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沐
灯火通明的街道、流光溢彩的商圈、人头攒动的夜市等场景勾勒出了城市的夜间经济风貌。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活力、开放性和便利程度的重要指标,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成为了展现一个城市发展状态的晴雨表。
随着夜幕降临,重庆仿佛从慵懒的瞌睡中苏醒,熙熙攘攘的火锅店、大排档、烧烤摊热闹非凡,人们尽情释放着重庆人的活力。
入夏以来,北京的夜市渐渐繁荣起来。盛华屯夜市作为其中的“新星”,以美食解压为主打,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味蕾需求,摊主们还用富有趣味的文字吸引游客,如“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如今摆摊卖西瓜”“二胖大腰子三十年一个味”等。有网友评价,“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这里走两步就能碰到一个”。
华灯初上时,乘船夜游成为游客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旅游的文旅体验新选择。伴着一曲曲鲁南小调,挂着红灯笼的摇橹船,摇曳在碧波荡漾的水街水巷。
…………
吃夜宵、逛夜市、去夜游……夜间经济已成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推动服务业加快复苏、释放消费市场潜力、提升城市魅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
什么是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通常是指从当日18点至次日凌晨6点的各类服务业经济活动,包括商业、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娱乐等广泛的第三产业领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约60%的消费活动发生在夜间时间段,部分大型商场在每天18点至22点的销售额占全天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灯火通明的街道、流光溢彩的商圈、人头攒动的夜市等场景勾勒出了城市的夜间经济风貌。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活力、开放性和便利程度的重要指标,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成为了展现一个城市发展状态的晴雨表。
20世纪80年代,广州创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到了2000年左右,各地夜市迅速野蛮生长,达到了巅峰时期。但是,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占道经营等隐患,2010年之后,在城市逐步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夜市出现了大量倒闭现象,转而由大型商圈取而代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实现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夜间经济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融合了“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性服务消费体验,成为了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各种功能集中的商业综合体、夜间经济集聚区和地标性建筑等不断涌现;涵盖了“餐饮+观演”“购物+休闲娱乐”“社交+健康”等各种混搭业态的新消费模式,以及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创新形式也逐渐成为主流。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笪玲表示,“夜经济”是城市创造力的聚集空间,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间经济营造出亮丽的创新城市氛围。
商务部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的王府井夜市吸纳了上百万的人流量。同样,上海夜间的交易额占到白天交易额的一半以上;在被称为不夜城的重庆,餐饮业在白天所创收的交易额仅占总额的1/3;在广州,夜间服务业的比重则超过了五成。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将达到480912.7亿元。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期间中国居民夜间时段参与的主要业态为线上线下购物、餐饮宵夜、休闲娱乐和出游出行,参与指数分别为4.13、3.93、3.90、3.69。从消费方式来看,夜间购物主要通过线上方式(44.4%)进行,而夜间餐饮消费以线下堂食(32.5%)为主;居民总体夜间消费满意度超八成。
在2023年端午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的专项调查显示,在端午假期中,夜间游客比例高达22.3%,较2022年同期显著增长了7.9个百分点。根据数据监测,端午节期间,全国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共计吸引夜间游客3625.3万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晚达到4.97万人次,同比增长38.8%。
从灯光夜市到商圈的夜间经济,再到夜间经济聚集区,如今,夜间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一面镜子。
新业态点亮夜经济
一城一夜一滋味。伴随着夏季的到来,以“夜吃”为代表的夜间经济日益繁荣。
烤苕皮、烤冷面、小龙虾、酱香饼、烧烤、凉面凉皮……在灯光的映衬下,湖南长沙扬帆夜市的各种美食讓人垂涎三尺。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南强集市,美食摊位充满了浓厚的烟火气息。鲜花饼、烧饵块、野生菌火锅、傣家美食、本地烧烤……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尽情感受云南的风土人情,体验春城昆明的夜间生活文化。
盛夏的夜间出游需求催生了夜间餐饮市场的繁荣。夜宵甚至已经转变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方式。《白领夜宵报告》显示,有接近一半受访者表示吃夜宵的原因是朋友聚会,还有30.7%的白领在结束一天劳累的工作后选择用一顿丰盛的夜宵犒劳自己。
另外,随着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新兴业态的推动,线上夜间消费也呈现出同样的繁荣景象。
零售平台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以来,夜间(18点-次日6点)商超的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71%,水果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62%,服饰鞋帽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
在过去的夏季,夜间经济主要局限在夜市餐饮领域。如今,夜间经济已围绕“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领域,展现出不断创新的新“夜”态。
进入暑期以来,主题乐园、水上公园夜游、城市夜游、乘船夜游等夜间观光游览项目越来越受游客青睐。
驴妈妈旅游网数据显示,自7月以来,平台预订的夜游产品门票订单环比增长135%,出游人次环比增长67%。黄浦江夜游、苏州古运河夜游、千岛湖夜游、钱塘江夜游、珠江夜游、上海野生动物园夜游、宁波东钱湖夜猫子旅游夜市等地,都成为了游客热衷的夜间游览选择。为了激活暑期市场,不少景区也打造了多样化的夜游主题活动,丰富游客的体验,使各地夜游消费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局面。
“夜间经济成为丰富城市内涵、吸引外地游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关利欣认为,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时间之外的夜晚成为人们放松和社交的重要时段。同时,城市功能逐步从生产转向消费,旅游观光、购物、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随着夜间体育运动逐渐流行,夜间运动消费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2023年上半年,上海用户夜间骑行的总里程和总时长同比均实现了翻倍增长。端午假期,北京迎来高温天气,美团单车运维人员测算,夜骑人数较日常周末翻了三四倍。长安街沿线、平安大街、亮马河、永定河、二环南北侧滨河带等地区,夜间骑行队伍宛如巨龙般蜿蜒。
美团数据则显示,7月以来,夜间运动健身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55%,其中,球类运动最受欢迎,夜间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50%,其中“溜冰场”夜间订单量同比增长150%。
从大排档“撸串”到咖啡馆“撸猫”,从宵夜加餐到健身减肥,以及在线视频电商主播、午夜穿梭的外卖骑手……随着经济水平、新兴技术以及多元需求的持续发展,“夜经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吃街”模式。如今,夜经济在消费业态、消费人群和消费格局等方面呈现出更多的亮点和创新。
拓宽就业增收路
蟹岛湖畔夜市、盛华屯夜市、南海子亦夏嘉年华、京城夜猫嘉年华、798甲骨文夜市、通州日落集市……在夏日的晚风中,这些京城遍地开花的夜市成了不少消费者的休闲好去处。
夜间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2023年4月底,朝阳区八里庄康家沟村“幸福生活节”启动。每当夜幕降临就会迎来“逛吃”的人群。在这里,90后小潘兼职经营了一辆刨冰小车,每天下午下班后就来出摊儿,“生活节一开始,我就入驻了市集,现在已经赚钱了”。
和小潘相似,烤鱿鱼、麻辣烫小店、烤苕皮小店、鲜肉鸡蛋堡店、烤肠店等摊位老板的反馈都是“赚到钱了”。经营烤鱿鱼以及麻辣烫小店的于先生说,目前营业额比较稳定,他们从老家来北京经营夫妻店,已经有10多年,这里经营规范、人流量也不错,这让他们愿意在这个市集上一直干下去。
在夜间经济涌现的过程中,众多新兴业态如深夜餐饮、夜市购物、夜间娱乐、夜间运动等,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多样性并带来了就业和创业的平台。这些业态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投入,如外卖配送员、餐厅服务员、夜市摊位经营者等,既提供了临时性或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有需要的人群解决了就业问题。
此外,夜间经济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开设特色店铺、举办文化活动、策划主题派对等,这些富有创意的创业项目不仅为他们自己创造了收入,也为城市夜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夜间经济成功地驶入发展快车道,逐渐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就业的重要领域。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市场发展规模约为42.4万亿元,较2021年增加6万亿元,增长16.7%。《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显示,中国市场主体中90%为小微企业,而增长快、占比高、业态丰富、市场规模逆势增长的夜经济正成为不少城市小微商家的发力点——全国占比达68%。
天眼查数据统计,我国“夜经济”现存相关企业158.8万余家。其中,2023年前5个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6万余家。与此同时,由“夜经济”衍生出来的烧烤、啤酒等热门行业,在今年分别新增3.4万余家和2180余家,其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分别为139.9%以及114.5%。
如今,夜间经济在带动就业和提振消费方面越发重要,作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它已成为各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关键措施之一,激发了新一轮消费热潮。
倾力护航夜经济
夜经济升温,离不开政策保驾护航。
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要求“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为发展夜间经济提供了政策指引。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夜间经济。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到,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
2023年以来,各地积极制定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通过鼓励商家延时经营、“真金白银”支持等方式,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促进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
5月10日晚,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正式启动。2023活动将联动全市40余个商圈、200余个品牌、万家门店,打造“一联五夜”内容體系,围绕端午、暑期、中秋、国庆等多个促消费节点,融合商旅文体多个领域,开展百余项促进夜间消费主题活动。
此外,北京还推出了新一批“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融合消费打卡地和品质消费生活圈。包括13个“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38个“夜京城”融合消费打卡地以及30个“夜京城”品质消费生活圈,激发夜间消费活力。
7月中旬,青岛开启了“啤酒时间”,随着当地几大啤酒节相继开幕,觥筹交错间,这座滨海旅游城市的旺季达到了沸点。
上海围绕“24小时城市”愿景,加快打造15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和10个水岸夜生活体验区,打造一批夜间经济新地标、新场景。
广州从夜间消费载体、夜间经营监管、夜间活动组织、夜间配套支撑4方面,提出18条促进广州夜间消费具体措施,擦亮“羊城夜市(Young城Yeah市)”城市夜间消费品牌。
黑龙江出台《关于推动夜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指导意见》,围绕加强规划引领、打造消费地标、升级夜间商圈、鼓励延时经营等10个方面为夜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杭州、宁波相继出台夜经济政策。杭州制定8方面64条,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市场主体推出“夜演、夜游、夜娱、夜读”等夜间文化旅游消费产品和活动;宁波为了刺激“夜经济”,进一步拉动消费,地铁“放大招”:2月13日-6月30日,每晚8点起夜间时段和法定节假日,地铁全线免费乘坐。
“政府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并将夜间经济作为提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表示,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升级夜间商圈、鼓励延时经营、提供夜行保障等支持性政策以及消费引导举措有效激发了夜间用户的活跃度和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