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后横踢是跆拳道的重点腿法技术动作之一,在实战中经常被跆拳道运动员所使用。本文针对这一动作,对其运用特征进行分析。从时间、关节角度、重心移动、上肢动作和躯干动作五个方面,论述了后横踢这一技术动作的时间分配特征、关节角度变化特征、重心移动特征、上肢特征以及躯干特征,为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的训练提供参考。
1 后横踢技术动作的时间分配特征
在执行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时,运动员先身体侧倾,向前垫步,重心迅速转移到左腿,并用左腿蹬地。左脚跟踩地,提起右腿,右腿微微弯曲,髋部略向左旋转。当支撑腿伸直并旋转的时候,右腿膝盖向上,力达脚背,小腿快速向左前横踢出,击中对方身体,再迅速收左腿,恢复到原来姿势。从动作学角度出发,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可以分为提膝转髋、踢击、收腿三个阶段。进攻时,屈膝提腿,大小腿弯曲呈弓形,小腿弹出并内扣,与此同时转髋,该阶段称为提膝转髋;进攻的腿脚面击打对方时,该阶段称为踢击;踢中对方后迅速收回腿,该阶段称为收腿。后横踢技术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快。快速后横踢腿是跆拳道运动员的主要进攻动作。后踢技术动作时间在0.48—0.61s,收腿时间占总时间比例最大,为41.25%,其次是提膝转髋,为37.41%,踢击时间最短,占总时间的15.42%。后横踢在命中目标后,会受到目标的反作用力,导致攻击腿的运动速率大幅降低,其在攻击之后仍然处于很高的位置,要想腿部回落到地板上还得花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在击中目标后,人体会承受更大的外力,这就导致运动员的身体处于不稳定的力学环境中,从而为对方创设了反击的条件。所以,运动员在运用跆拳道后横踢动作时,收腿非常关键,时间要短,速度要快。若能将攻击腿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来,不仅可以减少整个后横踢技术动作的总时间,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此外,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做动作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一级运动员提膝转髋、踢击以及收腿平均时间最短,总时间仅为0.48s,三级运动员提膝转髋、踢击以及收腿时间最长,总时间为0.61s。运动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后横踢技术动作,不仅可以避免失去重心,而且能提高踢腿的高度和打击的力度,同时不容易被对方察觉。因此,运動员训练该技术的重点是尽可能缩短动作时间。
2 后横踢技术动作的关节角度变化特征
后横踢技术动作的击打力量主要来源于膝关节、髋关节以及踝关节,运动员应对这三个关节的力量协调分配,使其配合下肢完成快速踢击动作。攻击腿膝关节角度变化顺序是大—小—大,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是大—小—不变,踝关节角度变化顺序是先减小,然后逐渐增大。身体的每个动作都是以关节为轴,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就是腰部、大腿和小腿围绕着对应的关节进行转动,而攻击腿则是以髋、膝、踝为顺序用力,以达到攻击的目的。从运动学和力学角度来看,攻击腿就是把每一个关节的旋转速率按顺序递增,传递给四肢的末端。因为人体的各个关节的长短以及周边的肌肉的尺寸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关节的动作幅度、速度和时机都是有差别的。从提膝到踢击,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旋转特征,结合一级运动员后横踢技术动作关节角度变化特征,运动员的髋关节和踝关节做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小腿以膝关节为轴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完成提膝,并使髋关节保持大约175°,膝关节保持大约152°,踝关节保持大约134°。在整个动作中,运动员以膝盖为旋转轴线,屈体向后伸展,以迅速而强劲的运动方式进行抽击完成踢击。此时,运动员应使髋关节保持约105°,膝关节保持约134°,踝关节保持约145°。大腿以臀部为轴线,向前弯曲,然后向内侧旋转,攻击腿迅速收回,完成收腿。此时,应使髋关节保持约114°,膝关节保持约151°,踝关节保持约152°。要想提高攻击腿的攻击效率,就需要运动员在攻击腿完成动作后立即收紧腰部和臀部的肌肉,这样可以把末端的冲击力传递到更远处,达到最佳的攻击效果。
3 后横踢技术动作的重心移动特征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总是在不停地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着各种变化,身体重心也会发生改变。这个改变不但会极大地影响整体的稳定性,而且会对运动员的灵活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人体高质量完成动作基于人体的稳定性。在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过程中,攻击腿在屈膝抬腿和蹬腿的同时,需要快速向前移动,运动员为保持身体的稳定,需要快速后仰,后仰的幅度取决于攻击腿向前移动的长度,而攻击腿在做完扣膝翻裆后,是身体向后倾斜的最好时机。攻击腿向前移动,上身向后倾斜,这样的话,重心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当身体向后运动时,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攻击腿和身体是由臀部连接的两条运动链条,在这种情况下,一端的运动链条运动时,为了保持重心稳定,则另一端运动链条就需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身体前倾能让攻击的腿部更快地击中目标,在完成击打之后,身体应主动围绕前部轴线进行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以便能迅速地将攻击腿放回原处。同时保持自己的重心,让攻击腿尽可能快地回到地面。在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的全过程中,技术操作顺利完成是以身体的稳定为前提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运动员要主动打破稳定性。一味地追求稳定性,势必会让四肢的动作变慢,从而影响最后的攻击效果。在比赛中,后横踢技术动作起步慢了会让运动员陷入劣势,所以运动员应主动打破自己的稳定性,以达到最佳的起动方向。一般情况下,通过调节速度、改变支持面尺寸和形态来实现其稳定,并通过调节四肢在不同的空间中的姿势来调节身体的稳定。
4 后横踢技术动作的上肢特征
虽然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以腿部动作为应用主体,上半身只是起辅助攻击和发力的作用,上肢动作比较少,但是在整个技术动作过程中,身体的关节是相互依存、相互克制的,没有一个关节是能独立发挥作用的。通常情况下,在进攻腿发力时,整个身体是不稳定的,为提高进攻腿的攻击速率和攻击力度,运动员必须充分利用上肢灵活摆动的特点,这样既能保持做技术动作时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的平衡,又能促进躯干的旋转。
通过对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过程的分析,发现在整个动作中有两次上肢摆动的运动轨迹。第一次上肢摆动是当用于攻击的脚踩在地上时,跆拳道运动员迅速将左肘朝身体的后方挥出去。同时,跆拳道运动员的右手在身下一划,右手手肘猛然弯曲。上半身首次摆动时,手臂围绕着身体的轴线,并在身体的左侧旋转。按照相同的运动原理,身体上部向左扭转,臀部向右回旋,拉伸腰腹部的肌肉,为下一动作奠定更好的力学基础,从而增强攻击脚后踏的力度。在攻击脚离地的“弹踢阶段”,跆拳道运动员左肘弯曲成弧形,然后向前甩出,同时右手也弯曲成弧形,将手臂甩到左侧,以身体为中心,做一个右侧挥舞,这样就可以加快攻击脚的动作。从上肢摆动的时效性来看,手臂摇摆的出现应比攻击脚的起跳略微提前,但又不宜过快,以免造成上、下肢运动不协调。上肢的第二次摆动是上肢从左旋状态到右旋状态,这个转换从攻击腿的脚离开地面之后就会发生。当攻击腿的脚离开地面之后,左臂肘关节会推动上臂快速向胸前摆动,右臂肘关节会推动上臂向身体的后侧抛臂,在左右肘带动上肢摆动的过程中要快速而有力,坚决杜绝迟疑或动作停顿等现象。
5 后横踢技术动作的躯干特征
在整个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中,上肢、下肢都有明显的动作特征,但是任何技术动作的應用都不能缺少躯干动作。动作是由身体的各部分相互协作而产生的,而每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又是由身体的中心部分——躯干来完成的,相反,若身体缺乏协调性,势必会造成技术动作不流畅。在任何一个跆拳道技术动作中,都是由躯干来协调上、下肢。从跆拳道后横踢技术动作的应用特点出发,运动员通过对躯干的旋转和屈伸,可以有效地提高攻击腿的打击力度。因此,在开始的时候,跆拳道运动员的躯干需要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旋转范围内,因为它的旋转范围有限,需要依靠腿部和臀部肌肉的收缩,来加快攻击腿的速率。当跆拳道运动员结束踢腿动作后,要做好旋转腰部的准备。当脚离地时,跆拳道运动员躯干的上部要迅速向左扭转,左手主动向左外部摆动,右手向胸口内扣,增加身躯的旋转速度和范围。一边将上半身转向左侧,一边将攻击腿的小腿提起并向前推,当攻击腿的小腿越过了身体的中央线时,上半身的旋转角度达到了最大,大约300°。当围绕身体竖直轴线旋转时,上半身也稍稍向左后方倾斜,这是首次转身。与此同时,臀部围绕轴线进行逆时针转动,使得攻击腿的打击力度增加,这是由于腰部肌肉的收缩。之后,在攻击腿持续抬起并向前推的过程中,为使得攻击腿尽可能地增加打击的力度,提高打击的速率,还需要再完成一次身体扭转的动作,这是躯干的二次转动,但这一次的扭转幅度较小,大约为50°,这一次的扭转主要是利用右外侧腰肌的收缩以及左手臂的右转来完成躯干的二次转动。与之前的旋转原则相区别,在第二次转身时,运动员通过对转身幅度大小的掌握,可以确保身体的平衡,从而增加整个动作完成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