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谢军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教师一方面要保证知识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及道德素质的提升,不断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使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使命感,就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而如何将人文素养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师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探讨。
首先,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学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1]。学生通过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一系列经典文学作品,自身的智趣也能得到有效优化。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及分析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性及形象性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受到熏陶及感染,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是审美情趣的培养来说,还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及应用文写作能力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高质量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发展。
其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目标。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重点不仅在于知识教育,还在于素质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将知识教学与素质教学有机融合一起来,使两者之间真正实现相互贯通及相互渗透,最终达成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此外,人文素养培养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文素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素质,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前提。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观念及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修养和人格进行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及耐挫折能力,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人文素养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现行的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元素,为后续的语文教学及促进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2]。入选语文课本中的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较精湛,还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些作品往往更倾向于在生动的形象中对人生的真谛进行诠释,对人性中的真善美进行歌颂,对人性中的假恶丑进行批判。因此,要想使学生更好地领略人文素养、人性以及人,教师应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使课堂教学具有更浓郁的人文气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涵养。通过教师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也能够学会正确对待人性中的弱点。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阅读体会,对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及阅读感知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是重要的组织者和教学实施者,要始终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尤其对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及独特的感受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也是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体现平等及尊重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重要保障,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有较强的人文性,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人文观念,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需要通过为学生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放松沉浸的氛围中去感受、去领悟、去体验,对语文课文中描述的内容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而教师也应在为学生营造人文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手段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关注人文精神、明确学习目的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习。此外,教师应注意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同情心,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构建人文观念时,教师需要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情感教学构建学习语文知识的纽带[3]。再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引导时,应注意关注语文的工具性,需将教学目标进行平衡,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归根结底,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及生生间思维的互动。教师将人文情感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渗透,需要结合动作、认知及情感,以兼顾人文性与指向性,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加深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践素养。依托人文观念的构建,教师能够从多维角度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悟语言文学的魅力。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很多新方法开始融入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传统认知得到有效转化,教师需要积极地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保证教学时间划分的合理性。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更贴近于真实场景的知识情境,使学生对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走进教材文本营造的场景中,体会文本蕴含的人生道理及人文精神,这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价值。
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考量本班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制订发展计划。但由于班级学生普遍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为学生制订的发展规划也应体现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对语文之美有更深刻的感悟,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学会使用辩证的眼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教师在实际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时,在活动形式方面也要尽量体现多元化特征,依托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及发展水平,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或开展其他类型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制作课外读书卡”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阅读整本书,让学生在阅读结束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一张卡片,内容是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描述阅读书籍的大概含义、主题、人物特征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及教师点评,以综合打分的方式对学生制作的读书卡进行评选。教师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学习技巧,将语文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高质量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还需要借助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去接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熏陶,在对语文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用更客观的态度深化对文本中人文情怀的理解,提升德育素养。
教师要以科学的教育手段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重要引导者和启发者,可以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达成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目标进行全面探究,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切实体会人文素养在行为举止上的表现方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达成人文素养发展目标。语文教师的榜样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要求教师既要充分立足学生角度进行全面探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在基础课堂教学环节中,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水平,帮助学生充分体会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其次,为了保障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发挥语文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需要在日常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是表现教师期望效应的重要体现,主要通过教师的期望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因此,教师要优化学生心理建设效果,以实现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在语文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将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至现阶段教育体系中,体现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帮助学生在新颖多元的学习体验中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将新颖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渗透至具体教学过程中。例如,生本理念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其应用意义在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全面探究,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方向构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个性化课堂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其基础水平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教育目的。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需要充分渗透至多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教师不仅要通过基础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体现,还要结合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总结等教学流程,展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学习模式。与此同时,为了充分保障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逐渐掌握多种学习方法,进而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然后在充分把握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及人文素养进行挖掘,同时也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人文体验使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