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干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苏区时期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作为中央党校的源头,其干部教育实践以理论文化教育、军事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党政高度重视、因时因地制宜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色。在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干部教育不仅为革命事业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缓解了苏区干部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推动了苏区的建设发展,还奠定了中央党校发展建设的基础,为中央党校的干部教育工作积累了初步经验。
[关键词]中央党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苏区;干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07-0023-08
[作者简介]陈玉,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治理体系研究”(20BDJ046)
中共中央党校(以下简称中央党校)是党员干部成长的摇篮。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中央党校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特别是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1]。苏区时期在瑞金建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作为中央党校的“源头”,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较大规模党校开展干部教育的首次实践。而目前学界关于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研究成果多散见于党校历史追溯的相关章节中,对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基础,系统考察苏区时期中央党校的干部教育,追溯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历史根源。
一、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缘起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依靠党校开展干部教育工作。苏区时期,处于农村区域的广大革命根据地在频繁革命战争的影响下,本就面临着干部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问题。随着苏区范围的逐步扩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苏区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但与之伴随而生的是国家治理对干部数量与质量的更高要求。
(一)党校教育发展的前期积淀
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早在1924年,中国共产党就已经认识到设立党校加强干部教育的重要性。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对建立党校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开设以工人为主要力量的普通党校和以文化水平较高、有实际工作经验同志为主要力量的高级党校,并就党校设立工作进行了多次催促,要求“普通及高级党校,照我们现在的力量都可办到,务要实行。”[2]1926年,中央又作出“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长期党校”和“沪粤湘鄂四区都即须设立普通党校”的决定。[3]在中国共产党对党校发展的高度重视下,党校教育在这一时期以地方党校的形式付诸了实践(见表1)。
除地方党校外,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中也曾进行过创办中央党校的尝试。1927年5月,中共五大首次作出了在党内创办中央党校的决定,“决定将中央党校的地点放在武昌,每期学习时间为半年,人数为300人”[5]。但由于汪精卫于7月15日发动反革命政变,本定于7月底开学的中央党校在这一时期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未能付诸实施。
在苏区发展前期,党校也在干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31年中央要求“在各苏区中央分局所在地,必须设立一个以上的党校,培养党、苏维埃与职工会的中等干部”[6]。在这一要求之下,1931年至1932年各苏区先后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地方党校,如:中共湘赣省委党校、湘鄂赣临时省委党校、赣东北省委共产主义学校、湘鄂西省委党校等。与此同时,中央苏区也开办了苏维埃工作人员训练班,这一训练班成为了中央党校建立的重要基础。
地方党校的设立发展与中央党校的创建尝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对党校干部教育工作的初步实践。这一早期的初步探索实践,虽然因革命发展环境限制存在许多局限性因素,但其为中央党校的建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启示。
(二)加强干部教育的迫切要求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面临着干部紧缺的困境。早在1929年,红四军就“因长期的斗争,损失太多,各级军官各级政治人员都十分缺乏”[7],请求中央及时派遣工作人员到苏区,但仅仅依靠中央的干部派遣无法满足苏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培养与训练新的干部”[8]成为了苏区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苏区发展对于干部需求的增加与国民党频繁“围剿”以及苏区在前期发展中受“立三路线”影响所造成的干部数量紧缺态势矛盾交织。苏区迫切需要大量干部“建立或加强各省委的领导与中心城市的组织,巩固或改造各个苏区党的委员会,建立中央局及各分局,建立红军政治委员制度和加强政治部工作,加强军事领导,恢复各种群众组织及其党团工作,帮助青年团独立组织的恢复,建立巡视制度和代表制度等。”[9]干部需要的增加与干部数量的缺乏使苏区陷入了干部恐慌的窘境,严重限制了苏区的发展建设。
与干部数量紧缺同时存在的是干部质量的问题。根据1933年中共中央的统计分析,江西省16个县级机关419名干部中,籍贯为兴国、公略、赣县和胜利县的干部占总数的42%,1933年入党的干部占到了85%。[10]从这里可以看出,建立在农村环境下的广大苏维埃区域,干部的主要来源是苏区内部发展起来的农村党员,但这些在苏区内部选拔出来的党员干部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政治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据中央党校第二期高级班学员李坚真回忆说:“当时,党校的学员有许多工农出身的干部,文化程度低,有些不常用的字不认识,有些词不理解。”[11]学员谭启龙也说到在参加黨校学习之前,只有“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12],而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干部数量与干部质量的双重困境,使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成为苏区建设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建立中央党校的现实可能
在中央党校建立之前,党校的发展因革命形势与地域因素的限制,一直处于地方党校和短期训练班范围,即使在1927年5月中共五大作出了在武昌建立中央党校的决定,但终因革命形势的发展未能付诸实施。
1931年10月,随着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赣南、闽西两片苏维埃区域完全连成一片,中央苏区的地域逐步扩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于同年11月正式成立,苏维埃革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建设如火如荼。到1932年春,仅中央苏区就辖有江西、福建两省29个县,“全苏区总面积约有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40万人”[13]。在这一发展阶段,苏区虽然面临着国民党“围剿”形势的加剧和更为严重的经济封锁,但土地革命的落地实施和较为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基础为苏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红军筹款任务的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承担起了经济建设的重任,掀起了苏区经济发展的高潮。较为稳定的政权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向好为中央党校的建立提供了客观基础。
革命形势的稳定也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苏区的广泛传播。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宣传摆在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先后翻印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列宁》等经典著作,出版了《共产主义ABC》《列宁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浅说》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通俗读物,同时还编印了《共产党与共产党员》《中国苏维埃》《政治工作》《革命常识》《苏维埃经济政策大纲》等政治读物。这些著作的翻印、出版为中央党校开展干部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随着苏区中央局在瑞金的设立和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局迁往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先后增加了许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他们中包括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金维映、刘少奇、项英、任弼时、何叔衡、左权、萧劲光、博古、张闻天、陈云、李维汉、杨尚昆、瞿秋白等”[14]。这些人的到来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建立提供了优质的师资队伍。
二、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实践
1933年3月13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前身)在江西瑞金叶坪洋溪村的一所民宅正式创办。虽然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中央苏区仅存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但却在革命战争的严峻形势下,开展了干部教育的生动实践。
(一)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作为苏区时期的中央党校,其干部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创办时起就明确了党校的三大宗旨,“一是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二要学习马列主义,总结亲身革命经验,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三要锻炼思想意识,洗掉旧社会带来的脏东西,使大家能适应土地革命战争的需要,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做出贡献”[15]。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拉开了干部教育的帷幕。
一是理论文化教育。这一时期干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苏区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知识素养,为苏区发展培养一批堪当大任的党员干部。理论文化教育自然被摆在了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首要位置。党校的理论文化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重心,同时针对新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还开设了文化知识教育课程,各班的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苏维埃建设、历史、自然科学常识等内容为主。根据罗明的回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设置的主要课程有“马列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中国革命史、西方革命史、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白区工作、经济建设、自然地理、语文、军事、唱歌等”[16]。理论文化教育除课堂讲授外,另外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学员自主学习,学员通过学校派发的《左派幼稚病》《共产主义ABC》等著作进行自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理论研讨活动引导学生自学,如:先后邀请董必武、张闻天、博古等领导干部,讲授巴黎公社、中国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目前红军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党校为基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态化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
二是军事技术教育。在革命战争环境下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虽然多数学员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军事教育依然是党校开展干部教育的主要课程。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由刘振亚任军事教官,“学员们统一服装,有枪的拿枪,没枪的拿梭标,每天早上出操,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知识”[17]。军事训练以步兵操练为主,“也经常外出练习野战。有时候晚上上课,讲如何利用天空的星座判断方位,使所学军事知识能运用于实战。”[18]除实操性的军事训练外,党校还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程,朱德、项英等都曾到过学校讲授军事理论。
三是社会实践教育。苏区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高度重视将理论联系于实际,在实践中进行干部教育。党校在干部教育中设置了专门的社会实践环节,例如:1933年7月,学校安排第一期高级班学员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到赣粤边会昌县以生产酱油出名的筠门岭镇去学习,以提高学员实际工作水平和协助扩大红军、征购粮食”[19]。除系统的社会实践安排外,党校还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苏区建设实际进行实践教育,“星期六和星期日,学员、干部全体出动为附近红军家属义务劳动。每到插秧、中耕和收割等农忙季节,也都全体出动,帮助农民劳动”[20],与周边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党校学员还积极参与苏区扩大红军、购买公债等运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党校在“八一”纪念日,向红军捐献386双草鞋[21],党校反帝拥苏互济会为援助东北义勇军积极开展募捐活动。
(二)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鲜明特点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雖然仅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其根据苏区建设发展实际,结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干部教育政策,逐渐形成了干部教育的鲜明特点,为中央党校的干部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党政高度重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由党、政府、工会合办的较大规模党校,因此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开学典礼时“少共中央局,中央政府与全总执行局代表均有重要演说”[22],其校长也先后由董必武、张闻天、李维汉等担任。在党校的日常教育中,因专职教师较少,党校开设的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这些兼职教师则以领导干部为主,如:“博古(秦邦宪)讲《联共党史》;洛甫(张闻天)讲《中国近代史》(后来在整个讲义的基础上编成《中国近代史》);董必武讲《西方革命史》;徐特立讲《世界历史地理》;《党的建设》先后由罗迈(李维汉)、罗明和邓颖超讲;《列宁主义问题》由凯丰(何克全)讲;《苏维埃建设》和军事课由项英讲;工人运动课由刘少奇和陈云讲。”[23]除此之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也都曾到学校讲授课程。同时,党校的建设发展也备受苏区中央局关注,据罗明回忆“当时苏区中央局对党校是非常关心的,罗迈同志经常来校参加会议指导和检查工作,还要我经常前往中央局向他汇报。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杨尚昆同志也经常来参加会议,指导工作。”[24]
二是因时因地制宜。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承担着这一时期县级干部和省级干部培养的重任,其学员都是由部队和地方择优选送过来的。在干部教育过程中,学校根据工作性质、文化水平,将学员分为三种不同性质的班级:新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时间为2个月;党、团、苏维埃、工会工作训练班,学习时间为4个月;高级训练班,学习时间为6个月。[25]这样的做法切合了苏区干部教育的需求,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干部培养的要求,又根据不同的班次灵活设置了培训时间的长短,有力地缓解了苏区干部紧缺的困境。在日本对中国侵略愈演愈烈时,学员们将革命形势与自身学习相结合,“密切关心时局的发展,对日寇的侵略极为痛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也极为愤恨。学习中他们讨论如何反抗日寇侵略的问题”[26]。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党校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党校依然在艰苦环境之下因地制宜开展干部教育工作,“形势好,就在教室里讲课;形势一紧张,就要上山钻树林子,头上戴着草编的伪装帽,随时准备转移,一边还要听课记笔记”[27],为解决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问题,党校师生自力更生“种菜养猪,养鸡养鸭,做豆腐等。”与此同时,党校还特别注重与毕业学员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收集他们的工作经验,征求他们对党校工作的意见”,以便根据实际反馈,及时调整干部教育工作,提升党校干部教育的实际效果。[28]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在长期实践中锻造出来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央党校贯彻至今的办学原则。苏区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结合苏区发展实际,通过在干部教育中设置系统化的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党校学员与周围群众密切联系,安排学员参加扩大红军、推销公债等实际任务,探索出了革命战争环境下党校干部教育的实践经验,既有力地提高了干部实际工作能力,又缓解了苏区发展过程中的干部紧缺困境。
三、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作用
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标志着中央党校的诞生。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干部教育工作受革命环境所限在许多方面还有很多局限性,但其依然在党的干部教育培养和党校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熔炉:锤炼干部与推动发展
苏区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主要培养对象是省、县级党员干部,这些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作为地方治理的主要负责人,其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到了苏区的建设和发展。而这一时期的干部培训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正如谭启龙所回忆,他在这一阶段“不仅学习和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革命者应该怎样战斗,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通过党校教育,“思想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明白了革命的目的是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是为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是为实现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从而使自己真正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29]。党校的大熔炉使这些刚刚参加革命的领导干部在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上得到了提升,为培养出一批堪当大任的党员干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将理论联系于实际,推动干部教育工作与苏区现实发展相结合的做法,还为苏区的建设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他们在扩大红军、慰劳红军、购买公债、退还公债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主动承担起责任,发挥出了良好的宣传鼓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前方的革命战争、推动了苏区的建设发展。党校学员毕业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自觉承担起了打赢革命战争、建设苏区的使命,在各条战线上利用所学发光发热。在长征途中,尚未毕业的党校部分学员被编入了中央军委第二纵队的干部队,在长征中一直担负着保护党中央的职责。
(二)源头:奠定基础与积累经验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30]。这所于1933年在瑞金叶坪洋溪村的一间民宅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便是中央党校的“源”与“根”,它为中央党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央党校的干部教育工作积累了初步经验。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瓦窑堡后决定立即恢复中央党校,其恢复办学的基础便是依靠苏区时期的办学经验。中央党校的主要领导李维汉、董必武、成仿吾、冯雪峰等正是苏区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其办学模式与方法也基本与苏区时期相同。苏区时期中央党校的干部教育同样也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许多党员干部自这时起开始深入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政治理论素养和自身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党员干部都有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学习的经历,如“湖南副省长谭余保、浙江省高级法院院长吴仲濂,就曾经是学习时间为四个月的普通班学员”,“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局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职的宋任穷,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福建省委、浙江省委、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还有朱明、唐天际等人,则是学习时间六个月的高级训练班学员”[31]。同时,其初步摸索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党政高度重视等经验做法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央党校办学发展的优良传统。
四、结语
从瑞金走来,在革命烽火中建立起来的中央党校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作为中央党校的“源”与“根”,不仅为苏区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人才,还奠定了中央党校的发展基础,为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工作积累了初步经验。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共中央党校到马列学院、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再到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校的名称几经变革,但其初心与使命未曾改变。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32]。与中国人民大学一样,中央党校也创建于烽火硝烟之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传承好这份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从中汲取经验启示,不断推动党校干部教育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5]李曙新,刘承萱.任作民和他的革命一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8]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9]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0]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下)[M].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1]李坚真.李坚真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2][17][23][29]谭启龙.谭启龙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13]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上)[M].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苏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5][16][18][20][24][26][28]罗明.罗明回忆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9]赖大超.一个红小鬼的风雨人生:赖大超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1]“八一”慰劳红军的热潮[N].红色中华,1933-08-16(06).
[22]马克斯共产主义学校开学了[N].红色中华,1933-03-15(03).
[25]马克斯共产主义学校三月十三日开学[N].红色中华,1933-03-12(04).
[2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仿吾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0]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瑞金市人民政府.巨变红都 不变初心——新中国成立70年瑞金发展纪实[N].江西日报,2019-09-24(14).
[31]王渔.回忆中央党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3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党建,2022,(5).
Research on the Cadre Education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During the Soviet Area Period
Chen Yu
Abstract: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CPC to carry out cadre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Marxist Communist School established during the Soviet area period served as the source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 its practice in cadres' education took theoret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military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as the main contents, forming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he hard environ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the cadre education of Marxist Communist School not only trained a batch of outstanding leading cadres for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number and low level of cadr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area,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ccumulating preliminary experience for its cadre education work.
Key words: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Marxist Communist School; Soviet Area; Cadre education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