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 瑜
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群体在革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将创新性因素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全面把握和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度,设计教学内容及形式,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性设计及实践应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需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生需要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性质及特征,怀着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性设计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在自觉树立并践行创新精神和求实意识的前提下参与物理实验学习活动,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开发高中物理学习智力,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培养[1]。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参与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的塑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应以培养能力为落脚点,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和引导[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性设计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以及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都应被纳入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性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与同学的互助中建立高中物理学习基本框架,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持续性进步。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活动应面向知识,面向生活,面向实际,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应服务于实验操作及实践需求。为此,在推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性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实际应用为根本立足点,促进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的有效应用和完善。这要求教师在开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时避免枯燥的知识传授,而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以创设情境等方式导入,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对物理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3]。同时,教师也应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探究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参与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同时能够将其合理应用于对实验操作和生活实践的指导中。
在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师往往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法,使课堂教学氛围趋于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指导下,为了实现创新性因素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中的有效融入,教师应自觉树立并践行“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理念,尊重并突出学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会学、乐学的参与者,构建良好的互动课堂[4],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提高物理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教师应将创新性和自主探究性因素融入物理原理导入环节的设计,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
(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知道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测量瞬时速度的多种办法,体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易测量的物理量的实验办法。
(3)将班级内部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制订实验方案。让学生代表说明实验设计的理由,并引导全体学生发现不足之处,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提出实验方案以及实验室的现有仪器选取2~3 个可以操作的实验方案作为分组实验。在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4)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误差,可以同一种实验方案要求各小组之间讨论误差原理,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也可以不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间交流,并进行实验反思。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体系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为了将创新性因素有效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保证高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教师需要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以灵活组合和综合运用。其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为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和丰富的形式。
例如,在教学“科学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思考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思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用人人通移动讲台的随堂直播功能直播学生的实验操作,直观地了解实验情况,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借助平板电脑的拍照上传功能,实现学生所画U-I 图的现场生成展示,借助“互动试题—选择题”设置统计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成果,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为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教师可将趣味性因素引入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将物理原理及物理规律与自身日常生活实际有机融合。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时,教师可以设计“水流星”实验。当水桶旋转到倒悬在空中的状态时,桶中的水并没流出来,这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普遍现象不同,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研究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了探索欲望,调动了潜在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通过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除了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性、小组合作性实验操作活动外,传统的对话式教学也应被有效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例如,在开展“力的合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提问:“一桶水,可以由两个人提起,也可以由一个人提起,这两个过程相同吗?”“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那么如何去求合力呢?”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二力合成进行研究:“3N 和4N 的力,合力是多少?”“可以等于5N 吗?可以等于3N 吗?可以等于1N 吗?”“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验证?”师生通过互动、实验研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录制学习视频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物理课程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也应通过录制学习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物理知识内容予以预习、复习,在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把握物理知识内容。对于学习视频的录制,教师除了要结合课本知识体系外,也要结合具体学情来安排设计,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的内容予以重点讲解。
2.建立习题库和资料库
习题库和资料库作为高中物理学习资源的重要补充,应被有效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物理知识点来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及试题库。资料库可以通过上传教师上课内容的录像,生成系统的课程,当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遇到难点时,便可以调取相关的课程进行补充学习。学生可根据平时作业情况,搜索知识点相似的题目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给学生设计个性化错题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教师还可结合学生习题作答情况督促学生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内容。
探究性思维作为物理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知识体系的完善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开展高中物理创新性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将诸多创新性设计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知识、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学生在参与物理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展思维,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创新性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知识内容,同时也在教学模式方面融入了诸多创新性因素,进一步完善了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步骤,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核心素养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通过改变教师示范、说教的教学模式,将任务驱动型、自主探究型教学活动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引领了教学模式的变革,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参与物理知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表达观点、交流看法,培养合作意识,同时提高了表达和交流能力。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设计能够更加高效地发挥教师对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和践行的作用。在高中物理创新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思维模式融入课堂设计内容及形式中,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和观点表达空间的基础上拓展其思维,从而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与碰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基于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样化、抽象化、复杂化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全面融入一定的创新性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物理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同时,借助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再现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在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和水平,完善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