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山水画延绵数千年,经久不衰,黄宾虹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既是一位笔墨功力超群的文人学者型的大家,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山水画技艺高超,笔墨厚重,格调高雅,意境高深,达到了画家一生追求的“浑厚华滋”的至高境界,他的画作蕴含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对现当代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简要介绍黄宾虹的生平,论述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并探讨黄宾虹山水画对近当代画坛的影响。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创作;笔墨
中国山水画人才济济,而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山水画家之一,因为其让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发生了极大转变,扭转了清朝晚期以来山水画的衰败之风,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巨匠的角色,为中国画发展革新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与齐白石并称为“南黄北齐”,黄宾虹通过对淡墨、破墨、积墨等技法的巧妙运用,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浑厚华滋”绘画风格及“五笔七墨”的笔墨技法,构建了打破传统的美学标准,成为中国山水画由古典传统步入现代形态的里程碑式人物[1]。因此,本文对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宾虹生平简介
黄宾虹(1865—1955年),原名懋质,字朴存、朴岑,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史家、书法家、诗人、艺术教育家。黄宾虹从小便酷爱绘画,并从临摹家中收藏的山水画册开始,青年时期对大量名师高人进行了学习走访,在其绘画求学道路上但凡看到一些被人珍藏的画册,便会潜心临摹,长期积累积攒了诸多绘画手稿,也为其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黄宾虹凭借自身过硬的文化素养及独特且鲜明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坛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时代的发展演变,黄宾虹不论是其本身,还是其山水画对社会的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
二、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一)黄宾虹山水画的创作特色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山水画的血液与灵魂,笔墨自山水画诞生以来便贯穿其始终。清代画家恽寿平曾言,“有笔有墨谓之画”。显然,笔墨是山水画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笔墨不仅是山水画创作的必要素材,还是画家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一大载体。黄宾虹将自身思想情感融于笔墨,赋予山水画以别样的语言艺术,进一步勾勒出惟妙惟肖的物象。
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画家往往会深入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进而在画纸上挥发自身的饱满精神,注入自身的远大理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这同时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画家对山水画心驰神往的一项重要原因。黄宾虹一生喜好游山玩水,在其50—70岁,几乎游遍了祖国大好河山,更发出如此感叹:“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黄宾虹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喜爱,可见一斑。在游山玩水的途中,黄宾虹对自然山水产生了深厚的热爱之情,这也为他日后在山水画创作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在黄宾虹看来,深入大自然,切身体验生活中的山川河流,是画好山水画的一大前提。通过亲身游览体验,除去可为后续的创作积累素材外,还可基于对自然万物的全面观察,探索理想的创作方式,进而为接下来的山水画创作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黄宾虹还指出:“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中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也就是在开展山水画创作时,不可局限于坐望自然,而应当从多个不同角度深入认识大自然,并做到以自然为师。鉴于环境、季节等的不同,大自然为画家带来的审美体验势必会不尽相同,因此,画家必须用心去感受,进而形成对不同自然风光独特魅力的深刻认识。自然是山水画的本源,画家唯有对自然风光建立起一种深刻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不同山水景色的独特之美。画家只有对山川江水产生一种无法割舍的诚挚感情,方可创作出高水平的山水画作品。
在以自然为师的基础上,黄宾虹还提出了师法造化的观点,并认为前者仅限于展现自然事物的表面,而师法造化方可挖掘自然事物的本质。由此,画家要学会去深度感受自然事物,去领略自然风光的精神内核,使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形神兼备”。在山水画创作中,黄宾虹还提出了“三思”论,也就是绘画前要进行必要的构思,下笔时要有所思,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要边画边思。黄宾虹的这一观点与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倡导画家在绘画实践中应秉承自然发展规律,将自身对自然的崇尚、热爱融入山水画创作,切忌对自然风光进行生硬临摹,而应当对其开展二次创作,以此将自然风光转化成山水画的艺术之美。
(二)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特色
黄宾虹山水画整体给人以苍茫有力的感觉,这与其精湛的笔墨运用技艺不无关联。某种意义上而言,一幅画作的水平高低,与笔墨运用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有笔有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黄宾虹赞同这一说法,并提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由此表明,黄宾虹对用笔、用墨的论述是全面统一的。在他看来,用笔是用墨的重要基础,唯有通过用笔方可让墨色的晕染得到充分展现,进而创设出富于变化的山水画意境[2]。
黄宾虹因为兼备画家、书法家双重身份,所以在山水画创作中,习惯运用书法中的点画以创作山水意象。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点线表现出鲜活的生命情态,有着突出的传统文人写意特性。但值得一提的是,黄宾虹的文人写意有别于明代董其昌一派的文人画,其在山水画上有着大量的积累,并具备极高的绘画素养,而并非像传统文人一般将绘画视作一种笔墨消遣。通过长期的绘画实践,黄宾虹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五笔七墨”法,其中,“五笔”是指基于书法创作提炼的“平、圆、留、重、变”五种绘画笔法,“七墨”是指“浓、淡、泼、破、积、焦、宿”七种绘画墨法。
黄宾虹“五笔”就艺术特色而言,属于技与道的有机融合。不管是前人,还是黄宾虹,他们的用笔一方面来源于老师的讲授,另一方面还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五笔”中的“平”讲究运笔时要准确,用力均匀,进而实现如同流水一般的韵味效果。这不仅是用笔之妙、画法之妙的体现,还可让画面整体变得更具表现力。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有时可能并不能让观者眼前一亮,但其中蕴藏的苍劲笔力、不凡的气韵,往往能够让人们回味无穷。“五笔”中的“圆”指的是行笔转折时要饱满圆润、笔力遒劲,在起笔过程中用锋,收笔时则要如同“折钗股”一般圆融遒劲[3]。黄宾虹正是通过将书法用笔中的“折钗股”融入山水画创作,让其作品表现出突出的书法特色。在黄宾虹看来,用笔圆润,是一幅画做到刚柔并济的重中之重。“五笔”中的“留”指的是用笔要含蓄有力,起笔要留得住,收笔要留得住。作为山水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留”不仅讲究要留住气息,留住力量,还要留住气度,留住韵味。欣赏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不难发现,画家不仅讲究用笔要藏,还赋予了画作以深厚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五笔”中的“重”指的是用笔要兼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笔势和气势。正如黄宾虹所言:“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如坠石者,重是也。”“五笔”中的“变”指的是在用笔过程中,应基于不同季节中自然事物的交替变化进行相应改变。唯有用笔富于变化,方可让画面整体变得更具吸引力。总体而言,黄宾虹提出的“五笔”并非各自为战的用笔技法,而是讲究用笔技法的精妙丰富。在此基礎上,用笔与用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黄宾虹在用墨上也提出了自成一体的观点。
就黄宾虹“七墨”的艺术特色而言,画家通过水运墨、墨破水,在浓墨、宿墨、焦墨中逐层堆叠,反复染色,使墨色富于变化,实现了对墨色的充分运用。正因如此,黄宾虹山水画整体实现了蓬勃的艺术效果。“七墨”中的“浓墨法”作为古人最先运用的一种用墨技法,其在唐宋时期山水画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在运用时一般会引入淡墨进行修饰,进而提升山水画作品的立体感。黄宾虹认为,“浓墨法”可让画面变得十分厚重,继而提升画作整体气质,所以画家经常采用该种用墨技法以描绘自然山体或事物近景的暗面,达到汇聚神气的效果。“七墨”中的“淡墨法”主要指的是将大量水分加入墨中,让墨色深浅适中。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中,画家往往用“淡墨法”表现缭绕的烟尘和朦胧的雨夜,并通过对用笔的控制,给观众一种似有若无的感觉[4]。“七墨”中的“泼墨法”指的是将墨水随性挥洒在画纸上,在任凭其自然形成一种画面的基础上开展即兴创作的用墨技法。黄宾虹对于这一技法的运用尤为独特且大胆,运用的墨色多样,含水量多,以此让画作展现出一种水墨交融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泼墨形状不易于控制,所以其对画家的应变能力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七墨”中的“破墨法”指的是将两种墨色相叠加,依托水墨交融的方式,以让墨色呈现出层次变化的用墨技法。在黄宾虹看来,“破墨法”可分为“以淡墨破浓墨”和“以浓墨破淡墨”两种形式,可用以表现山水画中的山水物象,勾勒树木的枝干筋骨,及在顽石坡道的青苔部位描绘细草,进而打破浓墨与淡墨之间的界限轮廓。在山水画创作中,黄宾虹常基于画面所需,将浓墨与淡墨进行交替反复运用,将画面中的墨色充分融合,进而形成富于变化的层次感。“七墨”中的“积墨法”是黄宾虹晚年创作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用墨技法,同时是画家在用墨上最高境界的体现,还指的是在各种墨色逐层堆叠基础上,反复渲染形成的一种用墨技法。黄宾虹指出,“积墨法”的运用主要影响画面整体是否具有层次感,墨色是否生动。黄宾虹对“积墨法”青睐有加,所以在其大量山水画作品中或多或少均可看到“积墨法”的痕迹。“七墨”中的“焦墨法”指的是一种墨色介于浓墨与淡墨之间,水分偏少,讲究以干笔蘸墨,以渴笔为主,给人以沧桑质朴之感的用“墨技法”[5]。黄宾虹认为,在山水画创作中的浓黑部位引入焦墨法,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焦墨法”在用笔上十分严格,并且尤为强调控制运用速度,讲求以遒劲的笔力提升画面的苍茫感。
黄宾虹终其一生探索总结出了用以山水画创作的“五笔七墨”法,不仅赋予了畫家山水画作品以鲜明的艺术特色,还助力了中国山水画在笔墨技法运用上的长足发展,对近当代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黄宾虹山水画对近当代画坛的影响
(一)对近代画坛的影响
中国近代杰出画家李可染作为黄宾虹的弟子,他对黄宾虹传授的经验知识进行了全面总结。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李可染看来,在绘画创作中,笔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比如,李可染提出勾勒线条的根本,即黄宾虹提出“平、圆、留、重”四种绘画笔法,并且在这些笔法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强调用笔的轻重缓急,将用笔与用墨进行充分融合,以此让其水墨画变得极具表现力[6]。另外,李可染还在黄宾虹“七墨”的影响下,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绘画墨法,特别深得“积墨法”之妙。
(二)对当代画坛的影响
黄宾虹山水画中“五笔七墨”对当代画坛的影响也尤为重大。黄宾虹将其在山水画创作中的笔墨用法编册成书,供后人学习研究,这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黄宾虹将山水画作的笔墨的用法留给后人,供后人进行观摩和学习,其“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不断冲击着后人,给当代学画人员、从事该方面工作的人员以诸多灵感启发,使他们基于此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助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每一位艺术家的成功都并非信手拈来的。黄宾虹所临摹鉴赏的作品均是经过他精挑细选的,对前人画法的借鉴均是对传统画法的借鉴,他倡导的美术思想均是他毕生的探索、总结,由此也体现了画家发扬山水画笔墨的决心。黄宾虹提倡以书法入画,推进山水画传统皴法的创新发展。他对积墨技法的潜心探索研究,得到了后世的极大尊崇。在黄宾虹摆脱传统笔墨之时,他的笔墨技艺便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他所散发的清新脱俗的特有文人气质以及创新精神,无疑是当今时代画家所缺失的。不管是基于传统视角,还是现代视角,黄宾虹均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承前启后式人物。他的山水画艺术特色,不单单在他那个年代具有超前性,即便在当今时代的山水画领域也依旧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黄宾虹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数千年的绘画长河中挥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韩春雨.浅析理论与实践:黄宾虹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7(11):116.
[2]方舒婷,吴云飞.“雨淋墙头月影壁”:黄宾虹山水画中的写生观[J].美与时代(中),2021(2):52-53.
[3]洪再新,邓经儒.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西渐历程:以黄宾虹为例[J].美术学报,2023(1):4-19.
[4]肖淬文.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意蕴[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6):53-55.
[5]季承.浑厚华滋,乱而有法:浅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7(3):20-21.
[6]张东怀.浅谈黄宾虹山水画图式中的现代意识[J].书画世界,2019(12):92-93.
作者简介:
张迪,硕士,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