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

2023-09-10 18:24:20陈慧
雨露风 2023年7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杜甫

陈慧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留下1500多首诗作,大部分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他的诗作中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强烈的爱国精神,使得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在杜甫留下的众多优秀诗作中,七言律诗《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暂住地夔州写下的。这一时期的杜甫有家难回、随处漂泊,他通过咏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古代先贤来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家国之思。其中《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明主旨,全诗围绕“怨恨”写出了王昭君不幸的一生。杜甫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这与他的人生遭际又存在何种联系呢?

一、从杜甫一生的经历悟其怨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公元712—744年)主要是读书、漫游。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杜甫祖父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任县令,杜甫从小学诗,童年生活比较愉快,二十四岁这一年曾参加进士考试,却没能考取。考试落榜并未对年轻的杜甫造成任何心理上的打击,相反他在这一时期漫游了齐、赵、梁、宋等地。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谊。

可是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到来,此后的杜甫便开启了一生潦倒贫困的“模式”:

(1)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年)。30多岁的杜甫曾经远赴长安求官,却未能求得一官半职。参加制举失败,对杜甫的打击很大,从这一年开始,他不停地干谒权贵,但求官而不得。他甚至为了解决衣食问题去卖药,开始了长达十年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少年成名的杜甫,却沦落至此,心中也许有对奸臣的怨、对帝王的怨、对世道不公的怨,也正是这十年困苦生活的磨炼,使杜甫更加接近普通百姓,看清了政治的黑暗。

(2)流亡时期(公元755—759年)。安史之乱爆发,“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杜甫和流亡的百姓一起遭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一个具有时代良知的人,应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杜甫以敏锐的目光预感到了国家面临的灾难。后来得知新帝继位,杜甫经历被俘等诸多磨难,前去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右拾遗。然而因他上疏救宰相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对于杜甫来说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内心当然有无限怨恨。

(3)卜居西南(公元759—768年)及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这一时期的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靠友人帮助,勉强度日。即便生活窘迫,但杜甫“一饭未尝忘君”,以国家为念,以天下苍生为念,直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宏愿。因为朋友的去世,杜甫在四川的生活难以为继,晚年的他带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返回老家,一路上杜甫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770年,杜甫带着遗憾,死在了湘江上的一条破船里。

纵观杜甫一生,他的苦难和遗憾实在太多,一心想要匡扶社稷,却总是身处江湖之远,不能兼济天下,也未能独善其身。家国不幸使得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人间的疾苦与命运的残酷。这其中的怨与悲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二、从《咏怀古迹》(其三)看昭君怨

据统计,从古至今,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有500多人,把昭君作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有700余首,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堪称绝唱。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人很多,对她一生的评价也不尽相同,那么杜甫到底在一个女子身上寄托了什么?《咏怀古迹》(其三)全诗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寓于其中,句句有事,字字有情。“千載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个“怨恨”道出了王昭君太多的嗟叹和感伤。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王昭君入宫之后,按照惯例须由画工画了容貌,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召见。然而,画工毛延寿生性贪鄙,屡次向宫女索贿,宫女大都倾囊相赠,于是易丑为美,易美为丑。王昭君家境贫寒,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生性奇傲,未肯迁就,因此画像平淡无奇。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觐,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而汉元帝为了边疆太平,同意和亲。“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亭令求行”。

诗中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诗人杜甫通过昭君生前和死后相对比的手法,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独”字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道出了昭君的思汉之心。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诗中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小人作祟让昭君远离皇帝远嫁匈奴,但昭君对故土的思念痴痴不改,令人无限感慨。

正是由于元帝的昏庸荒唐,“按图召幸”,给了佞幸小人以从中舞弊营私的机会,而使昭君抱恨。即使昭君之魂魄夜夜归来,然而人鬼殊路,也只能是徒唤奈何而已。“省识”与“空归”相对,既含伤悼昭君之情,更有怨恨汉帝之意。《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嫁给呼韩邪后“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赦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昭君多么想回家,可是汉成帝没有允许,昭君随胡俗,再嫁单于之子,直到一代佳人香消玉殒,埋葬于他乡。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那种回国无望的绝望,那种有悖于华夏伦理纲常的野蛮风俗,给昭君带来了多么大的打击与痛苦。“空”有徒然之意,从字面上看,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魂灵归来也是徒然。但昭君生不能还,死后灵魂也要回到故土,正体现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王安石在《明妃曲二首》中有这样的诗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刘献廷《王昭君二首》中也曾写道“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有画师毛延寿这样的奸佞小人从中作祟,加上汉元帝的昏庸无道,还有以汉元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朝政腐败,宫廷内部争权夺利,国力衰竭,对匈奴外族无力控制,造成边患频繁,只能以“和亲”换取短暂的和平,从而导致昭君不幸一生的命运。欧阳修在《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中写道:“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欧阳修深刻指出:在耳目所及的后宫,汉元帝对绝色佳人王昭君都不了解,那么远在万里之外的匈奴,他又能了解多少呢?

由此可以想象,昭君怀着对毛延寿这类小人的怨,对汉元帝昏庸无道的怨,远离故土。“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悲昭君以自悲

杜甫只是在为昭君的遭遇而鸣不平吗?显然不是。众所周知,知人论世,通过联系杜甫当时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能够联想到杜甫所要表达的想法。杜甫由于上奏替宰相房琯辩护,导致触怒唐肃宗,受到排挤贬谪。原本满怀赤诚之心,为尽忠心而主动谏言,无奈唐肃宗忠佞不分,导致杜甫心灰意冷,尽管心中存在诸多怨恨,但又不能直接说出来,只能够通过借古咏怀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此诗似咏叹昭君遭遇的不幸,实则感慨自身的遭遇,借昭君千载之怨而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诚然,杜甫与昭君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两者同是天涯沦落人,在人生轨迹方面却存在诸多相似的地方。昭君一代佳丽,入宫见妒,诗人满腹才情,却入朝见妒;昭君画图省识,不受元帝待见,远嫁异邦,诗人遭小人诬陷,又遇到忠佞不分的皇帝,无辜遭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昭君身死他国,月夜魂归,诗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回。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说:“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这是一曲悲歌,它悲的不仅仅是昭君的哀怨,也是杜甫的怨愤。

杜甫是个有才能、有理想的诗人。他常常“自比稷与契”,本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乐观和自信,他希望能有一个机遇大展雄才,以实现拯世济民的理想。但现实黑暗,理想如同梦幻。杜甫一生怀才抱志,然而却终生困顿,沦落潦倒。因此,当他流落到夔州,凭吊古迹时,怎会不生出千古同感。诗歌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幅雄奇壮丽、气势雄伟的图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在自己心目中的奇伟形象。昭君这份沉重的故国之思,从某种程度来说,又何尝不是诗人赋予的呢?诗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即使自己一生困顿潦倒,“漂泊西南天地间”,但依然关注苍生、心系国家。

四、结语

此诗题为“咏怀古迹”,实际上,杜甫发思古之幽情,是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是为了抒写自己心中的积怨。因此,咏昭君之事乃其形式,抒己之怀才不遇是诗之主旨。借题发挥,将自己的一腔怨愤借咏叹昭君之事迹而发泄出来,“悲昭君以自悲也”。

杜甫对昭君的遭遇赋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空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迷惘与怨愤,看似叹昭君出塞的无奈,實则悲自身的壮志难酬。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杜甫
昭君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4
昭君
草原歌声(2020年2期)2020-09-25 08:38:04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戏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22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名作欣赏(2020年14期)2020-07-13 03:26:54
杜甫改诗
绝句
儿童绘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明妃王昭君
杜甫与五柳鱼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敦煌学辑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6:44
昭君别院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