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教学为例,探讨在小学数学“乐学·尝试”课堂教学中落实“乐学”教育思想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学策略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覆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尝试游戏探究的活動中感受试学之乐;对照旧知,让学生在尝试新知探究的活动中感受认知发展之乐;以问导思,让学生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思维发展之乐;平台支撑,让学生在项目挑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应用之乐;走向实践,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活动中感受解决问题之乐。
【关键词】“乐学·尝试” “认识小数” 学习体验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9-0050-03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将学习分为三重境界,即“知之”“好之”“乐之”,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最高境界。“乐学”一词首见于《学记》,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其中有“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的论述,意思是说,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乐学”教育思想的萌芽。此后的教育家们不断完善“乐学”教育思想的内涵,并尝试将它推向教育教学实践。进入21世纪以后,“乐学”与“厌学”相对,与“乐教”并列,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所推崇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曹叔亮教授认为,“乐学”教育思想的价值旨归应该指向教与学的自由、个人发展的自由和个体生命的自由。李如密教授说:“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得首先具备‘乐教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树立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的教学观,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我校提出以教师“乐教”促学生“乐学”的教学观,提倡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策略,精心打造“乐学·尝试”课堂,带领学生在尝试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习动力、发展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精讲点拨逐渐习得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小数”为例,谈谈“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尝试游戏探究的活动中感受试学之乐
“乐学”教育立足学生发展,提倡从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两个方面构建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体系,这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所难以达成的。因此,我们所主张的“乐学·尝试”课堂提倡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以激发学生“乐学”为出发点,立足现实生活创设情境,选择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营造学生“乐学”的氛围,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达到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的目的。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既可以选择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师生温和对话的方式,用一个设问、一句问候或者一种无声的体态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自然的学习氛围,在激发学生活动探究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例如,在“认识小数”一课的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了一款类似抢红包活动的线上游戏:先是呈现了五个漂亮的红包,让学生通过点击手中鼠标,踊跃参与抢红包游戏,“看看谁的手气最好,抢到的红包金额最多”。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五个红包瞬间便被热情高涨的学生抢完。当红包被依次打开后,学生发现这五个红包里分别装有0.85元、16.6元、3.45元、1元、8元人民币。于是笔者提出了让学生给红包中的金额进行分类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分类后说一说为什么要那样分类:“请按你的想法,将这些红包进行分类,并说出为何这样分类?”分类任务对学生来说不是难事,进行分类说明时,有的学生说是“按整数、小数进行分类”的,有的说“我是根据有无小数点进行分类的”。最后笔者顺着学生的话进行小结:“是的,我们可以将红包中的钱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数,另一类是小数。”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笔者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见过不少这样的小数,大致知道它们的意义;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的构成,知道了小数与整数的主要区别。因此,上面的抢红包游戏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主动、高效。
二、对照旧知,让学生在尝试新知探究的活动中感受认知发展之乐
“乐学”教育思想认为,只有当学生的内在动机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关键动机时,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进而产生以学为乐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计一些源于生活、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在生活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与探究,从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导入新课以后,笔者就“认识小数”“小数的读写”组织学生开展了下面的新知探究活动: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将小数的学习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当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超市中的价格标签、校园体育课中的跳远成绩和量体温时的体温示数等生活情境,并放大情境中的小数数字,让“热爱生活的小市民们”仔细观察课件中呈现的小数,说一说它们“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数有哪些区别”,从中认识小数的构成包含了“都有1个实心小圆点,这个实心小圆点在数学上叫作小数点,是小数的标志”“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前面的是整数部分,后面的是小数部分,它们的读法不同,这也是数学上的规定”。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对小数的小数部分的读法,个别学生存在读数困难,经过教师的多次强化及学生的多次复认以后,学生基本可以理解“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从左到右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这是“数学上的规定”,以此将整数部分的读法与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分开来,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认知发展的快乐。
三、以问导思,让学生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思维发展之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意在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推理、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乐学”教育思想既要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督促教师乐教善教,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欲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由衷快乐。
“认识小数”一课的学习重点是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理解小数每一部分表示的具体含义,难点是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和[110]米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笔者结合学生在回忆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小数时提到的超市价格中的小数,先后围绕人民币和长度单位组织了两个探究活动,逐渐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引导学生在迁移学法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维发展的乐趣。
在关于人民币的小数探究活动中,笔者先用课件呈现了一张1元和十张1角的人民币图案,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层探究“1元等于几角?”“把1元分成十个平均的等份,每份为1角,1角在1元中占几分之几?”“1角,换为用元作单位时,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能用哪些数来表示?”等问题,并在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运用之前所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和本课所学“小数的认识”知识,探究人民币中的整数、分数与小数的关系,逐渐建立起“1角=[110]元=0.1元”的认知模型;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上面的认知模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渐学会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任何几角,从而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的分数或是零点几元的某个小数,它的分母为10”的结论;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迁移学法,学会用分数和小数表示“伍元伍角”,进而归纳总结出“50角相当于5元,5角相当于0.5元,5元、0.5元加起来等于5.5元”的结论,从而对具体情境中的小数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经过了关于人民币的小数探究活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十分活跃,教材中的难点突破其实已经水到渠成,于是笔者推出了米尺模型的探究活动:“在生活中,钱可以用小数表示,那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个问题已是不言而喻,在学生一致的“可以”声中,笔者拿出了一条米尺,把米尺的长画在黑板上,然后边说边切分这条线段:“这是1米长的线段,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十份,每一份是几分米?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用小数表示是多少?那7分米、9分米呢?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表示吗?……其实,老师的问题,都放在你们的桌面上了,请你认真想一想,然后在学习任务单上填一填。”由学习任务单上纯粹的整数米、分数米、小数米的数量关系,到联系生活实际的“王东的身高是1.4米”,理解小数的含义或者理解不同单位的整数、分数、小数的关系,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都已经不是问题。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乐教善教,能够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述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模型和知识体系,在发展数学思维的同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平台支撑,让学生在项目挑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应用之乐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比赛可以激发儿童的斗志,将挑战性游戏融入“乐学·尝试”课堂的练习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交际能力。
在“认识小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獲得成功的学习体验,笔者基于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幸运大转盘游戏,并在幸运大转盘游戏中设置了“刮刮乐”“火眼金睛”等练习题型,由易到难地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堂中,笔者充满激情地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幸运大转盘游戏(课件呈现相关图案。),安排了‘刮刮乐和‘火眼金睛两个挑战项目,你们有没有勇气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小数知识,接受老师的挑战?(学生一致答‘有。)那么,我们先来挑战哪个项目?”学生首选了“刮刮乐”项目。一生点击鼠标,“刮”出了下面的填空题:“7米5分米=( );9分米=( )米;6.3可以读作( );5元1角=( )元。”学生顺利答题后进入“火眼金睛”挑战项目。“火眼金睛”项目共有三道小题:80.80读作八十点八十( );1.50元=1元50角( );1毫米=[110]厘米=0.1厘米( )。这是一组判断对错题,要求给对的打“√”、错的打“×”。课堂教学中,笔者点题,让学生用手势作答。在三道“火眼金睛”题中,“1.50元=1元50角”的判断对错对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笔者追问学生为什么答案是错的,有一名女生用小数的意义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50角相当于5元。如果真有50角,应该把‘5加到小数的整数部分。其实,这道题目中的0.50元只是5角零分而不是50角,也就是0.5角。”笔者对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给予肯定和表扬:“这道题我们都还没有学到,但是你说得很对,真的很厉害哦。”
设计富于趣味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发展认知,“乐学·尝试”课堂让学生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严谨的数学思维,感受到知识应用之乐。
五、走向实践,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活动中感受解决问题之乐
《2022年版数学课标》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三会”核心素养。而要培养学生“三会”核心素养,必须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活动中逐渐学会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培育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在“认识小数”一课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旅游购票的现实生活场景,与学生展开了下面的对话:“2023年‘五一小长假,小明和妈妈打算去外地游玩。在车站购票时,他们看到窗口告示牌上列出了购买半票和全票的身高范围及价格。(课件出示‘购票须知,略。)假设你就是小明,妈妈让你去买票,你在买票前,要先知道什么?(生答‘小明的身高。)我们知道,小明的身高是1米3分米。那么,1米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生答‘1.3米。)那1.3米又在哪个购票范围呢?(生答‘1.2—1.5米范围。)那么,小明需要购买哪一种类型的车票呢?(生答‘半票。)现在,假如换成了真正的你,你要去车站买票,你事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生答‘我的身高。)昨天老师叫大家回到家里,与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家里人的身高,然后填好,大家做好了吗?(生答‘做好了。)现在请用小数来表示你的身高,在下面补充一句:‘我的身高是( )米,在( )范围,需要购买( )。”教师巡堂检查学生的表述情况,学生全部顺利“通关”。
总之,“乐学·尝试”课堂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引入多元的激励策略,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科学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合作、尝试等教学方法,开展“乐学·尝试”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了乐学、会学、活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如密.“乐学”思想源流考述[J].心理学探新,1991(1):29-32.
[2]曹叔亮.乐学教育:核心内涵、价值旨归及实践矛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0):6-8.
[3]李如密.關于乐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几点认识[J].教育评论,1993(5):60-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韦利曼(1975— ),广西河池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