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尧 王亚丽
摘要 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为完整人的根本保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班级教师共同努力。目前班级教师共同体在共同目标、有效互动、整体效益、关键能力、制度支持等方面存在缺失,需要通过制定共同目标、开展有效互动、形成整体效益、提升关键能力和健全制度支持等措施加以改进,充分发挥班级教师共同体在学生能力形成和素养提升中的整体效益。
关 键 词 班级教师共同体 学科教师 班级目标
引用格式 朱学尧,王亚丽.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25):19-22.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由一名班主任、多名学科教师和几十名学生共同组成,构成班级共同体。班级教师共同体是班级共同体的形式之一,班级教师共同体不同于随意自发结合、缺失紧密联系的“一群教师”,也不同于有着严密等级化和高度控制的学校行政组织或学术组织,它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将教师归属于某一班级而组成的共同体。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少则一年,多则三年。班级教师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纠偏、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需要班级教师共同努力。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为完整人的根本保障。
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教师共同体的整体、协同和融合作用,有必要对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便为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江苏省的苏北、苏中、苏南各选取一个省辖市,在每个省辖市中选取2所普通高中,从每所学校的三个年级中各选取1个班级,对18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201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获取有效样本198个。
一、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的现状
1.缺失共同目标
班级目标是经过班主任、班级老师集体和全体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共同努力所期望取得的效果[1]。班级目标是班级教师共同体存在的理由,也是班级教师共同体运行的动力。
班级目标的制定是建设班级教师共同体的根本前提,在制定过程中强调全班师生的互动,注重班级全体教师的参与。调查结果显示,11.12%的班级目标是由学校制定的,44.44%是由班主任制定的,22.22%是由学生制定的,22.22%是由师生共同制定的。由此可知,班级目标制定时班级教师参与度低。班级目标是班级前进的方向,是教师行动的动力,明确具体是其第一要义。调查结果显示,14.65%的教师清楚地知道班级目标,20.20%的教师比较清楚,25.25%的教师不太清楚,39.90%的教师完全不清楚,可见教师对班级目标认知度较低。班级目标表述清晰,能使执行者准确地知道如何贯彻执行,而调查得知,19.70%的教师认为班级目标表述清晰,30.80%的教师认为大部分班级目标表述清晰,40.40%的教师认为小部分班级目标表述清晰,9.10%的教师认为班级目标表述不清晰,因此,部分班级目标表述比较模糊。低参与度、低认知度、低清晰度的班级目标无法成为激励班级教师共同体前进的动力。
2.缺失有效互动
互动是组织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2]。班级全体教师是班级互动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调查得知,高考考试学科的教师全部参加班级互动,20.37%的非高考考试学科的教师参加班级互动,79.63%的非高考考试学科的教师没有参加班级互动,可见大部分非高考考试学科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班级互动。班级互动时间主要用互动频率来表征。调查得知,43.44%的班级教师每学期参加1次班级互动,11.11%的班级教师每学期参加3次班级互动,18.18%的班级教师每学期参加4次班级互动,27.27%的班级教师没有参加班级互动,可见班级互动频率较低。互动主题是班级教师互动的基础和前提。调查得知,89.68%的班级教师参与班级互动的主题是考试质量分析,10.32%的班级教师参与班级互动的主题是培优补差,可见班级互动主题单一。互动形式是指班级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调查得知,90.97%的班级教师参与班级互动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教师会议,9.03%的班级教师参与班级互动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教师之间的个体交流,可见班级互动形式简单。缺失的互动主体、较低的互动频率、单一的互动主题、简单的互动形式使班级教师之间互动难以深入,无法达成共识。
3.缺失整体效益
虽然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分科的,但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个体,教育结果指向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3]。跨学科听评课是班级教师互动交流和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主要形式之一。调查得知,12.62%的班级教师经常进行跨学科听评课,28.79%的班级教师偶尔进行跨学科听评课,58.59%的班级教师没有进行过跨学科听评课。班级教师对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了解,破坏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内在自由和谐发展。[4]作业时间是影响作业质和量的重要指标。调查得知,30.56%的教师能较准确地预估完成作业时间,40.97%的教师无法较准确地预估出完成作业时间,28.47%的教师不进行预估完成作业时间。教师预估作业时间能力欠缺,且普遍存在预估作业时间偏短的倾向,导致学生每天作业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取得整体的学习效果。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处理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而开展的活动。调查得知,41.11%的学科教师认为课堂管理是自己的职责,31.67%的学科教师认为课堂管理是班主任的职责,27.22%的学科教师认为课堂管理是自己和班主任的共同职责,如此缺失管理的课堂易带来育人低效。碎片化的教学方法、超长的作业时间、缺失管理的课堂不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不足。
4.缺失关键能力
班级教师面对的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需要他们之间开展合作以培育完整的人,然而班级教师的年龄、心理特征、人格特征、专业背景、职称职务、能力水平、爱好特长及在学校的地位、影响力等各不相同,加之学校实施以班级教师个人绩效为主的评价制度,因此班级教师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共存。班级教师共同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可能因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變化,或者教育教学、课堂管理、作业管理、培优补差、心理辅导中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失衡,因此班级教师共同体始终需要进行自我调节。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师集体的核心,应当协调好各任课教师的工作[5],班主任是班级全体任课老师的沟通者和协调者[6]。所以班主任是班级教师共同体自我调节的核心人物,需要具有高超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调查得知,41.67%的班级教师认为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较强,33.89%的班级教师认为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一般,24.44%的班级教师认为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较差;44.44%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较强,38.89%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一般,16.67%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较差。有超过一半的班级教师和班主任均认为班主任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一般或较差,班主任较弱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使班级教师共同体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5.缺失制度支持
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和运行需要学校提供制度支持,否则,班级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和运行将举步维艰。
校本教研制度是指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证校本教研有效地进行形成的、以学校实际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制度[7]。访谈得知,每所学校均有学科教研制度,但均没有班级教师教研制度,缺失班级教师教研制度使得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学校评价制度是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和划分等级时所采用的成文或者不成文依据。[8]访谈得知,每所学校均有以教师个人和备课组为单位的教师评价制度,这种教师评价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教学成绩的提升,但易导致教师过度关注个人发展和利益,进而会阻碍教师间的合作与协作。缺失班级教师团队评价制度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和教育教学整体绩效的提升。作业管理制度是学校对师生作业行为的规定。访谈得知,每所学校均有作业管理制度,其中2所学校有作业时间方面的明确规定,2所学校笼统地提出“控制作业量”的要求,2所学校没有作业时间的具体规定。学校缺失作业时间的规定易导致班级教师超量布置作业,影响班级教师之间的关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完善或缺失相关制度直接影响了班级教师共同体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
二、班级教师共同体建设的改进策略
1.制定共同目标
班级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到班级教师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多渠道获取决策信息是预设目标科学决策的前提[9],班主任与学科教师要共同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班级目标之中。班主任与学科教师要多途径收集班级学生的道德状态、精神面貌、认知能力、学习基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研究,还要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班主任召开班级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座谈会,提出“你希望把我们班建设成什么样的班集体”“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建成这样的班级”等问题,让师生共同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班主任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班级目标“草稿”,在征求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班级目标“草稿”进行补充和完善,再交由班级全体师生讨论定稿,形成班级目标方案。最后对班级目标方案实施的现实基础、环境条件和达成班级目标的措施、手段等进行全面梳理后,形成表述清晰、操作可行的班级目标。通过班级全体成员反复沟通、多方借鉴且得到认同的班级目标才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推动班级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发展,最终推动教育发展。
2.开展有效互动
班级教师有效互动可以增强班级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以及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减少班级教师之间的防备心理与行为并能产生互补性帮助。
每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各不相同而又不可或缺,因此,互动主体既应包含考试学科教师,也应包含非考试学科教师。互动频率过低、时间过短会导致班级教师对互动主题的探讨难以深入,无法达到互动效果。互动频率过高、时间过长会导致班级教师产生厌烦心理,也不利于互动主题的探讨,同样影响互动效果。根据访谈,班级互动频率以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一节课为宜。互动的实质是沟通和对话[10],因而互动主题的确立是沟通和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载体。每次互动都是同一主题易使教师对互动失去兴趣,互动主题过多不利于主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因此要设立适量且有意义的互动主题。班级互动主要有教育教学策略、课堂管理、作业管理、培优补差、心理辅导等主题。单一的互动形式是不全面的互动,因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互动,因此要丰富互动形式,如教学观摩、会议、沙龙、教育会诊、教育叙事、教育对话等等。健全的互动主体、充足的互动时间、多样的互动主题和丰富的互动形式有利于提高班级互动的有效性,进而达到互动目的。
3.形成教育合力
班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多种教育力量协调作用的结果[11]。虽然各学科知识自成体系,但是知识间是有联系的;虽然不同学科教师传递的知识各不相同,但知识的传递规律相同;虽然不同学科知识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不同,但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是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虽然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各具特色,但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又是相通的。因此,班级教师应加强互动交流,积极开展跨学科教研,形成学科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在校的时间表“各时段内容规定明确,各节点间紧凑不断”[12],因此必须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间。教师要提高对预估作业时间重要性的认识,采用经验法与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预估作业时间;学校要加强作业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规定各学科作业时间的上限;班主任要统筹、协调和督查各学科作业时间,使得学生作业时间处于最优区间,以利于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课堂管理是实现课堂生长、保证教学顺利实施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是对任课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不要动辄将育人责任推给班主任,课堂中教师是育人的首要责任人。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堂管理素养,开展课堂管理实践,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4.提升关键能力
班主任是班级教师共同体的灵魂,班主任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是班级教师共同体良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班主任的沟通与协调能力需要在培训、指导、交流与研究中生成和提升。
学校要制定班主任培训制度,形成岗前、在岗和骨干班主任系列化培训制度,按照集体培训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有重点地对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进行专项培训;学校还要推荐和发放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秀书籍,要求班主任仔细研读,经常开展阅读笔记展评、阅读心得交流等活动,以实现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快速提升。学校要为新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指定指导老师,实行师徒结对,以充分发挥学校资深班主任经验丰富的优势,以整体提升班主任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学校应成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德育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的發展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学校要定期组织班主任沙龙等互动交流活动,通过活动分享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的经典案例与实战经验,为班主任沟通与协调能力的提升提供榜样;学校要积极组织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班主任要针对自己在沟通与协调能力方面遇到的问题至少申报省、市、县、校中的一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有效提升班主任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5.健全支持制度
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建设和运行班级教师共同体是困难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必须对学校原有制度进行审核和调整,合并原来多而乱的制度,删除内容重复和过时的部分,修改充实重要的内容,补充缺失的内容。增加班级教师教研制度,对班级教师教研的主题、目标、对象、载体、形式、流程、效果、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班级教师教研的激励、保障、督查和评估制度,以保证教研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增加班级教师团队评价制度,班级教师团队评价可以有效促进班级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有利于培育班级教师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进而创造出一个成员之间彼此依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尽管班级教师团队评价有利于增强共同体成员利益的一致性,但如果对团队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不加区分,就难以使能力突出的成员为团队付出更多,因此,要建立教师个人评价和班级教师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将作业量纳入作业管理之中,制定学科作业最佳时长区间,从整体上对学科作业量进行协调管理。通过对学校原有制度进行删、改、并、补,形成一套可接受、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的制度体系,为班级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支持。
综上,班级教师共同体存在着功能日益弱化、地位逐渐下降、互动流于形式、个体受益甚微等问题。通过制定共同目标、开展有效互动、形成整体效益、提升关键能力和健全制度支持等措施,以充分发挥班级教师共同体在凝心聚力、助推育人实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矩斌.浅议以实现班级目标为中心的教育与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Z1):18-20.
[2] 傅树京.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互动现象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33-35.
[3] 陈桂林.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J].中小學教师培训,2016(01):38-41.
[4] 黄鸿.“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反思及改进思路[D].重庆:西南大学,2021.
[5] 周晓静.中学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7.
[6] 韩传信,段多梅.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方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02):88-91.
[7] 李保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09):41-44.
[8] 王敏.学校评价制度视野下的公办小学教师竞争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9] 雷冬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 谢延龙,牛利华.校长引领:在互动合作中生成教师专业共同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01):74-77.
[11] 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494-495.
[12] 王惠颖.学校教育的线性时间困境与突破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2(05):3-9.
【责任编辑 王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