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庞,村庄》:艺术予人的无限生命

2023-09-13 10:13:09王珮璇
艺术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瓦尔达戈达尔脸庞

□王珮璇

在电影《脸庞,村庄》中“法国新浪潮电影之母”阿涅斯·瓦尔达与法国街头艺术家JR 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组合,相差55 岁的他们游走在法国的偏远村庄,记录拍摄普通人的脸庞,将照片印制成巨幅肖像张贴在有代表性的建筑上。照片放大了人像,也放大了个体,他们在艺术中收获快乐和幸福。艺术予以生活力量,它让艺术家的生命存在于不朽之中,让人在欣赏中与生死和解,生命之力量在艺术的介入中变得无比强大。

电影《脸庞,村庄》被称为2017 年“最可爱、最有趣的纪录片”。已在耄耋之年的瓦尔达与法国街头艺术家JR 开着从漫画中走出来的拍立得小卡车,慢悠悠地颠簸着,穿过一个个村庄,记录下人们的面孔。艺术本身并无门槛,它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人类思考,让人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艺术如一座乐园,不论职业和年龄,它让人热爱生活,更肯定生命的力量,它让人快乐充沛成为有顽强生命力的人。艺术让人带着好奇的眼光去找寻生活,探索日常之外难以挖掘的本真;艺术激励着人们永葆青春活力,做到对生活的赞许,达到对生命的延续。

一、生活的力量:艺术予凡人

影片伊始,瓦尔达拿着相机走在贴满人像的路边,这里每个面孔都是陌生的,他们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分子,而在此刻,这些平凡的人成了这场艺术活动的主角。JR 的艺术创作总是与普通人相伴,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劳动者的面孔,制成巨型海报粘贴在这些人居住、工作的场所。平凡的一张张脸庞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感动,孕育着不曾见过的伟大。影片中一位独自坚守在遗弃矿场旧址上的老妇人被称为“村子里的最后一个人”,这里是她曾经奋斗半生的地方,她不愿离开此处,更不愿离开过去。她的巨幅肖像贴在厂房的外墙上,颇有创意又浑然天成,原本早已被遗弃的工厂受此影响顿时涌入大量人群。这位习惯生存在孤独中的老妇人毅然变成了凝视着整个村庄的“巨人”,她直愣愣地盯着巨大的自己,时间在此刻仿佛凝滞了,眼眶不知在何时蓄满了泪水,她说:“我说不出一个字。”巨幅人像照片呈现了认同的凝视效果,它将强烈的情感引入一次又一次的凝视,妇人对自我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循环往复,带来了一份无言的感动。人们无法用眼睛看到过往,可那些远古镜头记录的相片被放大时,过往全部都回来了。

身为一位女导演,瓦尔达创作的作品一直秉持着独特的女性视角。当她与JR 走到全是男性工人的码头时,三位码头工人的妻子成为这一段落的主体,她们无一例外地讲述自己如何支持着丈夫。当一位妻子用“一直站在他身后”来表达自己对丈夫事业的支持时,瓦尔达即刻反问她:“你为什么不是站在他身边呢?”妻子从来不该被认为是一个渺小卑微的群体,她们不是支持丈夫工作的附属品,她们属于自己。三位妻子的照片张贴在了码头层层叠放的集装箱上,她们的巨大人像即将冲破天际,心脏位置的箱子刻意被空出,三位女士站在空隙,像小鸟一样欢乐起舞,她们的丈夫站在地面微笑仰望着自己的妻子,曾经妻子对丈夫的支持在此刻化成了丈夫为妻子骄傲。男人、女人从无分别,生命之贵与性别无关,女人不该是“站在身后”的那个人,她们本就站在舞台的中心。无论坚守在工厂的最后一名女工,还是支持丈夫的妻子,她们的生活本就精彩,艺术走进她们的生活,使她们认识了自己,也使她们在生活中有了更多活力。

瓦尔达与JR 的艺术犹如一场魔法,路人走过观看无不感叹艺术之神奇。他们捡拾着被遗忘的故事和平凡劳动者一闪而过的表情,这些最普通的人们日复一日为生活努力着。在这场展示中,芸芸众生的平凡劳动者不再是淹没在人群中的微小分子,不再是环境中无人观照的边缘角色,他们成为有艺术价值的审美对象。无论张贴在墙上的脸庞还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有些人像JR 和瓦尔达,走走停停,只为探寻艺术与美;也有些人像影片中的村民,或因一个习惯、一段回忆羁绊于某地。这场艺术实践是一次人生的体味,哪怕看似再渺小的个人,也可以放大成为引人围观的“偶像”,跳出琐碎,跳出日常,跳出原本压力重重的生活,从艺术的角度更热爱生活。

二、生命的不朽:艺术予大师

在拍摄《脸庞,村庄》时,瓦尔达88 岁的身体已经无法再支撑她做出大幅度的运动,JR 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瓦尔达,重新演绎她的好友戈达尔电影《法外之徒》中在卢浮宫奔跑的桥段。瓦尔达与戈达尔多年未见,作品使他们再次连结,隐喻作者的生命存在于作品之中。JR 随奔跑左右跳跃的双腿犹如让轮椅长出了翅膀,瓦尔达将眼睛睁大,努力辨认挂在墙壁两端的名作,她手舞足蹈,兴奋地呼喊着这些艺术家们的名字,犹如相逢了许久不见的老友。即便她眼里的作品因眼疾而不再清晰,但从她那双清澈的双眸中依旧可以看到尊重和感动,此刻这些大师都已长眠于地下,但作品保存完好悬挂在墙上供世人观赏,他们的姓名也被世人铭记,这正是在言说艺术作品让作者永恒。作品让大师的灵魂留在人间,一件件作品拼凑出了艺术家完整的人生,他们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会留下痕迹,获得永生。

瓦尔达之所以拥有“新浪潮电影之母”的称号是因为她的作品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具有开创性和启示性的作用,她的创作观念影响了后代的电影人。JR 对她说:“你的皱纹中能看到肌肉。”瓦尔达不曾老去,虽然皱纹在她脸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但一个人年轻与否不应该受制于生理年龄,而是要看对待青春保持怎样的心志,她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停歇,她时刻在艺术的想象里蜕变,即便早已被视作权威也保持最初的热情。

瓦尔达在完成第一部影片《短岬村》时只是一个连导演证都没有的新手,拍摄过程困难重重,但她对拍片的狂热和对镜头语言的敏感令人惊艳。先锋的实验性、创新的叙事风格以及对人物内心的深刻讨论成就了这部短片。作为一名“左翼倾向”的女性主义者,影片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价值观印记。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期间,瓦尔达创作了《黑豹党》《女人之声》等作品,对黑人运动、女权主义等社会议题的探讨反映出她对社会变革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辨。20 世纪90 年代初,为了怀念死去的丈夫,她拍摄了《南特的雅克·德米》等影片,利用虚构与非虚构元素间隐约的流动重构回忆。进入21 世纪,瓦尔达继续以影像投射现实,从《拾穗者》开始,从不避讳自己的衰老,她捡拾了许多心型的土豆,任其在架子上腐烂,借用腐烂的蔬菜隐喻自己即将走向消亡的生命。衰老是“向死而生”的人生旅途中最无可回避的痛楚,她用影像反映自己的老去,美化了生命渐失的无奈与恐惧,将对衰老的探讨转化为一种不断面向死亡的好奇。她说自己并不害怕死亡,甚至经常思考它,以至于已经很想到那里去了。她一边坦然接受自然的秩序,一边更崇尚个体精神价值的永恒,即便走向晚年也仍然保持着活力。纵观瓦尔达一生拍摄的电影,她的影片所呈现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切观照秉持着“瓦尔达式”的特征。她关注社会与人,铭记历史,对世界保有充分的好奇,用作品讲述社会问题与生活实际。

瓦尔达的老友戈达尔在影片的最后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打乱了原本影片的结构,给了电影一个更富有戏剧性的结尾。戈达尔和JR 一样,不愿摘下脸上的墨镜,他们二人与瓦尔达的友谊犹如连接了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就像生命在不断延续。戈达尔于2022 年选择了安乐死,91 岁的他已如他最著名的电影名一般,感到“精疲力尽”。戈达尔的安乐死亦是对生命的掌控,他自如地凝视着死亡,并与它和解。衰老的肉体不曾磨灭他旺盛的活力,2019 年,已经89 岁的戈达尔开起了直播,穿着鲜艳的绿色毛衣,嘴叼雪茄,即便一头白发也让人感到属于他的年轻力量。死亡终结的只是肉体,他会随作品永存,成为艺术界永恒的珍宝。他的离世、他的选择,观众们在似有似无间看到了他用自己生命献上的最后一部杰作,他教会我们何为生命,何为永恒。

三、美的思考:艺术予“我”

JR 和瓦尔达的创作以偶然性为契机,连同他们二人的相遇与相识都发生在偶然中,他们这场艺术活动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拍摄对象可以是在货车停靠点咬着法棍的人们,也可以是羊圈中没有被拔掉犄角的小羊。瓦尔达说:“偶然性永远是我最好的助手。”曾有人问JR 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他回答:“这个不可说。”他从不解释他那些巨幅肖像,只把它留给路人,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这些作品中的含义,他也几乎从不署名,这样一来,镜头中的人便可超越镜头后的拍摄者成为真正注意力的中心。影片里每张巨幅海报都选用了黑白照片,“黑白照片能看透一个人的灵魂”,这样的观念是JR 街头艺术的特色,人们的脸庞在黑白之中被看得更明显,面部的轮廓变得更清晰,皱纹、雀斑一一被放大,但这所谓“瑕疵”从不是艺术的美中不足,反而正是美之本真,是人身体中灵魂变得厚重的痕迹。JR与瓦尔达做的工作不单单只是拍摄和粘贴,他们更是在探访、挖掘普通人的故事,以真正的人文之心描绘每一个遇到的脸庞。

《脸庞,村庄》无疑是一场美的盛宴。纪录片常被人们视为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来源。许多纪录片为了保持记录事件的真实性,为了抓到现场的突发状况而忽略摄影方面的问题,而《脸庞,村庄》不然,影片大量展现明媚优美的自然乡村风光:古朴的小镇、无人机航拍的废弃村庄、乌云密布下的农田等,这些景色的取景多采用横向延展式构图,观之宽阔宁静,心旷神怡,体现出人与自然、生命与世界的平衡。无论电影本身的摄影,还是影片照相机中的镜头,观众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对画面和构图之美发出感叹,反思原来自己曾在自然中、生活里忽视过如此多的美。

整部电影规整的构图、温柔明朗的色彩渲染了平和积极的思想氛围,传递出安宁与稳定也是永恒的观点。已经去世的居伊·伯丁凭借巨幅肖像在海边的礁石上获得了短暂的重生,然而经过一夜海浪冲刷只剩下了模糊的残影。足够的长镜头定格了肃穆坚定的黑色,比刚贴好时呈现的美感更震撼。凝固是对永恒的奢求,但永恒从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巨幅照片带来震撼与自由的那一瞬间便达到了永恒。瓦尔达看到一夜间又重回黑暗的礁石,坐在沙滩背朝残骸,此时大风吹过,被风吹起的细沙如恶作剧般将画面变成了模糊的黄色。巧妙的背影镜头凸显出瓦尔达在孤寂中的坚韧,她在风中对身旁的JR 说:“海总有它的道理,还有风,还有沙,照片消失了,我们也将消失。”消逝恰恰是一种永恒,似镜头中被风吹起的沙、被海卷起的浪花,观众透过荧幕将这样的孤独永恒之美尽收眼底,感受居伊·伯丁片刻回归获得的永恒自由。艺术的痕迹一次次延续生的能量,照片受到自然的代谢无影无踪,艺术的感动却让人学会了热爱,我们了解了和宇宙自然相比如昙花一现的生命,既然无力改变自然的规律,不如在自然中留下更多美好。

瓦尔达患有眼疾,JR 永远不想摘下墨镜,他们一个看到的世界是模糊的,一个是颜色更深的,有缺陷却仍然有与众不同的美。瓦尔达眼中模糊的世界虽有别于常规,但我们无法言说这不是美的。不同视角之美就像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仅仅是一个角度的问题。选择看待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看到的结果也将大有不同,但无论结果如何,美的本质不会改变。

每一张脸庞都是艺术家,只不过很多人被尘埃遮蔽了双眼,看不清自己真正的面貌,也许我们无法判断自己此刻是否身处在艺术之中,但是当影片结束,观众的心里会被埋下一颗种子,种子慢慢萌发,舍弃那些将生活变得淡然无味的赘物,图像放大了数倍,平凡人之伟大、生命之无穷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之强大,感受到艺术家之不朽,瓦尔达在88 岁仍能碰到陪她为艺术疯狂的JR,年龄从不是生命的限制,人生的奇遇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也许在那一天,我们也可以在皱纹里看到肌肉。

猜你喜欢
瓦尔达戈达尔脸庞
法国电影艺术大师戈达尔的离开
世界知识(2022年24期)2023-01-12 04:06:53
戈达尔: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艺术品鉴(2022年28期)2022-11-28 03:14:24
“新浪潮”传奇,91岁戈达尔选择安乐死
南风窗(2022年20期)2022-10-09 18:00:12
整形医院里的稚嫩脸庞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28
丰收喜悦漾脸庞
本届戛纳电影节向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致敬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2
90岁拍出豆瓣9.2分神作刷爆朋友圈
乐活老年(2018年12期)2018-12-24 02:57:04
鼹鼠老师“故事课”之十二月故事:阿涅斯·瓦尔达,步履不停
“他杀死了那个戈达尔”
南方周末(2017-06-08)2017-06-08 20:32:55
诀别
诗潮(2017年2期)2017-03-16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