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微视频应运而生,且逐渐受到当代群众的喜爱。微视频内容丰富,题材涉及领域广泛,教育、娱乐、民生等都有涉及,加上其短小精悍的表现形式,较好地契合了当代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日益受到当代年轻一代的追捧。微视频的出现,为人们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微视频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微视频的进一步发展。微视频制作是影响微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制作水平的高低、内容表现形式新颖与否、其创作能否结合时代元素赋予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会影响到作品的视觉呈现、受众的观感体验,还会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因此想要微视频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应严抓微视频制作,创新制作方法,优化微视频内容呈现,深化微视频情感内涵,打造精品微视频作品,进而让微视频走进更多受众的内心。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当前微视频制作的特征,分析了当前微视频制作存在的问题,如当前微视频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内容创新力度不足,文化传承元素运用不充分等,并从封面设计、后期制作、拍摄以及内涵提升等方面入手,针对如何制作好微视频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推动微视频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媒体;微视频制作;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086-03
新媒体环境下,虽各类视频形态层出不穷,人们对短小精悍的微视频的青睐却日渐突出。微视频逐渐拓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无论是美食领域、音乐领域、生活领域,还是时政领域、国际领域等都有它的身影,微视频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视觉媒介。当前受众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受众而言,观看微视频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享受,也希望能从微视频中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或者信息,对微视频的期待不仅仅是视觉呈现的优化,更是内涵价值的提升[1]。因此,想要让微视频实现创新发展,就应该紧跟受众需求,从视听效果和内涵价值出发,为受众打造精品微视频。
(一)表现形式多样化
当前,微视频制作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这种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制作形式上[2]。即在微视频的制作上其叙事结构、表现手段都没有特定的要求,创作者可以根据作品主题需要,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想象灵活创作。浏览西瓜视频、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微视频作品,会发现微视频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多样,既可以是公益广告也可以是趣味短片,如2022年碌曲观察发布的公益广告“消失的烟头”、2022年1月全椒发布的微视频趣味短片“中国人为什么随时都能睡睡睡”;还可以是人物传记、宣传短片、微纪录片等形式,如2021年新华网在抖音发布的《大国抉择》、网络安全宣传微视频《“陷”饼》、2023年6月腾讯新闻在微信平台发布的“不负人民”。不同的故事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
(二)制作简单,门槛低
微视频制作简单,门槛低,为微视频实现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3]。从创作者来看,他们既可以是普通大众或团队,也可以是专业的媒体从业者。从制作设备来看,不少微视频仅靠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微视频的拍摄任务,在后期的制作中,通过剪映、快剪辑等手机APP即可完成,即使涉及一些滤镜、降噪、调色、抠图、文字编辑等,不用Adobe After Effects和Adobe Premiere Pro等专业软件,也能实现较好的视听效果。
(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
微视频即指时长较短的视频。通常而言,微视频的视频时长大多在30秒到20分钟左右,要在有限的时长内实现完整的叙事,其内容的制作从选题到后期内容编辑制作,大多都需创作者精心策划、细心打磨和精准提炼,“精益求精”地打磨,以呈现效果,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微视频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观看体验[4]。同时,受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单一的内容,难以充分满足当前受众的阅读需求[5]。因此,随着微视频的不断发展,其涉及领域不断拓展,风格日益多元。不仅会涉及美食、旅游、音乐、生活等方面的题材内容,还会涉及时事政治、国际交流等相关主题的内容。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创作者对主题的选择和风格的定位也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会更加注重将主题与当前热点、社会问题、文化传承等相结合,以求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地域、职业等受众的阅读需要。
(一)制作水平高低不一
新媒体环境下,微视频凭借其短、精、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受众喜爱,不少优秀人才都纷纷加入了微视频创作的行列,优质的视频内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如2023年5月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发布的健康科普微视频优秀作品《燃烧我的“高血糖”》,清晰的画质,搭配了一首热门歌曲,再结合医学科普知识,让枯燥的科普文字也变得可爱、动听起来,被无数网友点赞。微视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制作没有“专业人员”“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等高门槛限制,大大激发了普通大众参与制作的积极性,可谓是人人皆可参与。但由于有的制作者通过手机进行拍摄,因为拍摄技术的限制,导致画面效果、画质和音效都不尽如人意,内容的叙事角度不够精准,对事件的描述不够客观,且文案创意不足,后期特效技术应用较少,导致微视频作品的质量难以提升。此外,部分创作者为了片面地追求流量,制作了一些趣味低俗的微视频,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劣质微视频作品,扰乱了媒体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内容创新力度不足
在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中,部分微视频制作者会刻意将自己的主题与热门话题进行关联,以期乘上流量的“快车”,没有充分考虑到作品呈现的需要[7]。如将当前热门的影视片段进行简单剪辑拼接生硬地加入自己的作品中,或者直接照搬、模仿,拍摄热门的影片片段或桥段。如电影《你好,李焕英》在爆火后,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微视频模仿热潮,然而许多微视频制作者只关注影片的呈现效果,没有仔细打磨,作品粗糙,缺少细节感和情感价值的传达,因而显得机械、生硬、缺乏新鮮感,内容创新力度不足,导致传播效果不佳,观众观看体验也大打折扣。
(三)文化元素稀缺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风格的微视频层出不穷,但从作品的深度来看,部分微视频作品存在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的现象。作品存在过度迎合受众需求,忽视作品内涵提升的问题[8]。如一些微视频在制作上,片面追逐当下热点事件,且内容大多停留于事件的表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及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受众的需求大多满足于视觉层面,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同时,部分微视频制作者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并不充分,在制作过程中,从脚本设计到后期编辑都难寻文化传承等相关元素的踪迹。
(一)融合传统文化元素
将文化元素融合进微视频制作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和文化价值[9]。在制作过程中,想要文化元素与微视频制作更好地融合,就要在重视传承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和形式弘扬历史印记。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众多优秀文化元素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被传承和弘扬。尤其是在人们精神需求日益剧增的当下,与传统文化融合更能让其在众多微视频作品中脱颖而出,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如2022年7月央视频发布的《这些都是中国的》,制作时就选取了不同朝代的发饰、服饰、刺绣、茶艺、绘画、美食等多个文化元素,精美的画面,新颖的内容,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提升了作品的内涵价值,同时也让观众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对提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有一定积极意义。
(二)提高拍摄水平
前期的拍摄工作是影响微视频制作画面质量的关键,好的拍摄素材,不仅视角更加丰富,画面效果也更加优良,能有效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10]。想要提升作品的拍摄效果,拍摄技巧的运用是关键[11]。微视频的拍摄,涵盖人物、道具、场景、灯光等的配合。但在实际拍摄中,并不是简单地把人或物放入取景框内就行,而是要注重技巧,如拍摄构图技巧和运镜技巧;构图是指拍摄画面上的布局与结构,在日常微视频拍摄过程中,可根据三角构图、框架式构图、中心构图等技巧来进行拍摄,结合微视频的主题内容灵活选择,使画面和谐、流畅、自然。运镜,是一种镜头语言表达方式,一般有推、拉、摇、跟、升降等形式。微视频拍摄过程中,若只使用一种镜头方式,观众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失去对作品的观看兴趣。微视频时长较短,因此每个镜头都显得弥足珍贵,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要灵活地通过各类镜头之间的切换,增强画面的趣味性,提高观众观看兴趣。如人民日报2020年发布的微视频《青春逆行》,在开篇的10秒内,就多次运用到了推和拉来拍摄社会环境,将疫情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充分呈现,还运用跟镜头拍摄自由飞翔的白鹭,象征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运镜技巧的巧妙运用,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传递作品的情感内涵[12]。
(三)提升后期制作水平
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就要增加微视频的创新性和吸引力,而后期制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重视后期制作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进而提高微视频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和观赏性[13]。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微视频后期制作水平:
第一,创新画面编辑。画面编辑环节是微视频后期制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高质量、多形式的画面内容更能吸引观众眼球[14]。所以制作者一方面要掌握滤镜、调色板、转场等画面基本处理技巧,营造出适合视频主题氛围的色调和视觉效果,还要不断学习并应用CG特效、智能抠图、画面合成等先进处理技术,让微视频的内容呈现拥有无限可能;另一方面要创新画面呈现形式,打破传统的模板样式,巧妙应用画中画、多画面等技巧,丰富画面效果。
第二,提高声效处理技术。微视频制作的门槛并不高,在声效处理环节大部分制作者并未高度重视,大多采用拍摄素材的同期声。由于人物声和环境声相互影响,尤其是捕捉到的一些细节声音清晰度不够,因此观众容易“出戏”。所以微视频制作要实现创新,需运用先进的声效处理技术,如降噪和音色处理等技术。只有提高微视频的声音质量,才能让观众听到更自然、更清晰的声音,以“声”制胜。
(四)创新封面设计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形式,要想吸引观众,封面设计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15]。一些微视频制作者对微视频版面设计不够重视,大多以视频的第一帧为默认封面,配以简单的文案和背景色,可视效果不强,主题不够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受众对作品的定位。需要重视封面设计,并不断创新,精心打造,才能推动微视频向前发展。
首先,封面的设计必须以内容为中心,要能准确地传达微视频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其次,标题的设计既要新颖,又要有精美的“包装”,可配以文字特效、动画效果等,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阅读积极性,最后,封面的色彩搭配要讲究科学配比,既要保证主题内容突出,又要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尤其是针对一些主题十分鲜明的微视频封面,制作者更需精心设计色彩,不能胡乱搭配色彩,导致因色彩过于绚丽而喧宾夺主,弱化了封面的版面效果。
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想要提高微视频在媒体市场的竞争力,就要重视微视频的制作,从前期的策划工作、拍摄技巧和后期编辑以及封面的创新设计等方面入手,以全新的视角、风格和形式,为受众打造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直观、视觉冲击力强的微视频,让微视频更好地激发受众内心的共鸣,进一步推动微视频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春海,刘桐.微视频创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传媒论坛,2020(21):61,63.
[2] 韩红梅.新媒体时代微视频信息传达特征解析[J].青年记者,2020(18):71-72.
[3] 田析燃.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微视频的创作与宣传研究[J].传媒论坛,2020(21):73,75.
[4] 黄楚新,张露引.微视频在时政报道中的传播特色[J].新闻与写作,2017(11):85-88.
[5] 石杨雪.新媒体时代微视频创作的技巧[J].中国地市报人,2021(6):52-54.
[6] 刘镇杰,王靖远.《中国24小时》里,总有一帧戳中你:浅谈《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的创作传播策略[J].传媒评论,2020(12):9-11.
[7] 刘明.对融媒体时政新闻的探析:以央视微视频《V观》为例[J].声屏世界,2020(22):23-24.
[8] 许艳.新媒体语境下科普微视频的创作设计[J].科技传播,2023(3):14-16.
[9] 朱晓欢.儿童教育类微视频设计与创作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2:15-16.
[10] 韩民峰.加强媒体融合 注重策划创作 确保铁路主题微视频产品高品质传播[J].报林,2021(2):79-80.
[11] 夏颖.地方台电视时政微视频的创新策略:以2019年河南民生频道时政微视频创作为例[J].视听,2020(2):10-12.
[12] 王琛.论融媒体时代下微视频的创作方式:以李子柒微视频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12):77-78.
[13] 赵玉娜,马俊刚.关于科普微视频设计的若干思考[J].科普研究,2018(4):5-10,104.
[14] 夏怀城.《变—美丽乡村》系列微视频创作报告[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0:8-12.
[15] 闫征.用有温度的新闻,讲出有灵魂的故事:津云新媒体微视频《臊子书记》创作手记[J].中國记者,2020(11):64-65.
作者简介 李天晓,三级编剧,研究方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