球生存环境的追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地理学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相关性。教学时,教师应多引入生活化的情境,通过生活化的口语表达与生活案例的运用,使专业化的地理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且简单易懂。引导学生以生活的眼光看待地理,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亲和性”,通过趣味地理、生活地理的学习,改变学生对地理的传统认知。
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气象与水文灾害》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讲一讲自己都知道哪些气象与水文灾害,看过哪些与这两种灾害有关的故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念与基础认知,教师要听取学生的分享,记下学生表达的错误处,在其分享完毕后,教师要进行引导和纠正,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呈现本课的主要思维导图,分别列出常见的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类型,并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带领学生分析。如在讲解台风时,就可以以2019 年的台风利奇马为例,先导入利奇马在浙江温岭登陆时对当地造成的破坏,接下来使学生了解利奇马对周边八个省市造成的不同程度影响,让学生总结气象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利奇马的成因以及行进路线,让学生充分了解风暴潮以及台风的发展、形成过程。
生活情境的构建,不仅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突破学习困境有所帮助,更能够使学生感受地理学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特性,将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生活中便能够想到所学的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地理。
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相关的实验。当前,实验情境的应用也变得非常普遍,但这类情境通常在数、理、化这几个学科中较为常见,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还是偏少。一线的地理教师应扭转这样的教学现状,探寻地理教学中可创建实验的内容,多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验类的课程。通过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让学生养成“多质疑、勤实验”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从实验角度入手,探寻地理的真谛,以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大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一课中,教师可以就“常见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这一知识点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地理实验。教师要准备好实验器材,有透明玻璃缸、红色及蓝色的墨水、大量清水、隔水塑料板、盐,注意实验要在讲述“锋面”含义之前进行。首先在透明玻璃缸中注入清水,再将隔水塑料板插在水缸中间。将清水、盐、蓝墨水混合成高盐度的蓝色液体,改变它的密度;将红墨水直接滴入清水中即可。这样两种不同颜色的液体出现了密度差异,其中蓝墨水密度较大,代表冷气团,红墨水代表暖气团。教师要让学生分别将它们滴入玻璃缸两侧(滴入位置接近中间的隔水塑料板),之后将塑料板抽出,观察红、蓝两色墨水在水中混合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两种气团交界的位置,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墨水交融的地方,这就是锋面,又称之为峰区。下面我们想一想,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并以此引入课堂教学。
在地理课堂中创建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且实验课堂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实验过程梳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兴趣与引导工作便不再重要。然而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高中阶段的兴趣激发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时优质的问题情境和结构严谨的问题链就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课堂,厘清自己的学习思路与探索方向,以此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实现高效学习、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了解太阳吗?太阳的本质是什么?由此引发学生对太阳成分的讨论。接下来教师要导入太阳辐射的相应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光照指的是太阳光,那么太阳在发出热能与光能的同时,是否还带有其他的辐射?这些辐射指的是什么?太阳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辐射波长范围是多少?接下来同学们要带着这些问题,在书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为学生留下默读教材、寻找问题答案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课堂进入到下一环节,教师要继续追问:教材中提供了太阳辐射的分布图,不难看出太阳辐射的峰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带及我国的青藏高原区域,这是为什么?有哪些地理因素影响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呢?用这类问题带动学生持续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建,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同时问题也是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的解析,梳理好知识结构的递进性,再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合作情境是在问题情境基础上的叠加情境,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针对性问题或是布置学习任务,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引入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整体,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在合作情境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顺着主要的问题思路分析,在组员的合作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努力将问题解决,达成教师所设立的学习目标。这其实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人教版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在带领学生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基础解读后,需要让学生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生存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各项环境问题排出主次顺序,并分别说明原因。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醒:所谓的主次顺序是课堂需要,人类面对生存环境问题时,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教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面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排序完成后,不同的小组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时候教师要让每个小组以自己组内排序第一位的环境问题为主要课题,设计出防治、应对、急救等环境保护的方案。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且可以暂时不考虑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学生只需提出一个设想或是方案即可,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勇于探索新的方式。为了保障小组学习效率,教师要让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写出方案,总结归纳组内成员的想法,并进行课堂分享。
小组合作情境的有效运用,能够让学生小组“独立”解决问题,也能够以竞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胜负欲,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动力。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良性竞争,也要避免学生急于求成,影响学习效果。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好方式”,在地理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要在阶段性教学后,为学生创建实践情境,让学生掌握灵活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常情况下,地理课堂的实践活动要结合调查、分析、统计等多项内容共同开展,以求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实践活动的建立要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相符,也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挂钩,因此教师还需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教材知识构建实践情境,让学生“学有所用”,体验学习地理的价值和意义。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乡村和城镇》这一单元为例,当基本的单元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实践类型的作业。若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城乡发展建设的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深入城、乡区域收集相关的数据。若条件不允许,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收集当地政府的城乡发展规划信息。学生需要在课后时间将统计得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做成表格或是报告书,并在下次课堂中进行汇报。调研小组一共分为两组,一组城镇,一组乡村。在课堂中教师要选出小组长代表发言,要求两组学生都能够了解各自的调查情况。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讲述对实践报告结果的看法,引导话题持续深入。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中建立以“城镇化建设对乡村的利弊”为主题的讨论会,或者是“乡村的城镇化建设真的好吗?”为主题的辩论会,要求学生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以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为主要依据,完成辩论与讨论。
地理课堂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在切身的体会中领悟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掌握地理知识的应用方式。实践情境充分发挥了地理的实用性特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目前,教育体制朝着更加全面、完善的方向改革,高中地理教师应探寻更加多元化的地理教学方式,构建出新颖的课堂与活动模式,为地理课堂增新、添彩,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堂的认可度,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地理,在充满乐趣的地理课堂中掌握地理知识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发展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让高中地理课堂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活跃性和效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