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琪
(四川省图书馆,四川成都 610015)
为推进川渝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智慧化发展,四川省、重庆市共同建设“川渝阅读一卡通”服务平台。 这是国内首个以两个省级行政区范围内全覆盖为目标的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平台。 四川省图书馆在服务规范、数据编制等方面制定全省统一标准,引导省内公共图书馆业务系统规模性迁移至本平台,并支持异构系统对接作为过渡方案,逐步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与业务一体化管理。 同时,一卡通四川省平台与重庆市平台对接,全面打通川渝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川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促进两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实现跨省的同城待遇,为广大读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借阅服务。
2020 年1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1]。 2021 年10 月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2]。 2021 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双城等文化产业群和黄河、长江、大运河等文化产业带”[3]。在国家战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应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共同打造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引擎,做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规划、一体布局,共同走出一条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资源互补互促的道路。 “川渝阅读一卡通”正是川渝两地文旅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对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而携手策划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的通知》中对川渝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的具体内容作出了指引,明确要求开通基于居民社保卡的图书通借通还功能,实现两地公共图书馆群读者信息馆际互认、馆藏资源共建共享[4],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好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让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巴蜀亿万群众的城市书房。
2021 年3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行业面向智慧化转型发展迫在眉睫[5]。 2021 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在资源、管理、平台、服务应用等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智慧化服务与管理”,达到“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目标[6]。 国家层面颁布了不少政策文件鼓励并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国家图书馆也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水平与服务效能[7]。 向智慧化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省级馆为中心馆推进整个省域总分馆通借通还,这已成为近年国内省级图书馆不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案例如下:山西省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各市县图书馆各自为政、各类型文献资源重复采购、良莠不齐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全省各地区馆际资源共享与协作协调。 山西省图书馆为全省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成立全省编目中心,建成全省联合书目数据库,为总分馆业务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8],最终建成覆盖全省的“省—市—县—镇—村”五级总分馆体系,各级图书馆间通借通还,实现图书共享、数字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9]。 浙江全省信用体系成熟应用多年,“信阅”服务辐射全省,这种模式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通借”问题,而全省各图书馆都是基于自身独立的借还业务系统来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跨馆还书的“通还”因此成为了问题。 为实现真正的全省通借通还,浙江省采取全省异构系统通借通还融入信用体系,自定义异构接口,采用统一的服务标准,单独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全省纸质图书通借通还,实现“数据多跑路、读者少跑路”的优质图书馆服务[10]。 上海地区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镇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的形式,通过大型图书馆自动化集群系统,构建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平台[11],形成上海地区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体系。
3.2.1 四川省一体化服务早期情况
3.2.1.1 四川省图书馆推动一体化服务的早期工作
2020 年10 月为响应川渝一体化大发展,四川省图书馆联合成都图书馆提出了面向双城战略应首先实现省、市(四川省图书馆Aleph 系统和成都地区图书馆Interlib 系统)融合服务的理念,并发布了面向两馆异构系统的“省市融合服务平台”。 该项工作实现了成都市22 家公共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通借通还。 2021 年4 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关于推动全省社保卡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有机融合的通知》,明确推动社保卡作为全省共用读者证,因重庆市也采用此方案,从而保障了社保卡成为两地一体化服务中读者证的重要载体。 2021 年6 月,四川省图书馆与重庆图书馆对接,将原有“省市融合服务平台”升级成“两地三馆融合服务平台”,和重庆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3.2.1.2 成都图书馆推动一体化服务的早期工作
2019 年至2021 年末,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已通过采用相同业务系统(Interlib 系统)并“集群”的方式,实现了德眉资3 个市级馆(含带部分主城区馆)和成都地区22 馆的通借通还,已连通的县级以上图书馆数量为27 馆(成都市22 馆、德阳市1馆、眉山市2 馆、资阳市2 馆)。 成都图书馆拟根据《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成德眉资4 市业务系统一体化,构建覆盖都市圈共40 家公共图书馆的“成都都市圈图书馆网”,在强力响应都市圈规划的同时,可有效解决德眉资3 市与川、渝两省级馆的通借通还。
3.2.2 重庆市一体化服务早期情况
重庆图书馆推进主城区依托业务系统一致的一体化“通借通还”工作已多年,先期主要在主城区的图书馆间进行,在2021 年“川渝阅读一卡通”工作正式启动后,又新制定覆盖重庆全域43 家(重庆图书馆+38 家区县图书馆+2 家少儿馆+2 家新区图书馆)县级以上公共馆的3 年期方案,包含完全统一重庆区市县馆基础业务、其他关联应用改造、兼容双频硬件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其中持续推进业务系统统一和社保卡作为通用读者证是核心工作。 重庆图书馆正在加速推进重庆地区全部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一体化,即以统一业务管理系统提前下的全流程一体化,以便尽快完成重庆都市圈的整体性建设。
川渝一体化服务涉及川渝间3 个省级规模大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各地市、县级馆,根据属地推进的原则,重庆和四川均需开展本省辖区内图书馆的连通工作,先完善本省通,再跨省通。 由于前期两地一体化服务的实现程度不同,两地区在后续推进中面临的难度也极为不同:一是纳入川渝一体化平台对接的图书馆数量不同,四川省数量更大(总计131 家县级以上图书馆);二是四川省内图书馆层级明显多重庆市一级,重庆仅为直辖市的市县两级,四川省范围内的业务逻辑明显更为复杂;三是四川省内的图书馆基础业务因受历史原因影响,除开成都市,各地市层级间业务多样化、孤岛化,与重庆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的程度相比更处于离散的状态。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四川省平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四川省共有131 家公共图书馆,包括1 家省级图书馆、1 家副省级图书馆、15 家市级图书馆、114 家县级图书馆。经对这131 家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调查发现,共有11 种系统,使用国外业务管理系统Aleph 仅四川省图书馆,其余130 家公共图书馆均使用国内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有Interlib、智网、云LIB、ILAS 等。不同品牌的系统因系统架构不同、知识产权等原因,对接困难甚至无法对接,难以实现各馆的读者信息馆际互认和图书通借通还。 因此,须建设“川渝阅读一卡通”四川省平台,在推进131 家公共馆规模性使用本平台的前提下,辅以灵活开放的优势支持各种不同主流业务系统、第三方服务应用与本平台对接,逐步实现四川省内131 家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
参与通借通还的所有图书须载有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才能在超高频RFID 自助借还终端设备上实现图书的识别和借还。 经对四川省131 家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电子标签调查发现:有43 家图书馆利用RFID 电子标签自助借还,其中15 家公共图书馆使用超高频RFID 电子标签自助借还,28 家公共图书馆使用高频RFID 电子标签自助借还。 其余88 家公共图书馆使用条码标签人工借还。 因此,四川省内共有116 家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需要增加和改造超高频RFID 电子标签后才能加入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服务体系。
条码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登记管理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一卡通平台内开展包括流通借还在内的图书馆基础业务,平台中全部文献条码必须唯一。 由于历史存量大,全省文献条码仍呈现种类多样、长短不一、新旧交替、大量短码等复杂情况,条码号易重复,给通借通还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 为避免因同一条码对应多馆、多本文献影响各馆基础业务数据迁入省平台,四川省图书馆制定了全省范围内的文献条码规范,具体为:图书条码号=行政区划代码(6 位:510000)+图书馆类型码(1 位:1)+文献种类代码(2位)+馆配号(2 位:00-99)+顺序号(6 位)。 完全或有部分文献仍采用9 位及以下纯数字短码规则的图书馆,须按照规则管理新增文献,以避免继续增大短码文献数量,纳入流通中的存量短码文献须置换成规范条码,对入藏、闭架等非流通文献酌情考虑更换。 在一卡通开展通借通还区域范围内,文献条码不仅要保障唯一性,更要保障所对应的字符编码遵照一定规范编制,具有可辨识性。
两地公共图书馆的流通规则各不相同,对大规模跨区域借还的实现造成了较大阻碍。 为确保通借通还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服务效能,两地头部图书馆须共同对川渝一体化服务的具体规则进行研讨、制定。 目前服务规则已形成初步统一,即遵循统分结合的原则,在保持各馆原有规则不变,约定服务对象、内容、范围的前提下,在业务系统中增设适用于川渝一体化服务的读者证类型,根据新增读者证类型,统一借阅数量、借期、滞纳金等规则,较好地解决了异地公共图书馆流通规则差异化问题。
“川渝一卡通”四川省平台采用“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各市级馆在平台上有一个独立用户,可实现数据自管、业务自组,各县级馆在市级馆用户下统一管理。 平台与重庆图书馆的“川渝阅读一卡通”平台对接,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有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与四川省文旅厅的“智游天府”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等数字资源访问平台对接,进一步拓展资源共享范围。 本平台具有足够的拓展性,可建设联合编目中心、联合书目检索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流通平台、RFID 馆际自助借还平台、社保卡读者证管理平台、馆际互借管理中心、联合参考咨询平台等共享服务子平台。
“川渝阅读一卡通”平台由成渝两地中心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牵头实施,分四个阶段实现川渝两地全覆盖。 第一阶段:截至2021 年6 月,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完成与重庆图书馆的对接工作,读者凭身份证、社保卡即可享受两地三馆的图书通借通还、馆藏数字资源的免费服务。 第二阶段:截至2022 年底,四川省26 家公共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地区22 馆+德眉资3个市级馆)与一卡通重庆市平台对接,开通川渝地区部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 第三阶段:截至2023 年底,四川省131 家公共图书馆与重庆43 家公共图书馆实现读者互认,图书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 第四阶段:通过后续对一卡通四川省平台的大力推动,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四川省内全部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等全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理,基本消除省内图书馆业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与一卡通重庆市平台的借还模块对接,实现川渝两地一体化服务。
图1 四川省一体化服务平台架构
5.2.1 实现原理
对于暂不替换业务系统的各馆,平台通过数据库视图同步、开发数据同步程序等方式,将读者信息、书目信息、流通信息等所需数据,定期汇总到四川省一体化平台,以实现各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跨省流通、统一书目检索等功能。 读者在办证、借还、续借时,平台基于SIP2、NCIP 等标准协议实现业务集成,调用各馆业务系统完成相关操作。 在过渡阶段,少数未能将业务数据迁移至一体化平台的图书馆可采用异构接入方式,实现业务系统与一体化平台临时共存,以实现一体化平台的基础核心功能,即全省范围内的图书通借通还。 同时,现有异构系统仍可用于处理本馆范围内的业务,以保证在过渡阶段本馆业务不受影响。
图2 实现原理
5.2.2 技术支撑
(1)统一平台:四川省图书馆搭建一卡通四川省平台,并通过政策性引导,推动全省各市州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接入本平台或接口式(含数据异步式)加盟。 平台具备兼容开放性,支持多种主流业务系统、第三方服务应用加入。
(2)“微服务”架构:一体化平台以中台为指导思想,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支持多用户可提供标准接口实现数据共享,具有敏捷性、独立部署、可扩展性等优势。
(3)总分馆服务架构:采用“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提供分馆授权管理功能,灵活支持各级图书馆加入一体化平台,解决异构系统间整合难、融合难的问题。
(4)“中台化”延展:借助中台思想技术,结合全省图书馆的管理需求,一体化平台可延展多个中心体系,以适应川渝一体的布局。 具体如下:①整合全省各馆线上线下服务应用,例如异构通借通还、纸电统一管理、结合区块链技术为文献借还提供追溯等。②搭建全省公共图书馆数据中心,覆盖全省各级图书馆的数据,以大数据赋能读者个性化需求、馆方决策、服务提升需求、绩效评估体系等。 ③建立健全规范一致的技术标准,为全省主流系统、不同服务应用提供规范一致的接口,提供标准化支撑。 ④以硬件中台的方式“一站式”智慧管理线下设备,涵盖全省各馆线上线下软硬件服务。
5.3.1 统一身份认证
平台搭建四川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解决读者身份认证及信息统一管理的需求。 系统以读者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身份识别ID。 针对存量读者:读者实名认证率较低的图书馆可进行宣传引导本馆读者升级成为“一卡通”读者,读者仅需同意协议并进行实名认证,即可完成升级。 实名认证率较高的图书馆可后台为所有读者默认开通全省借阅服务权限,并通过消息推送告知读者权限升级,升级后读者可凭身份证或社保卡在川渝两地图书馆借阅图书,畅享“川渝一卡通”服务。 针对新增读者:通过自助办证(如web 或小程序)、人工办证(web 方式,面向馆员)、统一认证API 接口(第三方应用或设备)等方式,实名注册后自动成为“一卡通”读者。
5.3.2 统一跨省流通
四川省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将根据本馆业务需求加入本平台,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区县馆开设分馆授权账号加入平台,即可同步现有业务系统数据,实现通借通还;第二种情况是平台通过SIP2、NCIP 等标准通借通还协议和构建P2MP(点到多点)的网络架构对接各馆业务系统,实现异构系统数据的实时同步导入,完成图书的馆际借还处理。 同时,一卡通四川省平台与重庆市平台的借还模块进行对接,读者可在川渝区域内任意一图书馆借书,再至任意一馆还书,实现统一跨省流通。 平台具备跨省流通所需的各项业务功能,包括馆际借还、图书丢失、污损处理、图书流通信息查询、借阅统计等。
5.3.3 统一书目检索
平台通过对接全省各馆的业务系统,获取并整合全省各馆馆藏书目数据,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 读者可选择多种检索方式,包括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浏览等,根据检索结果可查看图书馆藏信息,并进行二次检索、加入书单、在线预约、申请图书邮寄到家等操作。 统一书目检索系统中的个人中心模块还提供在线续借、查询借阅记录、个人书单、账号管理等功能。
各馆现有系统间存在数据不通、运维复杂、难以扩展等问题,这大大限制了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迁移数据、接口对接等方式实现了系统模块间的互联互通、统一认证等功能,同时具有高扩展性与定制性,可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范围提供技术支撑。 各馆加入平台后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建,可显著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图书馆是如今图书馆界的共识。 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采编、流通等基础核心业务自动化运作,同时基于微服务技术,建设统一的微服务网关,使平台具有极高的扩展性与灵活性,新增功能和应用可以便捷地加入到平台中,利用平台资源,提供统一认证。 各种智能设备也可以通过接口与平台进行对接,从而实现馆舍空间、智能设备、智慧服务的有机融合,提升图书馆智慧化水平。
一体化服务平台采用SaaS 模式,不需要在各馆进行部署和维护,仅需连通互联网即可快速地享用服务。 由于无需购买基础设施在本地搭建系统运行环境,并且有专业人员提供系统部署、运行维护、系统升级、安全管理等服务,使得经费较少或技术力量薄弱的基层图书馆也能轻松加入到本平台中,有效提升全省图书馆信息化水平,大大降低运维总成本。
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往往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充分利用资源建设经费,有效提高资源的流通和使用率是困扰图书馆行业的长久问题。一体化服务平台支持成员馆间进行协同采访,可依据设置,在采访选订时查看其他馆的选订情况进行参考。 此外,平台中建设了包含共享书目库在内的共享资源库,若成员馆修改了某一书籍的编目信息,可发布至共享资源库中,所有成员馆的编目信息将共同更新。 未来可加强区域协同采访和编目信息共享,与通借通还功能共同组成“泛在图书馆”,实现区域级的统一资源采购与利用模式。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所在,实现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智慧化服务意味着需要对读者行为及需求进行广泛记录与分析,才可以提供精准预测、智能推送等个性化服务。 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数据存储层,可对所有成员馆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更为准确实用的推荐模型,为所有成员馆提供多样化的智慧服务。
一体化服务平台从技术上为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从系统层面实现成员馆间的数据互联、服务协同、资源共享。 区域内可组建阅读推广联盟,吸纳更多成员馆加入,协同开展规模化的阅读推广活动。 此外,由于数字资源虚拟化的特性,平台内成员馆可组建数字资源联盟,使读者能通过身份统一认证在线获取所有成员馆的数字资源,享受到相同的数字阅读体验,营造多层级、多功能的立体服务网络。
“川渝阅读一卡通”平台强力助推川渝两地公共图书馆一体化程度实现飞跃、智慧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跨行业开展共建共享、跨地域实现文旅融合作出了表率,是顺应新时代要求把党中央战略部署落实到川渝大地上的具体举措,对于助力川渝两地协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推动川渝地区全民阅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