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康宁
情境教育可解决的应该不只是“快乐学习”或“高效学习”的问题,它所具有的应该不只是育人路径、育人方法的价值。因为,如果说在由师生共同创构的情境中,儿童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激发自己的潜能、进行自己的主动建构,并因此而享受着自由、平等、民主、合作、创新的快乐的话,那么,这样的情境教育不正体现了它是属于儿童的、依靠儿童的、为了儿童的吗?对于儿童来讲不就具有了人性的、人道的价值了吗?而且,如果说具有自由、平等、民主、合作、创新的意识及相应能力的形成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与国家未来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话,那么,情境教育的社会功能不也就十分显著了吗?当然,这是可以讨论的。
比如,是不是有个探索视角再拓展的问题?一般来讲,在现代社会里,作为以人的成长与发展为对象的教育的探索,在理论支撑上至少需要有三个大的基础学科。一个是哲学,一个心理学,一个是社会学。相对而言,哲学是关注人性之根的,面向整个人类的;心理学是关注个体特征的;社会学是关注人群差异的。而我们的儿童是同时具有这三种不同意义上的人的属性的,即作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的儿童,作为具体个人的儿童,作为特定人群之成员的儿童。这意味着,对于儿童、对于教育、对于情境教育,都需要基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三种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以便更全面、更到位地指导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再比如,是不是有个学校生活再建构的问题?情境教育与情境教学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其区别就如同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概念一样。情境教育目标的完满实现,除了需要探索各門具体学科独特的情境教学样式之外,还需要探索如何让学校中的所有教育活动、让整个校园都成为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情境的问题。这意味着,有必要对整个校园、对儿童的整个学校生活都进行一种情境创设。不用说,这种情境创设是需要学校中的教育、学习及管理的所有主体共同参与的,而且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迄今为止,情境教育探索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科样式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接下来是否需要在整个学校生活的情境创设方面,以及在校外真实情境与校内创设情境的联通、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在以上方面,相信南京师大的郝京华教授会有诸多锦囊妙计。
又比如,是不是有个时代特征再彰显的问题?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已经介入到、嵌入在、制约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活情境的组成部分与时代特征,使得我们不得不过着与此前的时代大不相同的一种新生活。既然生活限定了我们的情境创设,在教育里面我们的情境创设又限定了生活,那么,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特征是不是也需要更加充分地体现在我们的情境教育探索之中?
以上都只是一些零散的具体问题。情境教育的进一步探索似乎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开拓性的,即集中围绕一个新的、比较大的主课题来进行,就像“情境教学”之后的“情境教育”,“情境教育”之后的“情境课程”,“情境课程”之后的“情境学习”那样;第二种途径是充实性的、丰富性的,是梳理出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
(摘自《呼唤教育回归》,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