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旌睿 韩春雨
摘 要:中国画是中华文明璀璨的艺术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变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多元融合文化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工笔人物画为例,分别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视角对中国画的拓展与创新展开分析,并针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四新”建设;工笔人物画;中国画;创新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多元融合背景下提升中国画专业内涵建设研究”(2022JY3-42)研究成果。
一、中国画概述
中国画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经过几千年的革新和发展形成的独具地区和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战国时期出现的帛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工笔人物画,到秦汉时期,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至隋唐呈现出典雅整洁的成熟绘画风格。在唐代,工笔人物画真正走向成熟。另外,在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得到了全面发展。元代绘画是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分水岭,文人画开始成为画坛主流,书与画逐渐融合,在提升中国画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丰富了国画承载的文化内涵。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和纸为创作工具,追求线条和墨迹的灵动流畅,强调构图,赋物神韵,包容内敛,与讲究色彩明暗、透视规律的西方绘画迥然不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领域与多元文化进一步融合。得益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画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在新时代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画主要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工笔画崇尚写实,追求形与取材的相似,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是一种以精致细腻的笔法展现事物详尽特点的表达方式。工笔画创作过程中一般需要先画好稿本,随后附上涂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并用小笔勾勒、层层渲染,以白描、罩染、分染、皴染等技法,达到“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的形神统一境界。与工笔画不同,写意是通过对取材核心内容的提取与再创作,以追求神韵和表现张力为目的,运用笔墨对客观事物进行表现,从而传达创作者主体思想、营造意境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段。二者相比,工笔画更侧重于细节和写实,其历史悠久,在两宋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后伴随西方绘画技巧传入国内,开始融合多元绘画理论,在保持线条流畅、灵动的同时丰富了取材和创作手法。
从表现内容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其中,人物画从题材类别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奠定了人物画以线条为造型语言的基本特点[2],且随着绘画工艺的不断进步,逐渐出现了以精细工整为主要表现风格的工笔人物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本位的审美关注逐渐增加,画家将重心从细化人物轮廓发展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神韵,并在唐代达到了表现手法、绘画理论和构图创作的巅峰。宋元时期,受到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影响,人物画发展陷入停滞阶段。到了清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物画无论是题材、表现技法还是设色构图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到了近代,社会主流基调的改变也影响了人物画的创作和题材选择,在保留中国画传统核心要素的前提下诞生了诸多新流派。
二、中国画的内涵建设
从造型来看,中国画是以线条为基本元素,并加以墨色晕染作为填充。线条的粗细、虚实、曲直等,往往就是创作者对画面主题精神的阐释手段。在人物画与花鸟画中,创作者往往以物喻理,通过造型传递诗意或者哲思,将造型与思想相结合,传达出中国画的独特韵味。
要想加强中国画的内涵建设,不仅需要延续中国画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质朴清雅的造型构图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且需要结合当下时代的艺术审美,拓展中国画的素材、选题和精神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农、文、医四大学科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得到了大量发展成果,这无疑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随着人们认知的丰富与提升,大众已不再满足于欣赏传统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对此,需要基于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各类领域的融合,创新中国画的创作模式,通过题材的拓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画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中国画创作者应当积极借鉴、融合各个领域的先进成果,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加强新时代下的内涵建设,确保中国画历久弥新。
三、“四新”建设视角下中国画的新发展
工笔人物画历史悠久,但在宋元时期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逐渐衰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复苏,迅速成为中国画中最富有活力、种类繁多的创作形式。这得益于多元文化融合与社会发展给绘画题材和技法带来的生命力,同时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当代工笔人物画走向繁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创作题材多样。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笔人物画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仕女、肖像等传统创作题材。在吸收西方素描、透视等绘画理论后,现代工笔人物画在保证画面主题神韵的同时也提升了描摹的精细度,对形神兼备的要求更为具象[3]。二是创作内容丰富。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不再局限于对人物的临摹,而是利用极具现代融合性的创作手段表现画面语言和核心思想。
(一)“四新”建设与中国画的结合
新工科视角下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以工业发展为主要背景,并结合了科技创新、宇宙探索等内容,表现的多是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对科技发展的伦理思考、对科学于人类社会影响的反思等。
新医科理念对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影响主要包含题材和创作技法两方面。受到西方素描的影响,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中往往需要表现人物的骨骼肌肉,普遍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实现精准描摹,优化画面中形的表现。此外,工笔人物画的题材也在新医科视角下实现了创新发展,多表现医疗、健康等理念,注重表达创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尊重、对健康生活的呼吁以及对生离死别、生命轮回的感叹。
新农科是近年来工笔人物画创作的热门切入点。基于近年来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将目光聚焦于乡村,创作了许多农民肖像画,着重表现21世纪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与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这体现了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题材的突破,透露出时代背景下美术工作者的反思,强调了艺术创作服务人民的初心,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极具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
新文科视角下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就是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创作具有新时代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内涵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创作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新文科视角下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在题材方面往往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可以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物形象的拼接、虚拟与现实时空的结合等,画面布局也没有固定章法,依凭创作者的想象力构建画面。在这类画作中,形的作用和轮廓描摹往往被淡化,为传神这一中心思想服务。
(二)“四新”建设视角下的中国画创作
《追梦》(图1)就是典型的新文科与新工科相融合视角下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描绘的是三个孩童在天台聚精会神地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群星的场景。无论是三人的着装、神态、动作,还是背景中城市夜空下林立的高楼和明月、星空,都刻画精细,布局均匀。随人物动作延展的衣服褶皱、飞扬的红领巾与裙摆、孩童天真稚嫩的脸庞与神采飞扬的表情等,都赋予了画面灵动的神韵,与静态的星空形成对比,传承了工笔人物画中动静结合、虚中有实的创作手法。三个孩子神态各异,或低头沉思,或眯眼观察,或活泼欢笑,蕴含着人类面对科技发展的三种态度。创作者将传统绘画与现代语言有机融合,并利用“观星”这一新的绘画题材,赋予了工笔人物画新的面貌。
《中华国医图》(图2)是新文科与新医科相融合视角下的中国画作品。从画面布局来看,《中华国医图》并没有表现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主体人物,而是多人物场景自上而下的汇总组合,在透视关系上继承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散点透视,能够避免创作者视角对国医群像集中展现意境的破坏,赋予观者浏览历史古今的第三方视角[4]。在人物选材上,创作者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将扁鹊、华佗、宋慈、葛洪等中华国医的典型历史事件进行集中展现,并基于重叠交错的人物站位关系巧妙地进行形象刻画,展现了对中华国医为天下苍生献身医学、不辞寒苦精神的歌颂。
《农民和拖拉机》(图3)是极具代表性的新文科与新农科相融合视角下的作品。作为工笔画与年画形式相结合的绘画作品,画家李琦在画中展现着对科技进步与新生事物的思考。画面主体是被农民围住的拖拉机,农民们好奇试探的目光与身后骑着黄牛擦汗的农民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着机械生产对劳动力的提升,同时面带笑容挥手的孩童体现了农民群体对新生事物的适应与接受。画面中心工人与农民的互动,反映着新时代中国工农携手合作、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和谐景象。创作者通过传统的人物群像表现,辅以现代化的拖拉机和着装设计,展现了新老时代交替背景下中国农村的现实景象。
四、结语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艺术创作领域的瑰宝,伴随中华文明的变迁与发展不断融合进步,已然成为应当重视与保护的文化符号。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融合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画领域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题材与技术,工笔人物画也在20世纪初重新振兴,成为现代中国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说明了中国画独特的传承性与强韧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如何顺應国家与社会时代潮流变迁,创新拓展工笔人物画创作,无疑是现代工笔人物画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对中国画的概念、类型以及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取材与内涵思想进行了阐释,由此得出了现代工笔人物画创新发展的特点。伴随中国国力的强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文化带来的力量深入人心,艺术创作者往往能“于平凡处见厚重文化”[5]。这使得绘画不仅在题材、技法和工具材料等方面更加丰富与多元,更在神韵和内涵表现上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广泛的题材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契合艺术作品与时代需求统一的创作原则,不再是浅薄的虚无主义,而是平凡踏实的现实风格,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与共鸣。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现代工笔人物画受到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响。积极吸收外来艺术,在革新创作技法、增设色彩应用、创造新形式的同时彰显东方文化底蕴,应当是现代工笔画家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着改变,只有顺应时代审美要求,并不断更新完善,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画才能保留永恒的生命力。现代工笔人物画既是对传统工笔画的继承与发扬,又要创新性地与时代特征和艺术个性相结合,寻求墨中有画、画中有人、人中有神、神中有哲、独具匠心而回归本真的绘画风格,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东方美学的历史涵养。
参考文献:
[1]程楠.空间的度规: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构图规律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2(12):21-23.
[2]朱艳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J].美与时代(中),2020(7):61-62.
[3]王鹏澂.消磨时光般的描绘:对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思考[J].中国美术,2020(3):140-143.
[4]高正.主题性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当代表达[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3-76.
[5]龚怡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新[J].造纸信息,2022(12):73-74.
作者简介:
李旌睿,佳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韩春雨(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