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
巧用修辞,是提升语言品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会使得语言的表达效果更上一层楼,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作文语言富有文采。那常用的修辞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呢?
一、妙用比喻
比喻,是作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它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不少佳作或在妙喻中引出下文,或在妙喻里收束全篇,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光彩。因此人们称比喻是“艺术中的艺术”“形象中的形象”。写作文时,要注意的是比喻应当生動、贴切、新颖、形象、富有创意。
如《社戏》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踊跃”是跳跃的意思,是形容野兽跑起来时脊背的起伏,以此写出山的连绵起伏,也烘托出船速之快,才使得山像奔跑的野兽的脊背那样上下起伏。把连绵的山比作野兽的脊背,以野兽奔跑的姿态写山之连绵,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速之快和“我”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又如《春》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连用三个比喻,把春天是新生的、娇美的、充满活力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变化进程。
二、活用拟人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事物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如《壶口瀑布》中“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像“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的描写,似写水又似写人;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客观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滔滔河水了。
三、排比起势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使用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如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细腻地描写景物。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要注意: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四、适时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引用可分为明引、暗引两种。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作文中的引用,或做开头的引语,或做段首的领句,或做论点,或做论据,或做篇中拓展的契机,或做篇末总结的要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应当强调的是,引语与作文要丝丝入扣,要与自己的表述相融合,使之成为文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能使记叙文更具文采,能使散文更显魅力。如《安塞腰鼓》中: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后出塞》(其二)]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出自一首信天游)
引用和排比连用,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充分表现了生命的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热情赞美了鼓声的撞击力、穿透力和爆发力,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
总之,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恰当地使用,定能提升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