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辉
(中共阳泉市委党校,山西 阳泉 045098)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念为: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目标的引领,大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全面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即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得到延伸,以此提升农村地区的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即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导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等举措,在保障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同时,促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即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树立乡村文明新风,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抓”,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精神风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即将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积极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的,集法治、自治、德治于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打造“平安乡村”新风貌,为当地百姓安定生活提供有力保障;“生活富裕”为战略之根本,强调各乡村地区应努力保持现有的良好经济增长势头,保证农民收入稳步提升,不只要带领农民脱贫,更要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拉近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与城市居民一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念充分反映出,该战略不仅是简单的经济振兴,更是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生态层面的全面振兴。
该原则强调:各地区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我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决定领导地位,深入落实党的各项指导方针,积极建立和健全党管农村工作体制和相关制度、章程,使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协调作用得到充分凸显,以此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该原则强调:新时期背景下,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应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视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意志行动,并在开展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相关工作时,做到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干部配备优先考虑、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等,以此全力提升农村农业发展速度,尽快补齐发展短板。
该原则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将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作为工作落脚点和出发点。基于多元化振兴发展策略和措施的整合实施,对农民群众在农村农业发挥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有效调动,以此充分发挥出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的作用和价值,使其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及安全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推进而不断提升。
该原则强调:应在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乡村的发展潜力和价值,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维度(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进行统筹谋划、整体部署,以此确保相关工作能够全面、有序、协调、高效地开展。
该原则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凸显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塑造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和谐化发展形态,以此打造城、乡两地工业、农业、商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以此实现城乡发展资源的互补,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通过构建“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势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该原则强调:在推动农村农业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各地区政府必须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基本理念,严守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红线,以“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方针,引领各项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该原则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落实与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改革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以此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使农村各产业市场、要素及主体得到良性刺激,进而迸发出更强的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要以人才的汇集和培养,科技的引入和创新来引领、支撑、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使农村农业自我发展动力得到大幅度增强。
该原则强调:施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科学把握不同乡村地区自身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化的顶层设计,牢固把握“因势利导”“规划先行”“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工作方针,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各项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农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阵地,因此以农村、农业、农民为对象的“三农”问题本质上属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目前,“三农”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农村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致使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较低,农民不够富裕,生活质量和水平不高。而我国人口组成中农村人民的占比最多,从而使得“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问题能否得到良好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实现的重要因素。而以“产业兴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石”和支撑,因此该战略的落实能够为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抓手。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聚集地和承载者,大多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于古村落里。然而,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平均每天会有80~100个村消失,目前,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在行政村中的占比已不足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传统村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必然会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明显的影响。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能够大幅度提升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力度,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
纵观中国历史,“粮食安全”一直是历朝历代避免动乱的底线,无论时代、社会怎样发展变化,“无农不稳”的论断始终成立。在国际粮食市场日渐金融化、寡头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稳定、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农村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近几年,中国延续多年的外需导向型经济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因素的影响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此背景下,中国想要真正强大起来,保证自身经济的稳步增长,就必须积极构建内需导向型消费社会。而农村作为我国最大的存量内需,在历次城市经济危机爆发时,多次充当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和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有效提升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韧性,因此是构建内需导向型消费社会、保证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就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三农”问题是构建内需导向型消费社会过程中最大的短板,能否处理好“三农”问题关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因此该战略的有效落实可为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成为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是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目标。目前,农业污染已超过工业污染而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来源,而广袤的农村地区,既是“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最主要承载者,也是农业污染的集中地。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从而推动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落实。
新时期背景下农村地区可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当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其一,农业基地提档升级。一方面准确把握多元经济模式下,农村地区全域旅游产业构建和发展契机,以“农业园区就是旅游景区、特色农产品就是旅游商品”为主要提档升级思路,在深度挖掘、整合当地各农业基地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拓展农业基地功能,通过采摘体验、农耕文化、旅游观光、乡村生态休闲等形式提升农旅融合水平,实现农业基地的转型创新和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创新试点建设,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聚,构建并推广“生产+加工+科技”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农业基地生产力和生产效益。其二,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实施“互联网+临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计划,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农民开设特色农产品网店、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并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借助时代红利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在“生态宜居”目标的引领下,可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其一,加强污水治理。首先,全面开展污水管网新建、改建工程,积极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逐步构建完善的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回用系统,在降低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复用率;其次,对人口密集区和生活生产污水重点排放区域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升级;最后,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治理工作,集中力量清除房前屋后坑塘沟渠中的淤泥、抽排沟塘中腐败发臭的积水,并通过专业化的环保技术对臭水沟、污水坑进行治理改造,避免黑臭水体问题的复发。其二,加强固废治理。一方面通过张贴标语、广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形式,加大“垃圾分类和集中回收处理”环保观念的宣传力度,引导村民树立科学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的观念,同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设施、规划生产垃圾集中堆放区域,并结合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垃圾的组成和排放特点,构建“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以此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和效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固废资源化利用观念的宣传、先进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三,加强公共空间管理。一方面推进旱厕、圈舍改造工作,打造人畜分离、整洁卫生、空气清新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非法占地、违规扩建等行为的查处、整改力度,依据相关法规政策,开展“拆违还绿”工作,以此提升农村绿化面积,打造宜居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包括:其一,进一步加强公路、给排水管网、网络通信系统、暖气和燃气管线、供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面补齐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备短板,尽快构建系统、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为农村居民的安定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其二,加强物流、邮站、连锁便民店、公共停车场等便民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其三,加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强调农村精神风貌的建设。基于此,应注重文化广场、公园、公共健身器等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使农村居民闲暇之余能够跳跳舞、散散步、下下棋、健健身,以此促进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其一,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如: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丰富制度内容、拓展制度作用范围,以此提高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力度;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服务理念,打造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以服务平台为载体和纽带,实现社会就业创业服务资源的汇集,以此提高政府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就业创业项目和培训服务施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根据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培训活动,以此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进行就业和创业。其二,提高对经济落后村落和低收入村民的帮扶力度。首先,通过建立专项帮扶台账的方式,对区域内帮扶对象的数量和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对帮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详细记录,以此为帮扶工作的优化、调整提供充足、客观的指导资料;其次,针对低收入村镇,强化产业帮扶。在整合、构建产业帮扶项目库的基础上,根据帮扶对象特点,选取针对性的帮扶项目,通过产业帮扶资金、资源的科学运用,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帮扶对象能够分享到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最后,针对低收入个人,加强就业扶持。在提升财物救助力度的基础上,通过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形式提升其就业能力或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帮助其尽快脱贫。
完善健全的政策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农村地区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构建全方位的政策体系,以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首先,在政府财政方面建立健全农村农业优先保障政策,提高农村农业发展资金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优先级,以此提高农村农业发展资金的保障力度。同时,遵循“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原则,将部分土地征收或土地指标出让所获得的资金设为乡村振兴专项建设资金,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财政保障。其次,针对不同性质的金融结构,推出针对性的金融支农鼓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涉农贷款增量、放宽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惠民金融举措,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最后,积极打造系统完善、功能互补的农业保险政策。通过多种保险形式的组合,全面提升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完善组织体系的显著效果,如:随着战略的实施,会使党建工作责任体制得到逐步完善,从而显著提升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随着战略的实施,会涌现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地区的农民组织化程度;随着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治理重心会显著下移,使得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得到提升和凸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培育释放乡村产业发展动能的显著效果,如:随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进程,在保证农村农业原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使其生态功能和旅游经济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进而提高农村工业的附加价值,实现发展动能的培育和释放;随着战略的实施,新兴科技与农村农业的融合度得到显著提升,一方面依托“直播带货”等电商形式,使得农村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性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得农村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显著增强农村农业的生产力。由此呈现出发展动能培育和释放的效果。
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构建进展显著。具体效果表现有:其一,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加快。如:农村公共空间违建建筑被依法拆除,并被绿地取代,使农村地区公共绿化面积得到显著提升。其二,水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如:城乡供水设施体系得到完善,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确保农村地区供水安全;河道环境建设和生态治理工作得到加强,“污水”“黑水”“臭水”现象减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农村地区对优质人才的关注度,使其逐渐将优质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在各项乡村振兴措施的引导下,农村地区与城市、高校之间会开展更为密切的人才培养和交流活动,从而提升人才支撑力度的效果。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新时期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和明确其实施原则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农业高质量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构建、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改善、构建全方位的政策体系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