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杰 潘雪
摘 要:陕西省作为“世界古都,华夏之根”,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陕西省的旅游业依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提供的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文化融合欠佳等,诸多亟待改善之处。为此,本文基于优势、系统理论分析了当下影响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并提出了四个大方向上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陕西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
本文索引:董敏杰,潘雪.<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7):-15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9(a)--06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旅游胜地。但由于历史、社会制度、习俗文化等原因,当地的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完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早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还指出:旅游业不仅可以创造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且已经发展成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2020年,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快建成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互利共赢的新格局”,即以科技革新来催生发展的新动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本方针来促进各产业优化的同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升,旅游产业同样在不断扩大,人民的旅游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进而暴露出了旅游产业体系在服务性、综合性和产品多样性等众多结构性失衡问题。为了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早在2019年,我国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確提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调节产品供需问题、提高产业效率和协调系统运行,还促进社会稳定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所以,当下有必要探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内涵及影响机制。
1 相关概念解读
1.1 旅游产业
在多数研究中,旅游产业与旅游业是等同的关系,但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具有不同内涵。谢春山等(2005)认为,旅游产业是指与旅游相关联的产业和旅游业的总和。其中,旅游业则特指为游客提供“游购娱食住行”等核心旅游需求的旅游企业;而旅游相关产业则指为旅游业的正常运行提供着软件(文化、信息、人力、智力和管理等)和硬件(各种物质条件)的支撑。另外,师守祥(2007)认为旅游业的范围大于旅游产业,且应该包含旅游产业。
针对旅游活动依赖性的角度来讲,本文认同后者的观点,旅游产业是关于旅游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概念”,是以经济盈利性为主的各旅游部门的总称,这些企业与非营利性的旅游事业都属于旅游业的范畴。
1.2 旅游产业结构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当前学界对旅游产业结构概念的阐释基本上都是借鉴了其他学科(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结构的概念,即各产业在旅游经济运行之中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但由于学术界对旅游产业概念和范围的认知与阐释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旅游产业结构的构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依旧选取对旅游活动依赖性的角度进行名词解释。狭义上,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那些为游客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旅行社、酒店、饭店、交通等各行业在旅游经济运行时的联系与比例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提供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各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从广义来看,旅游产业结构除了其本身的狭义内涵外,还包括行业结构、布局(组织规模)结构、产品结构及其他外部结构。当然,产品结构是最重要的依托;布局结构表征的是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外部结构表征的则是自身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见图1)。
1.3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最为广泛的意义是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不断趋向合理化的一个渐进过程,而且是动态的。类似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旅游产业内各部门之间为了提高游客满意度而进行的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断趋向合理化的过程,以及各行业在旅游经济运行中比例关系的优化过程。
从动态来看,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个维度,即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合理化阐释的是各行业在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的协同能力和关联度不断趋向高水平的过程;而高度化则是指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不断发展的过程,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2 陕西省概述
2.1 基本情况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位于105°29′E~111°15′E和31°42′N~39°35′N之间,占地面积为2056000km2,涉及中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季风气候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三个气候区。省内拥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高原和山地等),其中40%是黄土高原,长江和黄河横跨其中,且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的所在地;2020年,陕西省下辖就拥有10个地级市(西安市是副省级市)、31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和69个县。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陕西省常住人口3952.8999万;截至2019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分支,其收入超过二分之一。
2.2 旅游资源评价
2.2.1 自然旅游资源基础扎实
陕西省泛指关中平原,俗称三秦大地,地处中国西北部,拥有南北长、东西窄的地域特点。南北高,主要有高原和山地;中间凹,主要是平原和盆地。秦岭和黄土高原将其分为三大地理区域:秦巴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的高原,其中秦巴山地拥有密布的丘陵地貌,特殊的地貌不仅为其孕育了数千种动植物品种,还被称为“中华龙脉”。水资源方面,不但有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流经陕西省,而且陕西省拥有中国西北最大的淡水湖和第一个天然淡水湖。历史古迹资源方面,陕西省作为世界四大古都,拥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和宫殿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文化方面,陕北的秧歌、腰鼓,关中的社火、剪纸,陕南的龙舟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成为吸引旅客的旅游资源。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水域资源、多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为陕西省开展旅游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2.2.2 空间分布较为均衡
陕西省按照区域划分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板块,即陕北、陕南和关中。其中,关中旅游区(西安、宝鸡、咸阳和渭南)资源排在第一,占全省旅游资源的53.2%;排在第二的陕北旅游区(铜川、延安和榆林),占全省旅游资源的24.9%;作为末尾的陕南旅游区(安康、商洛和汉中),占全省旅游资源的 21.9%。陕北、陕南和关中在各类旅游资源单体的拥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陕北区域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和人文活动类排在前三;陕南区域的则是建筑设施、遗址遗迹和地文景观类排在前三;而关中区域是建筑设施、遗址遗迹和人文活动类排在前三。对于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的拥有量,三个区域各有所长,陕北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居多,而自然景观占比较小;陕南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占比超过全省的平均值,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明显可见;关中区域人文旅游资源占比可达 93.4%,自然旅游资源仅有6.6%。
2.3 旅游产业结构现状
1991—2018年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统计如表1所示。
2.3.1 旅游产业消费要素分析
毛笑文、杨亮(2016)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由此得到了推动作用,因为经济增长带来的剩余消费催生了大批的游客,不仅导致国内游客人数增加,国外游客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在过去28年间,陕西省的游客人数增长了97.6%,旅游收入增长了99.54%。以2018年为例,陕西省旅游业的消费要素构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陕西省旅游业所贡献的总收入中,核心构成是以交通、购物、住宿、餐饮为主的旅游消费基础要素;而作为旅游最基本消费要素的景点游览占比次之,娱乐及其他占比最少。很明显,陕西省的旅游消费基础要素占比有待提高,旅游增值消费(购物)要素占比仅次于交通。
2.3.2 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陕西省的旅游资源呈现相对均衡的分布态势。但相对而言,省会所在地及周边旅游业相对较强,其他市区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乏力、旅游功能配套不齐全等,旅游产业相对较弱。
3 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3.1 理论框架
在该模型中,优势理论和系统理论是进行整体分析和优化考量的理论前提条件,主要包含一般供给(人力、技术和资本等)和旅游供给的供给要素,奠定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能给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一定程度的助推效果;与之相对应的,旅游需求要素是起拉动作用的;而系统环境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背景,界定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宏观边界;最终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见图2)。
3.1.1 优势理论
优势理论包含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等,这些优势都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三者的差别与联系如表3所示。
(1)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客观来讲,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最具竞争的是其自身所拥有的独特资源要素,进而形成特别的产业和特殊的技术。所以,从实际情况来讲,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依赖自身的资源要素结构的变化。因此,陕西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资源要素结构的优化,是陕西省当下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从静态方面来看,旅游资源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区域差异化,或具有不可移动性,进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垄断性的景区、景点,造就了陕西省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类要素禀赋存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效果。从动态方面来看,陕西省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向更成熟的方向靠拢,因为先进的科技管理战略和雄厚的资本运作等软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会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
(2)竞争优势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通俗来讲,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的是通过创新高级生产要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方式来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占据市场。但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需要立足当地企业较强的自生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占有一定的市场,进而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经营绩效。同时,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动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的变换及方向变动,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3)后发优势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简单来讲,后发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追赶机制,即在有效政策的引导下,参考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取其精华、因地制宜,借鉴前人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面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要在完全掌握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变化,培育出具有自身特性的、具有区域优势的旅游产业,进而在旅游人力资源不断壮大、经济资本不断积累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当下市场需求的旅游产业,以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3.1.2 系统理论
简单来讲,系统理论是把一定环境中的若干相互关联的各要素集中到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综合体,是开放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这个整体和相关问题,而不是局部地、封闭地、静态地看待这个整体和相关问题。
从此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可以视为一个系统,旅游产业结构系统则可以视为是旅游产业中的一个子系统。
3.2 影响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要素
由图3可知,影响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包括一般供给要素、旅游供给要素、需求要素和系统环境,本文对这些因素依次进行阐释。
3.2.1 一般供给要素的影响
(1)人力資源。根据王兆峰(2009)的看法,人力资源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主要情况有4种:首先,为旅游人力资本的累积奠定了基础;其次,为旅游需求规模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奠定了人力基础;再次,为旅游产业的优化提供了发展环境;最后,为旅游需求和供给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资本。资本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为两点:一是资本总量,资本的大量注入将导致旅游产业产出增加;二是资本投向,一般来说,资本投向多的产业发展速度更快,对旅游产业亦是如此。
(3)技术。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同于产业之间的技术联系变动,所以两者的关联性很强。技术变革对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深远且持久,其影响途径有:首先,技术发展促进了旅游要素的流动,随之导致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其次,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旅游需求结构的调整给予技术支持,进而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再次,通过技术的发展,可以调整旅游产业的供给结构,引发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最后,技术发展通过改进企业经营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2.2 旅游供给的影响
(1)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因此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旅游资源禀赋。首先,资源是形成产品的前提,而产品结构则是产业结构的依托,产业结构的优化则是产品结构优化的直观反映;其次,旅游企业的自生能力建立在当地的要素禀赋基础之上。
(2)旅游人力资源。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旅游业亦是如此,首先,它是驱使旅游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其次,就旅游产业的性质而言,旅游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根本,更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开发等,能够直接作用于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
3.2.3 旅游需求的影响
(1)旅游需求总量。首先,旅游需求总量是对其需求规模衡量的一般标准,其旅游需求规模的大小不仅与游客出行前往目的地游玩的次数和实际消费紧密相连,还会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其次,旅游需求总量是构成旅游产业生产和营收的基础,只有当游客出行前往旅游目的地,且在旅游目的地有了一定的经济性消费后,企业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进而不断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逐步实现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市场的精细化、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
(2)旅游需求结构。众所周知,旅游需求结构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因为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会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旅游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最终会带动旅游产业结构向不同梯度升级发展。
3.2.4 系统环境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客观来讲,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原因有三:第一,经济发展提高了旅游者的出游能力和出游后的消费能力;第二,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经济资本和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为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要素基础;第三,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产业的融合和创新。
(2)旅游产业政策。旅游产业政策是指导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最有效的工具,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国家尤为如此,其方式主要有刺激与诱导措施、法律条例和行政措施。
3.3 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
3.3.1 激活一般供给要素
(1)人力资源。第一,陕西省旅游产业要加强对相关人力资源的积累,积极吸纳全国各地的高知人才前来定居。一方面,促进本地产业包括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优化人才储备,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根据当地情况适度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无论是为本土劳动力提供专业培训,还是引进区域外人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才能为关键技术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2)资本。第一,旅游产业作为“三高(投入、产出和风险高)”产业,注定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其发展的后盾。因此,陕西省需要通过政策鼓励、投资移民、营销推广等方式引进大量资本,以夯实旅游产业的根基。第二,通过多种手段调节资本的流动方向,力图对资本的应用达到尽可能高的性价比。
(3)技术。第一,陕西省作为国内的教育大省之一,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为其培养各类后备人才和学习先进技术创造了先天条件。第二,如今全球都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各种高新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各产业的运转效率,旅游行业也是如此。陕西省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弱化信息的不对称,加强旅游产业多方位管理,以促进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2 强化旅游供给要素
(1)旅游资源禀赋。第一,强化旅游资源差异,增强同类产品竞争力。作为中国的内陆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和自然资源,但陕西省需要另辟蹊径,关注旅游活动的历史、文化等属性,深度挖掘本地区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多维度开发更丰富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陕西省的传统饮食文化简朴而纯粹,延续了数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据此开发美食旅游主题文创产品。第二,应关注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从全国来看,陕西省经济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许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但并不意味着当地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就不重要。基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发一批有当地特色的民宿项目,为外来游客深度体验西北风情提供平台。此举好处有以下三点:首先,特色民宿能给游客带来近乎真实的土著生活体验,有效提高陕西省旅游业的口碑;其次,特色民宿的建设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地土著文化的一种“保护式开发”,能够减轻、缓解游客带来的消费文化——一种挟金钱而来的强势文化入侵导致的商业化后果;最后,特色民宿能够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等于变相地增加了旅游营收。
(2)旅游人力资源。无论在什么行業,人才都是最关键的发展要素,旅游行业同样如此。陕西省的旅游产业结构要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改进,就离不开万千旅游人才的推动。因此,陕西省必须重点扶持、培养、吸纳一定数量的旅游人才,同时调整旅游人才队伍的结构,按照“人尽其能”的原则,以达到高效配置。
3.3.3 牵引需求要素
(1)需求总量。第一,陕西省可以结合自身的历史底蕴和资源优势,设立有辨识度的旅游口号、IP主题形象等,使用新媒体营销渠道,加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宣传力度,提高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此一来,陕西省的旅游需求总量就能得到显著增加。第二,加强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可达性和舒适性,以达到提高陕西省旅游需求总量的目的。
(2)需求结构。第一,对游客市场进行细分,并制定针对性的旅游策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要想达到细分市场的目的,就必须有坚实可靠的科技能力做支撑,由此更突出了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旅游产业的重要性。第二,物质和精神需求并重,尊重旅游需求演變规律。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粗浅的游览式旅游,他们渴望深度融入当地生活,和土著文化同呼吸、共享受,体验一种原真性的美。换句话说,陕西省应意识到仅凭借其历史和天然的旅游资源禀赋已经不足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欲望,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旅游需求的演化,重视精神需求,这也对陕西省旅游文创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4 调整系统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要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方面,陕西省需要脚踏实地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尽快把整体经济水平提上去,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另一方面,陕西省的旅游产业需要稳下来、慢下来,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优化,以免出现与经济发展水平脱节的情况。
(2)旅游产业政策。对国内而言,政策的影响力还是很有执行力度的,得当的旅游产业政策加上当地的习俗和民风等特色,可以使当地旅游走上更高的发展道路,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质的转变。
4 结语
无论什么地方,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都不能一味追求大干快上,而是要以结构优化为中心,因为结构优化是质量提高的基础,质量提高又是效益增加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目前陕西省的旅游产业结构各要素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平衡及关联程度紧密等问题,所以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对其进行“壮士断腕”式的适合当下市场需要的调整。
本文基于优势、系统理论,从引起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结果(合理化、高度化)的四个主要因素方面(一般供给、旅游供给、需求、环境)对陕西省的旅游产业进行了分析,并据此给出了若干建议。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优化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
参考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03-22.
钱学锋,裴婷.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1):14-26.
何建民.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要求、特点问题与目标路径研究[J].旅游科学,2018,32(1):1-13.
MAYCK.Resilience,vulnerability,& transformation:Exploring community adaptability in coastal North Carolina[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9,169(3): 86-95.
BELLA G.Estimating the tourism induced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in Franc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8,26(12):1-10.
张朝枝,邓曾,游旺.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J].旅游学刊, 2010(6):19-25.
谢春山,傅吉新,李飞.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辨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3):5-10.
师守祥.旅游产业范围的界定应符合经济学规范[J].旅游学刊, 2007, 22(11):7-8.
刘春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0-296.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地貌气候[N].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18-03-15.
省情概括[N].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18-04-26.
中心简介[N].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2019-09-23.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N].北京日报,2021-9-23(18).
2020年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N].陕西省统计局,2021-1-20.
陕西省各地级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陕西省统计局,2011-3-12.
王志强.陕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分析及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21,42(3):56-57.
拓庆阳.陕西省旅游资源禀赋及开发的区域差异评价[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毛笑文,杨亮.陕西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20):170.
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82.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6-48.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伍华佳.模块化时代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升级:以两岸信息产业竞争与合作为例[J].社会科学,2007(2):22-30.
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10):82-90.
秦学.中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28-3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