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2023-09-11 20:58怀来县沙城第四中学侯文杰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怀来县沙城第四中学 侯文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协同性日益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关注。《语文教育蓝皮书: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2020)》指出,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教师与学生应合作建立语文学习的情境,通过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换言之,就是倡导语文课程的学科实践。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学科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以互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双主体”教学,或许能够成为语文教师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策略。

“双主体”教学概述

“双主体”教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动性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形成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结构。本文所说的初中语文“双主体”教学是指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概括来讲,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还原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下,应该是“我—你”关系,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两个主体的“对话式”存在。这种“对话式”的“我—你”关系,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主体间关系的外在表现。

教师是“双主体”教学的首要主体。首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承担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能够根据学科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调整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和方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负责规划和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中,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支配作用,促使学生逐渐从学习客体向学习主体转变。

学生是“双主体”教学的阶段主体。一方面,学生主体的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并非自动、自发形成,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但是,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或者否定,而是学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甄别,来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具有阶段性。学生是受教阶段的主体,具有接受和筛选信息、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主体性,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所学知识融入他们的认知体系,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双主体”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主体与学生的阶段主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主体方面,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既有渊博知识、人格魅力,又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好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主体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他们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设计“双主体”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双主体”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为前提,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双主体”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好三个主要原则。

平等性原则。“双主体”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师生平等。在“双主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前提,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核心是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性,教学管理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者和学者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心理、人格、行为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要对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并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服从教师的管理。反过来,教师也要主动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一起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与性原则。“双主体”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争辩并发表独立见解。同时,学生主动参与的需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

协作性原则。“双主体”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作为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挥主体性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其内容包括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等。总之,“双主体”教学设计要设计协作学习的环境,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开放性原则。“双主体”教学中,教师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设计“双主体”教学时,要体现开放性和个性化——教学目标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假设、具体方案的设计、收集资料的渠道、完成任务的方式、报告的体例乃至作品的风格特色,都应该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

开展“双主体”教学的实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三味书屋求学时的经历,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十分类似,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本节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主导者的身份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丰富学生的阅读想象,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经历与价值观念,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不同情感。因此,笔者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的基础上,选择了“双主体”教学。

设计学习任务单,营造深度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双主体”教学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此,笔者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认知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三项学习任务。一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从课文中圈画出生字、生词并认读、书写,自主积累语言文字,扩充语言知识储备;通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探究对比写法的效果。二是阅读鉴赏与分析,分析课文的记叙顺序,总结出课文中的修辞句、景物特征等;分析课文使用对比手法描写两种生活的目的,自主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自主鉴赏课文中的语言,自主总结描写生活经历、景观特征的写作手法。三是品德生成与发展,总结作者对两种教育方式的态度,能够明白封建生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迫害与压制,能够产生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并且能够在自身成长中始终对生活、对自然保持热爱之情。

以生为本,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能初步认识到课文描写了两种不同的成长环境,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思考作者对两种教育方式的态度,这些都为课堂探究做好了准备。因此,笔者在呈现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之后,提出了促使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建议——在小组交流中进一步细读课文,分析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探究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从更深刻的角度去思考作者对封建生活的批判与厌恶,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巡视时,笔者提醒各小组要认真做好阅读笔记,记录各位成员所提出的有效观点,以便在小组展讲活动中有条理地分析课文的文本篇性。最后,小组轮流讲述探究结论,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要内容、对比手法的写作效果,讨论使用各个修辞手法的好处。

讲练结合,迅速落实知识点。讲练结合,是语文教学一种比较固定和有效的教学模式。讲,就是教师讲授知识点;练,就是学生巩固练习。只讲不练,知识难以落实;有讲有练,讲练结合,有助于知识的落实,更有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笔者在实施“双主体”教学时,注重以学促教、先学后教。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两种不同的学校教育方式,为了增强对比性,笔者整理了与百草园、三味书屋两种校园生活相似的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学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机制等。由此,学生也就能更加理解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景象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封建生活的厌恶与痛恨。其次,通过提问技巧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一些学生在探究课文内容时都忽视了一个细节,即关于美女蛇的具体描述,并未探究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于是,笔者便在学生展讲结束后提问:“作者为何要专门描写美女蛇这个段落?如果删去该段落是否会对整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产生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则可以自主按照删减相应段落之后的思路阅读课文,最终得出结论:不可删除,该段落是一个过渡段,能够进一步体现百草园是关注孩童个性、发挥孩童想象力的相关内容,也能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由生活的可贵与美好。最后,通过课堂检测实现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教学评价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些课堂检测题,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百草园中有多少种动植物,具体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百草园的可爱之处的?同时,笔者还编写了一些课文原句填空、修辞句分析以及字词检测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一对一指导。

实践证明,初中语文课堂中“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实施“双主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提问引导、关联生活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方法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寻鲁迅生活轨迹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段谈读写同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