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
看过“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拜读了《先秦汉唐画全集》,心里还是很激动的!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感谢浙江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的这一文化工程,为中华民族优秀的绘画遗产的保护、宣传、研究、欣赏,做出了贡献,谨此表示热烈的祝贺!从我们这些美术史论家的角度,尤其深感这部画集对于研究的意义。全集包括两千多年来正式形成的中国古画的精品,为全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画史、为教学临摹提供了上佳的印本。每一册都有论文、图说等学术成果,包括了作品从引首到画心、题跋,到印章完整的作品信息,有相当好的清晰度与色彩还原,成为赏心悦目的欣赏品,习画者亦可准确把握其技法、材料和艺术精神。同时它是一座整体的大山,文化的巨垒,它又整体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特色和文脉相传、通变的历史,彰显出新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信的文化战略。于古、于今、于学、于史,在出版史上、文化史上,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们作为个体的研究者,没有本领复制全集,没有条件走遍世界,有一套《中国美术全集》在手已经很幸运了,但即使能走遍世界博物馆、收藏家,出版这样的“全集”,也是不敢设想的美梦。如今这个梦实现了,起码可以在各大图书馆翻阅这套大书了,此可谓劳苦功高、意义非凡的盛世修典工程。其意义与功能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
以下说两点感想。
习总书记在2022年5月关于《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讲话中说:“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正是贯彻这一指示精神的硕果。它是中国美术的,也是中国绘画的历史梳理、历史思维,是创造现代中国画的基础与保障,是值得庆贺的文化工程,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盛世修典”的又一成就。
中国画的民族性和历史思维,一贯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毛泽东一向重视民族文化,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文中就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清理古代文化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我们中国画的继承,中华文化的历史研究,离开了这样一个精神就会遇到困难与挫折。
回顾“五四”以来对中国画的批评,“不科学”论,“近世衰败”论,“罪归文人画”论,“唯西画写实主义可救”论,尤其对笔墨的轻视与否定,对西方素描的盲目引进,对国画的不加分析的改造,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国画教学实践当中,甚至发生了几次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报考国画的孩子仍然比报考油画的孩子要少。我们一方面应该肯定“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对创造性、个性化的提倡和对人生与时代的关切是前进的,但不可否认改革派的民族虚无主义干扰了中国画的创造历程,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都存在这个问题,因而不能没有忧患意识。毛泽东在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批评了民族虚无主义:“说中国民族的东西没有规律,这是否定中国的东西,是不对的。中国的语言、音乐、绘画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过去说中国画不好的,无非是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以为必须用西洋的画法。”那么我们靠什么研究中国画的规律,靠什么把它研究透?靠作品,“大系”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方便。
习总书记继承发扬了毛泽东关于民族艺术的论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个文化战略。“大系”是展现了中国画审美风范的典型样本,展现了“古人之规矩”的最佳图式,是研究古今绘画传承与创造的基础工程,也为中国画的教学研究,为中国画的世界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古代没有这个条件,木版印刷失去了色彩与笔墨层次的丰富性,现代的摄影术、印刷术、出版术也只是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大系”纳海内外260余家收藏单位,以60卷226册12000多件高清大图的宏大规模,提供了最好的接近原作的研究资料,贡献卓著,功不可没。
从美术史家鉴定的角度讲,一种高清晰度的文本,对于正确把握技法特点、作品气象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对此,编者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比如如何借鉴1983年启动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成果,编者对于是否选入《图目》的作品(即标以“△”的作品)还是做了区分的。对于标以“▲”的有争议的作品,也是应该保留的,如中国美术馆藏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是标以“▲”的。在1989年版的《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中,可能过于慎重,没有选入,这是慎重的态度,但又太慎重了。而有人编了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的书,有十来本,将此图有争议的符号删去了,改为“一致同意是真迹”,这是不负责任的!当时我在场,我们这代人还活着,就敢歪曲前贤的科学态度呀!为此,有后学以此为真迹写毕业论文,真乃误人也。“大系”加了一个“(传)”字,是慎重的,但我认为“(传)”字和“▲”还是有差异的。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鉴定是个复杂的过程,标什么符号体现着研究者的历史态度。
中国绘画的历史研究首先是绘画自身的研究,从工具、材料、基本造型、程式分析,到笔墨、色彩等形式技巧都要通过经典作品体现其最高水平,“大系”足以提供精准的图像,从中还可以看到历代演变的轨迹。比如唐画精妙的线描,笔精墨妙的发挥,古人的规矩都在其中。那么线描的规矩在哪里?它的基因正是书法。这在西画中是绝对没有的,这正是中国画自成体系、自成系统之所在。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画的“抒情性”特殊传统,“是两种反对的结果”,“其一是反对将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束缚在所画客体上,其二是反对照相机式地再现物质现实。中国书法帮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中国诗歌则帮助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所以中国画的造型,不主张以极端写实为目的,它在透视、解剖学上都与西画不同,不强调光色的变化和立体造型,它讲不似之似的意象。那么我们发现,中国画是一种意象美学,是一种超科学的思维,是浪漫和现实结合的思维。如人物画的描法,称十八描,它高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如书法一样被誉为高古游丝、万岁枯藤、惊蛇入草、如锥画沙、高山坠石、美女簪花,在唐代绘画中得到精彩的体现,较之现在流行的硬笔线或素描式工笔,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体现出高精的笔墨和书法的内在联系,也出于中国画的美学思维、哲学思维,它的墨法和水法与阴阳、与太极的密切关系都出自中国的哲学,所以,黄宾虹言,懂得了太极图,就懂得了中国画。难道说中国画不能尽术尽艺吗?不是不能,而是中国美学不需要,不追求形似的逼真,总将“能品”置于神、妙、逸品之下,在工笔画为主流的时代也是如此。它不需要面面俱到,这是中国美学、中国意象美学对艺术的要求,对形式规律的认识,出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体现着中国的哲学。研究中国画的历史,要知乎规律,把中国文化理顺,就可以建立中国画的教学体系,就可以解决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问题,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可以把握中国绘画与哲学和人民、和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认识绘画的本质和历史经验。因为对规律的认识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意识到哲学依据的规律,方能推动我们今天创造艺术的高峰。
“大系”的出版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梳理中国绘画的历史思维,这种历史的思维是一种整体观。笔墨不是孤立的线条,它是中国画的美学的一种体现。所以说中国绘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和书法、和诗文修养化合在一起的一种升华,甚至于和音乐、舞蹈、戏曲、中医、武术等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正是中国画美学的规矩所在,审美风范所在。我们经常所说的潜移默化,经常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象外”,这都是中国画的精华,中国画的规矩,中国画的规律,中国画的风范。审美风范在其中,教学体系在其中,当今中国画创造的基础也在其中。
感谢“大系”的编者们,感谢所有的印刷出版行业的朋友们,在我们最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创造新的中国画的今天,看到了“大系”的出版,使我们有了一个母本,一个资料库,一个全面的历史的研究的基础,一个创造性转化的传统基础。因为中国画是与其他兄弟姊妹艺术联系密切的整体,所以壁画、雕塑、书法的继续出版是必要的,希望将这未定的项目列入盛世修典的范围,靠几代人来完成中国文化大系是值得的。当然,我们在座的美术史家都有责任参与进来,同时又都有利用这个工程的成果深入研究的责任。我已“八零后”,更要活一天研究一天,不辜负这个“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