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彤
【摘要】 目的 评价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联合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东港市中医院收治的105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联合检查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病变形态与胆囊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采取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变;高频超声;多普勒超声;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2-0077-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2.02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该疾病为胆囊壁往腔内息肉样生长病变的统称,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一些患者存在上腹饱胀、右上腹疼痛症状,部分患者存在发热、胆绞痛等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高发于中年群体[1-2]。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临床多结合肿瘤大小进行评估,如果直径低于1.5 cm,则多为良性病变,但是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发病并无明显表现,多通过常规体检發现,当患者存在明显症状时,病情已加重。因为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恶性变风险,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主要诊断方式为影像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也逐渐趋于完善。超声是临床诊断该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具体包括高频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两种方式,各具优势,能够充分、清晰地显示病灶情况,帮助临床医师了解病灶的数量、形态等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关于联合诊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10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了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东港市中医院收治的105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其中男63例,女42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51.24±3.52)岁;32例患者存在右上腹、剑突下疼痛,22例患者存在反复发作上腹痛史和背痛史。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手术禁忌证及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和高频探头的频率进行合理设置,其中前者为2.5~5 MHz,后者为7~10 MHz。检查前1 d嘱咐患者避免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以及对胆囊收缩造成影响的药物,检查前禁食8 h,确保患者空腹接受检查。结合患者实际选择两种体位,仰卧位或者左侧卧位,必要情况可选择站立位,在患者右肋、肋缘下和剑突下放置探头,进行多切面扫查,对胆囊和周边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可疑病灶需要将相应部位进行放大处理,进行重点分析。对胆囊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回声、病变的内部及周围血流信号等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血流与声速夹角低于60°,采样容积为1 mm×1 mm×1 mm,对阻力指数进行测量。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对病变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等情况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分析 105例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60例胆固醇性息肉(57.14%)、25例炎性息肉(23.81%)、13例胆囊结石(12.38%)、7例腺瘤(6.67%)。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10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包括59例胆固醇性息肉(56.19%)、25例炎性息肉(23.81%)、13例胆囊结石(12.38%)、6例腺瘤(5.71%),诊断符合率为98.10%(103/105),其中2例患者误诊为泥砂样结石。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χ2=0.814,P>0.05)。
2.2 声像图特征分析 105例患者中,病变形态表现为乳头状、桑葚状和团状83例(79.05%),表现为基底较宽20例(19.05%),表现为基底狭窄或无蒂2例(1.90%);胆囊壁正常92例(87.62%),增厚13例(12.38%);息肉数:单发58例(55.24%),2枚26例(24.76%),3枚及以上21例(20.00%)。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病变形态与胆囊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病变直径为3.6~27.5 mm,平均(9.13±1.25)mm。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来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主要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出现息肉样隆起病变,多数病变为良性,少数为恶性,并且向腔内快速生长,息肉的主要类型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其中前者较为常见,主要疾病类型包括炎性假性息肉、胆固醇假性息肉和局灶性腺肌症,通常情况下假性息肉并不会发生恶性变[3];真性息肉的主要性质为良性与恶性,其中前者为腺瘤,后者多为腺癌[4]。胆固醇息肉的体积较小,通常情况下其直径不到10 mm,因此临床诊断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本次研究中105例患者中60例经病理检查为胆固醇性息肉,占良性胆囊息肉的56.19%。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早期未及时诊断可能会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有可能发生恶性病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5]。另外,不同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治疗方案及其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早期胆囊癌易与良性胆固醇性息肉混淆,对其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主要诊断方式为超声检查,胆固醇性息肉典型声像图为位于胆囊内壁的颗粒状或长椭圆形强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可多发或单发,可有蒂,基底较窄,直径多小于l cm,也有相关研究显示存在3 cm的大胆固醇性息肉。彩色多普勒超声大多未能探及血流,极少数在胆囊壁与息肉结合部可显示细微点状血流,且均为静脉频谱。炎性息肉多表现为乳头状或团块状结节,为等或高回声,多数无蒂,基底部相对胆固醇性息肉较宽,可伴内壁毛糙,胆囊壁增厚,单发与多发各半,直径多小于1.5 cm,彩色多普勒超声常无血流信号显示。既往多采取腹部超声检查,选择低频探头,极易受到胆囊底部游离以周围袢气体的影响,误诊和漏诊风险较高[6]。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取得明显成效。高频超声探头频率为7~10 MHz,能够将病变位置和增厚的囊壁内部结构充分显现,同时高频超声并没有近场效应,所以能够清晰、全面地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大小、累及范围、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果需要还能够放大局部组织,有效提高径线测量的准确度,进一步明确胆囊壁是否存在连续性破坏等情况;清晰显示胆囊前壁、胆囊底部的具体情况,为临床医师全方位观察病变提供了便利,有效减少漏诊、误诊风险。但是高频超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现在某些部位的显影效果不理想,对较深病变的检查效果不佳,因为病灶模糊进而对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7],因此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将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清晰显示出来,同时能够对息肉样病变的血流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8]。除此之外,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将病变内部血流与阻力指数清晰显示,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提供依据。但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等疑似病变的诊断效果不佳,采取高频超声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清晰显示微血管循环情况,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9]。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病变形态与胆囊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临床研究显示[10],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采取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同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8.10%(103/105),与上述研究一致。因此两种方式联合应用具有优势互补的效果,能够对病变情况清晰、准确地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11]。
另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05例患者中,病变形态表现为乳头状、桑葚状和团状83例(79.05%),表现为基底较宽20例(19.05%),表现为基底狭窄或无蒂2例(1.90%);胆囊壁正常92例(87.62%),增厚13例(12.38%);息肉数:单发58例(55.24%),2枚26例(24.76%),3枚及以上21例(20.00%),息肉的主要图像特点为病变位置直径小且形态多为乳头状和团状,多数病变组织表现为高回声,病变位置无血流信号者较多,腺瘤直径较大,回声较高。诸多研究报道,如果存在下述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0 mm,基底增大、病变位置息肉组织较大并且存在颈部息肉,对胆囊排空造成影响,患者年龄超过50岁,合并胆囊结石。如果息肉直径大于10 mm,即使未出现任何症状,也需要进行随访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颈部及周围深处病灶的显示效果更佳,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另外,多普勒超声不会受到肠腔充气、肥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彩色多普勒超声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探头频率较高,分辨力相对较差,对相似病变诊断的特异度较低,准确性易受到影响,与高频超声联用可以通过血流信号以及微血管循环分布情况弥补多普勒超声的特异性不足。另外,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误诊为泥砂样结石,此类误诊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结石主要有下述特点:形态十分规整,硬度较小,边缘表现为毛刺状,以胆色素结石为主,患者症状较轻,超声特点与泥砂样结石十分类似,直径小于8 mm,表现为高回声或稍高回声,极易被误诊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对导致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为超声表现存在胆囊壁结构紊乱情况,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十分相似。所以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动态观察,同时根据其他检查结果进一步诊断,最大程度减少误诊风险。
综上所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采取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袁泽.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及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2):143-145.
[2] 袁铭.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疗效[J].当代医学,2020,26(9):30-32.
[3] 宋彦伟,程军,罗威,等.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对判断息肉性质的价值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1):130-133.
[4] 涂伟,王平,毛龙细.关于56例良性胆囊息肉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8):120.
[5] 张彩霞.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25(4):75-76.
[6] 李倩倩.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2):1745-1747.
[7] 左红艳,刘梅.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5):96-99.
[8] 梅将军,宋烨,张夏静,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4):489-494.
[9] 宋兵.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74-76.
[10] 朱寅子,邱萌.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49-51.
[11] 洪成,赵莹莹,李东,等.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7):98-99.
(收稿日期:20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