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黄荣川(广西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研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
吴 慧(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民族工艺与装饰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南宁市位于中国华南、西南经济圈和东南亚经济圈的交会处,一直是桂西南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和商贸集散中心。清代诗人黄体元“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照水夜来灯万点,满江红作乱星浮”的诗句生动描绘出邕江上商贾云集、货运繁忙的场景。在清代早期,南宁成为各省商贾云集之地,为方便商务活动,许多会馆选择在临邕江的街市附近建设,主要集中于壮志路、解放路、共和路、中山路和上国街等临江街道。尤其靠近邕江的沙街(今解放路)及周边区域,聚集了新会书院、粤东会馆、两湖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等,共同构成南宁著名的“会馆一条街”。
广西各地粤东会馆建筑形制基本起源于广府的宗族祠堂,是属于功能性和祭祀性相结合的建筑类型,其建造一方面是民间自发的,另一方面是对官方祠庙制度的追逐。因此,其建筑形制地方性特征和制度性特征并存,既有亘古不变的定律,也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机变。在建造过程中,粤东会馆的建筑布局可能会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例如地理因素和建造者的财力水平等。在商贸经济不够发达的偏远地区或地理环境不够优越的地方,当地粤东会馆的建筑布局可能不如基本形制那样完整。
南宁粤东会馆位于南宁市壮志路22号,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由旅居南宁的广东商人集资兴建,作为商会及同乡聚会活动场所,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重修。会馆由主体建筑和两侧的厢房沿中轴线对称,采用是“三路三进”的整体布局。中路上三进主体建筑依次为头门、中厅和后座,后因会馆用途转为开办粤华中、小学校,中、后两进与厢房相继被拆除,仅保留头门及中路与左右边路之间的空巷—青云巷。通面宽29.65米,通进深12.14米。正厅面宽3间计16.60米,花岗岩台基高1.10米,通高约10米。1950年市政府曾对门楼作局部修缮,1997年拨款进行全面维修,对门楼建筑进行修复,使其整体恢复了原貌。
南宁粤东会馆的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蕴含感染力的艺术表达。这些装饰元素存在于会馆建筑空间中,并体现在头门立面上,包括台基、屋面、梁架、墙体和壁画等元素。这些经过精细雕饰的装饰元素,丰富多样且精美,不仅展示了南宁粤东会馆的气势,同时彰显了会馆的庄重与独特艺术魅力,既是南宁粤东会馆作为粤商文化代表的地域艺术表达,也是会馆气势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台基主要是指建筑的基础部分,主要装饰部件位于南宁粤东会馆接近地面的部分,包括塾台、柱础、门枕石等。会馆台基材料选择的是稳定性极高、便于雕刻加工的花岗岩石材。花岗岩质地坚硬,耐潮、耐磨,不易变形损坏,是建筑基础的优选材料,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会馆建造时期的装饰纹样。南宁粤东会馆两侧门枕石呈须弥座型,三面不雕刻,转折处雕饰竹节纹,整体显得敦厚大方;两侧塾台与门枕石从造型上相互呼应,均采用须弥座式。两者虽无纹样雕刻装饰,但整体厚实质朴、简约有力。
柱础起到防潮阻止湿气侵蚀木柱的作用,并能均匀传递荷载,增加筑基的承压面。南宁粤东会馆柱础为叠涩束腰型柱础,束腰最窄处远小于柱径。其形态反映了花岗岩优质的抗压性能。会馆柱础整体分四部分,基座四面刻浅浮雕夔龙纹,上部呈弧线收口,中间为方形叠涩层层突出,方与圆的结合使柱础形式轻巧而不失稳重。
作为南宁粤东会馆建筑重要的装饰和展示部位,屋面装饰是会馆十分精彩的部位。南宁粤东会馆建筑单体为双坡硬山屋顶,四条垂脊砌筑高于屋面的山墙,粤东会馆建筑屋顶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前后外檐都不凸出于山墙。会馆的屋面在正脊、搏风带、垂脊、牌头等处极尽装饰,精美绝伦。(见图1)
图1 南宁粤东会馆头门屋顶正脊灰塑装饰
南宁粤东会馆头门屋顶正脊由脊额、脊眼、脊耳三部分组成。脊额是正脊中间的匾额部分,有着丰富的装饰。灰塑横幅浮雕与彩绘讲述粤剧故事—《六国大封相》。作为正脊主视觉的脊额,图案有着明显的前后层次,灰塑层次分明、人物生动、立体感强,故事情节围绕中心展开,共塑有40个人物,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丰富,犹如一幅长卷轴画。脊额中央上方装饰有宝珠脊刹,宝珠四周环绕一圈火焰,形成火珠造型。火珠下方为莲花座与卷云纹,两侧腾云呼啸飞龙,组成双龙戏珠造型。脊额两侧的脊眼表现寓意长寿的仙鹤、松树以及寓意喜庆的喜鹊、梅花。脊耳为镂空博古造型,条棱粗大,内部形成一定空隙,以增加通风量,降低屋脊面临台风时的受压强度。条棱内塑浅浮雕吉祥缠花图案,并施以青色,镂空处以岭南佳果、宝瓶、玉书、蝙蝠等造型填充。南宁粤东会馆如此强表现力的正脊装饰,常应用在广府建筑等级较高的祠堂中。
南宁粤东会馆封檐板板底花边纹以夔龙纹为主,间隔金钱、玉书、仙桃、葡萄、花卉、缠枝等纹样。板面占据着封檐板的主要面积,装饰图案丰富。以夔龙纹将画面分段,在枝丫繁密处穿梭的瑞兽、喜鹊与戏曲人物交替呈现。不同题材的雕刻并没有特定的逻辑关系,几个不同题材组合在一起。在封檐板的两端进行收边处理,并以镂雕手法展现腾云人物,使其形态犹如起翘的样子,整体呈现出一个长宽比较大的倒梯形造型。
会馆博风带采用浅浮雕加深浮雕的形式表现卷草龙,龙身为浅浮雕、龙头为深浮雕,不同的浮雕表现使卷草龙似有从云端伸头之势。垂脊为直带式垂脊,尾部演化为博古形,博古形空间填充“鳌鱼吞脊”等形进行装饰。会馆左右垂脊顶端立陶塑戏剧《桃花女斗周公》人物,桃花女手持“月”字牌,为月神,周公手持“日”字牌,为日神。
梁架是南宁粤东会馆建筑的主体骨架,起着重要的构建和支承作用,主要由柱子、梁、桁、枋等构件组成。这些构件不仅展现了会馆的功能属性,同时也强调了建筑的装饰主题。
南宁粤东会馆木质梁架为抬梁式驼橔斗栱梁架,采用的是露明式,即将所有的构架全部都展现出来。梁架由雀替、梁身、驼墩、斗栱、水束等部件组成,雀替、驼橔和梁共同铺设的人物画卷是南宁粤东会馆装饰中最为精致和热闹的部分。装饰采用满雕式,使用深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表现。木梁架已经完全失去对结构受力的回应,在图式上弱化了自身的结构功能表达,图像突破构件的边界,材料自身的肌理和纹路毫不相关,偏重于装饰的展现。除却最顶端雕刻吉祥瓜果、瑞兽外,木梁架正面大多数以富有吉祥含义的人物主题进行表现,取材源自戏剧、小说、神话传说等,这些装饰元素具有驱邪、祥瑞及表达文人志趣等寓意。雕刻的主题依文字可见有《金殿逼婚》《九焰山》《界牌关》等。场景外轮廓接近长方形,雕刻构图统一,整体人物分布和建筑外观较为固定,如主体人物处于中间位置,通过人物的衣饰、动作、手持物品等细节的不同处理体现雕刻主题。一根梁上雕有2~3出戏曲,虽剧目不同,但工匠巧妙地通过石头、植物布局使视觉连贯起来,形成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以周边的配景暗示人物所处的环境,在室内,通常会在驼橔上方雕刻屋顶,在两侧配有矮墙;表现室外空间,常在前景雕刻四周布置山石、树木、小桥等景物,两者都利用配景巧妙地勾勒出驼橔的边界。(见图2)
图2 南宁粤东会馆木质梁架装饰图案(曾奕/绘制)
梁架水束采用鳌鱼形的“S”形骨架,与满雕戏剧人物图案的柁墩、梁身巧妙搭配。鳌鱼形水束造型华丽,雕饰复杂,装饰性强,将梁头、斗栱、柁墩以及梁间的装饰构件串联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绘画般的景观。尽管题材各不相同,却都展现着动感十足的曲线。上扬的卷草和回望的龙首在动态上相互呼应,烘托室内空间整体氛围。尽管这些装饰位于暗处,但与浅色瓦片形成鲜明对比,视觉效果仍十分显著,为头门内檐空间增添了雄伟气派之感。
南宁粤东会馆石梁架装饰主要集中在檐枋的石雀替与石驼橔斗栱处。石雀替处于阑额下两侧,原雀替功能为支撑上方横梁作用,但作为稳定的石材,石雀替原有功能已消减,更多为装饰性。南宁粤东会馆每组石雀替底座均为夔龙纹,上部为生动的圆雕人物,八个人物组合成“八仙祝寿”系列造型,转角处为浅浮雕蝙蝠。同时,人物脚下雕刻云气纹,象征着“平步青云”之意。南宁粤东会馆的石驼橔和斗栱是石檐枋搁架的组成部分。它们最初是对木结构的模仿,后来逐渐体现出石材的特征,并从结构性功能转变为装饰性表达。会馆的石驼橔摆脱了方形驼橔边框的限制,被雕刻成生动有势的石狮子,狮子口含宝珠,头部朝向建筑明间,呈现相迎之态。而斗栱的上部已变异为向上张开的“金花”纹样造型,采用浮雕和镂空雕刻表现“花篮+中心西番莲+两侧卷草纹”组合。金花顶部仍与斗栱一样,保持着与上方横梁的三个支承点。这样的转变更加凸显南宁粤东会馆的石驼橔和斗栱石质装饰的特点,充分展示雕刻艺术的风采。
南宁粤东会馆建筑的砖墙砌体主要用于围护隔断,承担着结构性功能。涉及装饰部件的主要为墀头与门匾。墀头是较为特殊的墙体装饰部件,它位于会馆山墙檐柱以外的部分,目前仅剩墀头顶,墀头身已无存,砖雕墀头顶挑出单元为仿如意雕刻砖,其中“斗”部分变异为花朵,“栱”的造型由两片叶脉深刻的忍冬半叶组合而成。会馆左右两侧青云巷石质门匾分为画心题字与边框装饰两部分。右侧青云巷门匾画心题字为“居仁”,左侧青云巷门匾画心题字为“由义”。“居仁由义”出自《孟子·离娄上》:“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居仁”指心于仁爱,“由义”指遵循道义。其内边框装饰左右对称,题材相互呼应。右侧青云巷门匾左右浮雕雕刻龙与凤形象,左侧青云巷门匾左右浮雕雕刻夔龙蝙蝠纹与缠草蝙蝠纹。一支蝙蝠口中叼磬,取“福缘喜庆”之意,一支蝙蝠口含飘带,取“福气绵长”之意。瓣状门梁两端雕刻向下飞翔蝙蝠,取“福到”之意。
南宁粤东会馆壁画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体现着当时粤商对仕人文化情趣的追求。绘制于清代光绪庚子年冬的会馆壁画装饰在会馆的入口门楣上方,以卷轴式表达,由画框和画心两部分组成。大门上方壁画画心为“松芝益寿”,两侧以喜鹊、垂柳、松树作为配饰画。右侧墙壁上方为“蓬莱仙境”,左侧墙壁上方为“瑶池宴集”。
文化职能是粤东会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戏曲为南宁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种艺术娱乐方式,对社会生活与市民文化具有巨大影响力,也对建筑装饰的题材选择、形式特征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接促成了戏文主题建筑装饰的诞生和繁荣。
根据史料记载,南宁粤东会馆曾经建有戏台,为会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会馆经常举办戏曲演出以娱乐大众,与南宁本地人保持密切联系,树立会馆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会馆在南宁的影响力。因此,南宁目前流行的粤剧与会馆曾经的戏曲普及存在紧密关系。在会馆的装饰题材中,戏曲人物题材占据了主导地位,雕刻的题材除了粤剧之外,还包括京剧、越剧等。这种选择不仅加强了会馆与同乡人在异乡的认同感,而且培养了彼此互爱互助和共同奋斗的情感。同时,通过戏曲人物生动的表现,会馆装饰赋予观者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验。(见表1)
表1 戏剧人物题材建筑装饰分布图
南宁粤东会馆装饰的对称性不仅体现在左右数量的对称,还体现在装饰纹样题材的对称。例如,在正脊的脊额灰塑处理上,左侧采用象征长寿题材的青松和仙鹤,与右侧象征喜庆的梅花和喜鹊相呼应。头门两侧的壁画不仅描绘了喝酒欢庆的题材,人物数量也相互对称,均为四人组合。木梁架上的雕刻装饰更进一步实现了布局上的对称呼应,左侧顶端的驼橔仙桃双狮组合与右侧顶端的石榴双牛相呼应。尽管下方的木梁上都雕刻了戏曲人物,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人物所处的场景也呈现对称关系。例如,左侧木梁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描绘的是戏曲场景的外景,而右侧木梁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也以外景形式呈现,形成呼应。
粤东会馆头门木梁架的装饰内容分布呈现由下至上逐渐简化的趋势。从离观者视线较近的人物戏曲到距离较远的动物和果蔬图案,图案组合的丰富性从底层向上递减。这种布局形成了良好的视觉秩序感,近处的图案题材更易辨识,使观者能够快速理解雕刻所传达的内容。即使观者不能立即理解题材的具体内容,仍能通过视觉感知装饰的丰富和华丽。因此,具有丰富吉祥寓意和教化作用的人物题材装饰会被雕刻在木梁架的最底层。
木梁架的向心面和背面同样呈现繁简秩序。朝向观者的向心面采用了满雕和高浮雕的形式,精细地雕刻了人物和花鸟图案,覆盖了整个空间。而背面即不常被观察到的一面,采用了浅浮雕的形式,表现了吉祥的瓜果和花鸟纹样。与观者所看到的主视角向心面相比,背面的雕刻在题材、技法和构图上都更为简单朴素。尽管它们都属于头门木梁架的一部分,但由于观看角度的差异,繁简的对比突出了装饰部位的重点,并引导了视线的方向。
南宁粤东会馆建筑装饰的主要追求是热闹华丽的效果,而对于题材的阅读相对减弱。会馆的大部分装饰构件位于离观者较远的位置,并处于阴影暗处,例如檐下的封檐板、木梁架的顶端及墙头的壁画,观者只能看到装饰的大致轮廓,装饰图案内容常常由于距离较远、光线较暗及画面较复杂而难以辨识,更不用说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含义。因此,南宁粤东会馆的装饰表达首要考虑的并不是让观者了解题材的具体内容和其深层含义,而是注重营造一种热闹华丽的氛围,只要图像题材具有吉祥的寓意,工匠能熟练制作即可。
本研究通过对南宁粤东会馆的建筑布局与装饰的分析,深入探究南宁粤东会馆的装饰特点。南宁粤东会馆作为粤商文化在南宁地区的重要代表,其建筑布局体现出在当时地理、历史、经济背景下的地域特色和粤商的经济实力。南宁粤东会馆的建筑特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形制,展示了粤商精湛的建筑装饰水平。其建筑装饰艺术特征体现了粤商对美的独特追求,通过精心设计和应用的雕刻、壁画等装饰元素,展示了粤商文化的象征意义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