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能源技术和供应结构,能源治理体系正面临深度调整。安全发展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任务。
吴吟(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
节能减污降碳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传统能源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找到新场景的过程。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能源转型质量,缩短能源转型時间,促进区域能源协调发展,促进化石能源之间、新能源之间、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最佳组合,寻求能源“不可能三角”最优解。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方法是要坚持系统逻辑思维,从战略和理念上做到先破后立,从战术和行动上做到先立后破;要科学细化顶层设计,运用全局优化技术,构建数字模型,寻求安全、生态、经济最优解,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策设计必须顺应能源转型大势,既要鼓励新能源健康发展,也要打破传统能源对新能源的压制,又要引导传统能源对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还要保障传统能源稳妥有序退出。
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
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我国实现能源转型仍需要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形成以新能源电力生产、传输、消费为主体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新一代电力系统应具有多元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的特征,加速实现电能对终端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首先是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基础领域和前沿领域研究,抢占能源科技制高点;其次,在政府层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项目审批效率,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程;再次,建立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电力调峰辅助服务,构建分时价格机制;最后,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财政资金使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戴厚良(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深刻认识到,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大变局下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二是能源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双碳”背景下谋划好能源发展战略、把握转型节奏至关重要;三是能源化工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减碳”的关系至关重要;四是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支撑当前引领未来作用至关重要。
孙龙德(中国工程院院士)
“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行业面临发展和转型双重压力。未来,绿色低碳转型是上游发展必经之路。
“双碳”目标下,2040年前油气消费占比将保持在30%以上,油气绿色低碳生产与油气稳定供应保障压力增大,亟须围绕加快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新一代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四大领域,加快推进智慧油气田技术、超级盆地多资源多能源绿色协同、新一代工程技术与装备、油气区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埋存等核心技术创新。
未来油气行业肩负能源安全保障、稳油增气和绿色低碳三大使命,并且基于油气的能源和材料双重属性,特殊作用仍不可替代。
舒印彪(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电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新型电力系统自身将成为零碳电力系统,从电力生产侧和能源消费侧两端发力推进能源转型,是支撑全社会高度电气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平台。
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优化要着力研究中长期用电需求、新能源资源和出力特性、优化新能源和各类电源结构以及开展安全性、经济型评估,逐步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丰富形态与功能,实现电力系统高度智慧化。
电力电量实时平衡问题和安全稳定问题是目前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与传统能源电力相比,新能源日内出力波动大,周出力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实时平衡难度大大增加。另外,“双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机理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是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解决的最突出问题。
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气田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客观条件和资源能力使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挑战,同时也迎来很多机遇。目前,油气行业还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但数字化已渗透到油气行业各个环节,转换时机已成熟。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将为企业高效运营管理提供破局利器。我国油气企业应对标国外大型能源公司,与IT公司强强联手,加快布局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油气行业,助力油气领域全产业链升级。此外,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抛弃以前的“储量为王”理念,树立“数据为王”的新理念,加大数据治理力度,提升数据价值。
黄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过在陆上常规气、海上油气、致密气、页岩气等领域发力,以及完善多元通道进口体系建设,我国天然气产业在碳中和背景下将充分发挥季节性调峰作用。未来,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系统中将发挥“稳定器”和“调节器”作用,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期伙伴。天然气产业应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要持续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科技攻关,努力提升国内产量。要加快大型燃气轮机国产化,降低终端用能成本。要研究多种能源融合特性,打造智慧能源网。要开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消纳潜力和相关技术研究,保障天然气发展空间。
李美成(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当前新能源发电面临如何实现高效消纳、如何保证安全平稳运行的挑战,也存在新能源发电资源不均、新能源发电建设不均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未来,需要整合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储能等多种新能源技术,引入人工智能算法与区块链技术,融合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努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智慧能源系统,有效降低能源系统碳排放量。深耕新能源技术创新,打造新型大科学装置,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助力实现碳中和宏伟蓝图。
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煤油气的高效利用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储能是石油产业转型的目标之一,可以与油气融合发展,且应用场景广泛。结合油田蕴藏的地热资源,储能技术可配套地热发电,实现地热电站的调峰调频;油区矿区积极开展风光资源有效利用,配合储能装置可以实现就地消纳;储能技术还可以有效配套替代传统石油工程用能,实现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