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彤
抗美援朝战争发起前,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武装干涉中国的危险已早有警觉。自抗日战争末期,美国对华政策全面转向扶蒋反共,至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党内提出,“我们从来就是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计算在我们作战计划之内的”,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基本把握美国当局的军事战略特点奠定了基础。
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内战突然爆发,中国周边国际形势随之发生剧变。6 月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正式宣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使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定。6 月30 日,杜鲁门命令美国陆军参加朝鲜战争,授予麦克阿瑟使用其所属地面部队的全权。7 月1 日,美国陆军第24 师一个先遣队开始运抵朝鲜作战。美国政府对朝鲜战局及远东局势的迅速介入与控制,特别是对新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激发起中共中央对于战机的研判和捕捉。
中共中央密切关注美国对朝鲜战局的干预,从长远战略考虑,寻找、利用间隙,用于未来打开战局的准备。这个过程,可划分4 个阶段:第一段是1950 年6 月25 日至9 月15 日,即朝鲜战争爆发到美军仁川登陆前;第二段是1950 年9 月16 日至9 月30 日,即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到“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前;第三段是1950 年10 月1 日至10 月10 日,朝鲜人民军全面溃败,三八线已被突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开始决策出兵;第四段是1950 年10 月11 日至10 月18 日,战局全面恶化,中共中央经过艰难决策,决定出兵。
关于战争准备时机的问题,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722 页。既要“早”,则要“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参战的“早准备”与“快准备”,为争取战争主动权、对敌形成有效压力创造了前提。总体看来,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仁川登陆前,朝鲜人民军尚占有战场优势,但也有被敌军切断后路之忧,中国军队此时化装成人民军入朝作战,在军事上最为有利,有可能尽早结束朝鲜战事,可谓中国出兵的最好时机(美国当局决策层亦有此判断)①参见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 卷(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第488 页。。但参战时机的选择属于战略问题,不同于一般作战行动的时机选择,更要顾全政治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共中央的一系列动作侧重对参战时机的初步设想。
1950 年7 月,朝鲜人民军南进顺利,毛泽东则注意到人民军有被敌军切断后路的危险,认识到朝鲜战争长期化很难避免。周恩来也指出,美帝国主义者必纠集更多国家出兵,将带来影响全局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在7 月初就提出了中国出兵的问题。②参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第51 页。7 月间,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与苏联、朝鲜方面进行了初步的会见和沟通,表示准备为朝鲜尽可能地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帮助③《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朝鲜政府要求中国给予军事援助》(1950 年7 月15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2 卷,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5 年,第434 页。,与朝鲜方面建立联系(向朝鲜派出使馆人员、增派武官),这表明中共中央已有应对未来战争的基本准备。中国能够提供的帮助,主要是指派军队去朝鲜,“为此准备了4 个军,共32 万人”④《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前线状况和中国参战问题》(1950 年7 月20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2 卷,第436 页。。而通过7 月15 日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的电报可发现,金日成向什特科夫转述中国方面向朝鲜方面提供援助的意向后,什特科夫的答复(也代表斯大林的意见),是婉拒了朝鲜政府向中国请求军事援助的建议,即“你们当前最首要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内部力量,确保和增强自己在朝鲜人民中的影响力”⑤《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朝鲜政府要求中国给予军事援助》(1950 年7 月15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2 卷,第435 页。;通过金日成与什特科夫7 月20 日的会谈也可看出,对于中国愿意出兵的提议,斯大林不置可否。由此可知,朝鲜战争所涉利益复杂错综,在苏联、朝鲜方面正式向中国提出出兵的要求、请求之前,中共中央主要是立足于参战的基本设想并加紧准备。
8 月初,朝鲜战局进入紧张阶段,朝鲜人民军已推至朝鲜南端,攻势受挫,“联合国军”则守住了洛东江的最后防线,釜山防御圈渐趋稳定,美国筹措援兵、准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迹象日益明显,也给中国沿海一线构成了严重威胁。8 月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讨论中,毛泽东指出,为防美国在朝鲜得胜后威胁中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168 页。。周恩来也认为,北朝鲜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帮助,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变化。⑦参见《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135 页。这就表明,此后的一切准备都要紧扣出兵来进行。8 月5 日,周恩来和聂荣臻接到倪志亮两次电报,提到朝鲜方面力求8 月15 日前基本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朝鲜北部力量空虚的问题,朝鲜虽仍未向中方提出派兵的诉求,但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希望在鸭绿江北岸的中国军队能配置于延吉、图们等地两个师到一个军,以防不测。同日,毛泽东接见邓华,要求东北边防军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⑧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 卷,第169 页。表明毛泽东洞悉了美国扩大战争的意图和军事目标不断升级的趋势,因此必须加紧参战准备。在此之前,毛泽东致电高岗,要求东北边防军应在当月内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这是参战时间的第一次设想。8 月中旬起,朝鲜人民军的攻势陷于停顿,战局走向僵持。8 月23 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判断麦克阿瑟极大可能将实施仁川登陆。由于这个问题至关朝鲜战局,因此出兵时机的确定更为迫切。毛泽东、周恩来与苏联、朝鲜方面几番沟通,警示仁川登陆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这也是为中共中央筹措出兵争取更有利的准备。并且决定,东北边防军务必在9 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保证随时可以出动。①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 年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年,第614 页。这是参战时间的第二次设想。从“9 月上旬准备能作战”到“9 月30 日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时间的愈发细化、任务的愈发明确,都表明中共中央对于战争复杂化、参战紧迫性的认知越来越清晰。8 月26 日,周恩来在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的准备工作时讲到,“美帝国主义目前发动世界大战是不可能的,但其总企图是不断地由一个一个的局部战争推动为世界大战”②《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46 页。。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的担忧和考虑,即战争必将一个接一个爆发,与其坐等,不如尽快打出去,避免战争升级,也是向东北边防军的主要干部言明朝鲜战争扩大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要做好出兵参战的准备。8 月27 日,美国侵朝空军首次侵犯中国领空,攻击中国境内目标,同日,朝鲜人民军进攻釜山的作战严重受阻,地面优势基本丧失。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示须集中12 个军以便机动(已经集中了4 个军),9 月底再作决定。兵力的骤增,表示毛泽东越来越意识到出兵的紧迫性和战局的严峻性。但此时朝鲜战局仍未完全明朗,关于派中国军队赴朝作战和派苏联空军为中国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的问题,中苏之间尚未达成一致,加上此时北朝鲜方面还未向中国提出出兵请求,参战时间只能等待决定。8 月29 日,金日成在与其私人秘书文日的谈话中,谈到自己仍然想请中国同志派军队援助朝鲜。③《什特科夫致外交部电:朝鲜询问苏联对中国出兵的态度》(1950 年8 月29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45 页。文日就此问题向什特科夫探口风,但苏联方面不置可否。
9 月初,美军在朝鲜增兵,朝鲜战争持久化日趋明显。9 月3 日,毛泽东给高岗的复电指出,人民军的作战困难,“估计一时尚不便改变,还须打一个时期(也有此种必要),到无可打了,损伤也大了,就会逐渐改取守势”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198 页。。这是毛泽东对朝鲜战局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即在战局长期化、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中,寻找扭转战局的间隙,就是要发现和利用战局变化的周期性。9 月5 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谈到,(与美国)“无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打原子弹,长期地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02 页。。毛泽东已开始在中共中央高层就出兵问题做思想准备。同日,周恩来与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郑洞国谈话,向他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美军在缅甸与日军作战时的战斗力状况。同日,周恩来与刘少奇接见华东军区坦克第2 师师长萧锋,对装甲兵建设作出指示:政治局研究不打不行,打,我们是有力量的,要加紧发展坦克兵,准备赴朝参战。⑥《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卷,第142 页。一系列动作表明,出兵势在必行。9 月14 日,总参谋部复第13 兵团电,“第二期教育时间以延至10 月18 日为宜,届时如情况许可再行延长”⑦《总参复13 兵团9 月7 日电关于第二期军教时间延至10 月底》1950 年9 月14 日。,后半句为毛主席修改,可见出兵时间的预判,即不早于10 月18 日。9 月15 日,美军实施仁川登陆,分别从正面、侧后实行全面反攻,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被迫实施战略退却,朝鲜战局急转直下,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更加困难,迫使中共中央加紧出兵准备。
9 月中下旬,朝鲜战局发生重大逆转。9 月21 日,美第10 军对汉城发起总攻,位于釜山地区的美第8 集团军指挥的4 个美军师和5 个南朝鲜师于9 月22 日渡过洛东江向北多路进攻,朝鲜人民军部队被迫实施战略后撤,计划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建立新防线,但在美军快速而猛烈的攻击下,部队陷入混乱。而这一阶段苏联方面仍未明确表示请中国出兵的态度,朝鲜方面也还没有向中国提出正式的援助请求,所以中共中央仍立足于加紧战争准备。
9 月16 日,周恩来致电倪志亮,请其即向金日成提出加派五个武官到朝鲜前线作实地调查事,“看他们是否同意,以便决定行止”①《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卷,第143 页。。表明中国力求扭转战局的强烈意愿,也把出兵的准备工作又往前推进了一步。9 月17 日,中央军委决定派遣五人先遣小组赴朝熟悉情况,勘察地形,做战场准备。9 月18 日,得悉金日成同意此事。②参见《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卷,第143 页。柴成文在当天赴朝途中路过沈阳时,将毛泽东的一封信交给高岗,信上说:“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必须抓紧准备。”③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第70 页。9 月20 日,金日成与什特科夫会面,金日成表示,希望能让中国到朝鲜参战,况且中国已与苏联有约在先。什特科夫避而未答。④《什特科夫致葛罗米柯电:金日成询问可否请中国军队参战》(1950 年9 月21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59 页。这说明,无论是中国对朝鲜战局的关注程度,还是朝鲜对中国出兵援助的需求,皆已迫在眉睫,但苏联方面仍未明确表态。9 月22 日,朝鲜劳动党中央讨论中国参战问题时,金日成建议,暂且不要通过关于请求中国政府提供援助的决议,应先征求斯大林的意见,以免苏联方面有所埋怨。⑤《什特科夫致葛罗米柯电:朝鲜劳动党中央讨论中国参战问题》(1950 年9 月22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60 页。至此,出兵的外部影响因素已完全集于苏联一方。9 月26 日,仁川和釜山两个滩头堡的敌军会合,战场形势已非常严峻,苏联开始考虑与美国接触,和平解决朝鲜问题。9 月27 日中午,金日成在平壤召见倪志亮,告之人民军有被敌人切断之虞,三八线及以北地区目前尚无部队驻守。16 时,倪志亮转报金日成面谈当前朝鲜战况⑥《倪大使转报金首相面谈当前朝鲜战况》1950 年9 月27 日16 时。,这是朝鲜政府正式向中国请求援助的前奏。9 月28 日,美军占领汉城,朝鲜人民军主力隔断在三八线以南地区。9 月29 日,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美国已经公开表示将进军三八线以北地区,而朝鲜在三八线以北已无防守部队,“似此情况甚为严重,敌人有直趋平壤的可能”⑦《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卷,第145 页。。由此,中共中央对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地区建立防线的期待基本破灭,朝鲜战局也转入了新阶段。当晚,金日成向斯大林发出求援信,请求斯大林“给予特别的援助”,表示如果苏联不能提供直接军事援助,“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志愿部队,对我们的斗争给予军事援助”。⑧《金日成、朴宪永给史达林的信》(1950 年9 月29 日),沈志华主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中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年,第565 页。9 月30 日,南朝鲜军在东海岸越过三八线,突入北朝鲜。当天,倪志亮转报金日成面谈人民军撤退情况,人民军主力第一方面军8 个师均被切断退路,第二方面军尚未到达指定位置,人民军部队与敌军呈插花状态。⑨《倪大使转报金首相面谈人民军撤退情况》1950 年9 月30 日。
与此同时,在仁川登陆后,美国决策层对中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加以特别注意和讨论,形成的共识是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干涉的能力,并且已经丧失了干涉的时机,期间大多数信息得出的结论是中共决定不公开介入朝鲜。
至此,三八线被突破,朝鲜人民军全面溃败,在军事上中国出兵的有利条件已不复存在,中共中央多数领导认为出兵问题要谨慎行事。但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威胁日趋严峻,国际共产主义和亚洲革命事业责无旁贷,中国必须出兵。因此,中共中央在形成出兵共识的过程中,也在力争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出动空军支援作战的条件,以求得军事上的更大把握。
10月1日,南部战线的朝鲜人民军被敌切断分割,失去联系,麦克阿瑟向朝鲜人民军发出“最后通牒”,随时可能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攻。凌晨2 时50 分,斯大林收到金日成和朴宪永请求援助的正式信件。随即,斯大林给平壤和北京发出两份电报。给平壤的电报中,斯大林提出,“我们认为最能接受的援助形式是派志愿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同中国同志们进行协商”。①《史达林关于对朝鲜局势的处理意见致什特科夫和马特维耶夫电》(1950 年10 月1 日),沈志华主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中册,第574 页。在凌晨3 时给北京的电报中,斯大林要求中国立即派出至少五六个师到三八线,以便让朝鲜组织起保卫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战斗,“中国部队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并补充:“我没有向朝鲜同志谈过这件事,而且也不打算谈。”②《斯大林关于建议中国派部队援助朝鲜问题致罗申电》(1950 年10 月1 日),沈志华主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中册,第571 页。这表明,斯大林把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责任推给了毛泽东,而推出责任也就意味着让出权力,让出对朝鲜事务一定程度的控制权。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亚历山大·曼绍洛夫的观点,这封电报是一个预兆——开始结束苏联自1945 年以来对北朝鲜的单独控制。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研究室编印:《关于朝鲜战争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观点》上册,北京:1996 年,第154 页。这也表明了一种趋势,即苏联领导人决定开始从军事和政治上限制苏联在朝鲜的出现,同时在关于朝鲜问题的联合决策中,让中国起更大的作用。此时,中国是否出兵及出兵时机等问题的前提条件开始具备。
10 月2 日凌晨2 时,毛泽东致电高岗、邓华,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同时要求邓华将部队准备情况和是否可以出动“即行电告”。11 时,邓华等第13 兵团领导复电军委,部队须10 月15 日以后方能出动。如情况紧迫,先头军可于10 日后开始出动。并提出了出动前请求上级解决的问题,包括预定战场位置、先遣队出发、进军路线、布置宿营的准备、出国部队使用番号、补充各军的汽车、骡马炮团的配属行动等,请求在“8 日以前解决发到各军,以便按时出动”④《出运前请求上级解决的问题》(1950 年10 月2 日12 时)。。同时,第13 兵团电令各部队:10 月10 日前将一切准备工作结束,待命出动。至此,毛泽东已基本下定了出兵的决心,也大致预定了出兵的时机。当天,毛泽东起草了给斯大林的电报稿,明确表示了出兵参战的态度,定于10 月15 日出动(这应该是毛泽东根据邓华报告部队的准备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后的预计时间),并详尽说明了派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但这封电报并未发出。随即,毛泽东另拟一封电报,表示暂不出兵。
10 月3 日12 时15 分斯大林收到了毛泽东暂不出兵的意见。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共中央领导层对此问题的思想尚不统一(2 日、3 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大都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出兵)。发出的这份电报具体说明了志愿军出动可能带来的后果和中国面临的实际困难,特别强调“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敌人驱赶回来,“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⑤《罗申致斯大林电:转呈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的意见》(1950 年10 月3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77 页。。这是毛泽东意在强调苏联出动空军援助的必要性,以引导斯大林亲自出面请求中国参战并向中国作出相应承诺,这也是毛泽东下定“打”的决心后,仍在争取最后一线不打的可能。可以说,“暂不出兵”是一种战略性的停顿,用以抬高中国在朝鲜战局中的地位,使原本朝鲜单方面的请求,变为朝鲜和苏联的共同请求,进而迫使斯大林承诺提供援助。这正是战局控制的关键一步。10 月3 日,在获悉美军巡逻队或南朝鲜军已越过三八线9 英里后,周恩来于凌晨1 时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指出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如果果真如此,我们要管。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 卷,第66 页。此时,中共中央已不指望敦促美国接受和平方案,而是表明中国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与此同时,10 月1 日,金日成正式致信毛泽东,提出中国紧急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3 日,该信由朝鲜军事委员会委员朴一禹当面呈交毛泽东),2 日、3 日,金日成又两次紧急召见倪志亮,希望中国尽快出兵,支援朝鲜作战。这就使中国出兵的前提条件更加充分和必要。正因有朝鲜的请求,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才在10 月2 日、4 日、5 日召开3 次会议,研究讨论援助朝鲜问题。10 月5 日,中共中央第一次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毛泽东指出“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 卷,第205 页。。随后,毛泽东收到斯大林的电报,其中丝毫未提苏联方面的政策性改变,而是从国际形势、战略角度分析了中共至少派五六个师到朝鲜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一天,斯大林给毛泽东起草的电文初稿并未发出,相较前后两篇的表述,显见发出的电文更具尊重和鼓励意味,比如中国应当“再一次使人信服地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够克服中国国内局势的这些困难,这个问题只能由中国同志来决定”②《史达林关于中国出兵问题致毛泽东电》(1950 年10 月5 日),沈志华主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中册,第581、582 页。。这表示斯大林已在想方设法劝说中国尽快决定出兵。另外,9 月底以来,苏联已在筹划并作出决定撤出在朝鲜的苏方人员,斯大林此时对战局的悲观和对中国的指望不言而喻。此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已作出出兵决策的情况下,毛泽东仍拖延答复斯大林,是因毛泽东决心出兵的基点在于出战必胜和速胜,但此时中国还未能得到一个关键保证,即苏联提供军事援助,特别是出动空军支援中国作战。
10 月7 日,美陆军第1 骑兵师在开城地区越过三八线,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已无可能。1 时50 分苏联驻朝军事总顾问马特维耶夫关于朴一禹通报中国出兵决策的情况致电斯大林,“毛泽东说,我可以尽力提供帮助,但就是不能派军队。原因在于,如果中国(派军队)帮助朝鲜,那么此举实际上就会将苏联也拖入这场战争。”③《马特维耶夫致斯大林电:朴一禹通报中国出兵决策的情况》(1950 年10 月7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83 页。毛泽东还特别提出,中国军队虽然规模庞大,却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空军和海军。这是中方对苏联提供军事援助的继续催促。11 时55 分,斯大林收到了罗申的电报,关于6 日22 时30分罗申拜会毛泽东时,毛泽东对斯大林电报的意见,认为打仗“现在就应该打”,“最起码要派出9 个(师)”,而这些部队的技术装备极差,“要摧毁美国1 个军的部队,中国人应该拥有比其多4 倍的兵力和2 倍的技术装备”,只能完全指望苏联的援助。毛泽东还表达了对空军问题的极度关注,提出参战必须要有空军部队,而中国暂时还没有自己的空军部队。④《罗申致斯大林电:毛泽东对出兵朝鲜的态度》(1950 年10 月7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85 页。总之,中国的武器、技术装备、运输工具、经费等只能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从战机的紧迫、条件的匮乏到出兵员额的承诺,都意在催促苏联尽快作出援助保证。10 月8 日,毛泽东正式签署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分别向斯大林和金日成通报了中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定。其中,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具体写到“部队大约能在10 月15 日前开始入朝”⑤《毛泽东致斯大林电:通知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1950 年10 月8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88 页。。出兵时间的明确,正是以足够的诚意去催促苏联尽快作出提供军事援助的保证,也为周恩来在苏联的谈判打好基础、增加筹码。当天,周恩来带着两套方案(出兵和不出兵)与去养病的林彪前往苏联。10 月9 日,彭德怀、高岗主持召开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准备先以两个军、两个炮兵师于10 月15 日开始出动,集结于熙川、德川线,以便东西机动。麦克阿瑟发出要求北朝鲜投降的第2 个通牒,金日成连夜紧急召见倪志亮,希望中国尽快出兵。即便如此,当日,彭德怀、高岗给毛泽东发电,询问我军出动作战能派多少战斗机及轰炸机,何时能出动并由何人负责指挥。表明空军仍是限制出兵的必要条件。10 月10 日,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提出“志愿军各项出动准备不充分,对美帝坦克尤其空军顾虑很大……请设法速调一至两个高射团”。⑥《决将全部兵力集江南》(1950 年10 月10 日)。尽管此时部队的准备继续按照15 日出动的计划进行,但空军及装备援助的问题仍是最终确定出兵时间的重要障碍。
这一阶段,美国当局对中国出兵的可能性仍持否定态度。普遍认为,周恩来的声明是虚张声势,是苏联和中国为挽救北朝鲜政权而进行的外交努力的一部分,中国不敢介入朝鲜战局,中国在军事上介入朝鲜的可能性继续减少①《中情局关于中苏是否介入朝鲜的评估报告》(1950 年10 月6 日),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7),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9 年,第48 页。。
此前,出兵决策经过几番转折,仍未最终确定。随着朝鲜战局的日益恶化,以及周恩来与斯大林的当面商谈,中共中央就是否出兵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斟酌和考量,经历了从不出兵到出兵再到暂缓出兵最终到决定出兵的复杂过程。从历史脉络来看,这8 天的决策调整,对于刚刚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突破战争经验,艰难作出抉择,只为答好一个问题——如何在为国家争取利益和为军队把握战机之间严密统筹、实现双赢。
10 月11 日,周恩来、林彪与斯大林开始会谈,谈判条件是只要中国出兵,苏联必须出动空军支援中国作战。谈判结果是,苏联完全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项设备需求,但空军尚未准备好,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空军②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 年卷,第761 页。,请中国就这一结果再作选择。10 月12 日10 时,第13 兵团下达部队开进命令:第40 军先头师争取10 月14 日晚出动,其他各军部队从10 月15 日晚开始出动。而由于对空军问题仍未达成一致,当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表示已命令中国军队停止执行进入朝鲜的计划。斯大林当即电示什特科夫和瓦西里耶夫,立即组织朝鲜政府撤退,表明斯大林已基本放弃了中国出兵的希望。20 时,毛泽东急电彭德怀、高岗和第13 兵团领导,指示第13 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③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 年卷,第762 ~763 页。10 月13 日上午,斯大林收到报告:咸兴地区海面发现大量美国军舰,咸兴遭到海上和空中的猛轰。如果美军再一次实施两栖登陆作战,苏、中、朝边界将岌岌可危。斯大林急电什特科夫转告金日成,告知他中国不准备参战的决定,建议金日成把剩余部队从朝鲜撤到中国和苏联。此时,苏联已准备放弃朝鲜。金日成当晚作出了撤退的安排。而就在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再次讨论出兵问题,即在苏联两个月至两个半月不能出动空军提供空中掩护情况下,是否仍然出兵。彭德怀从军事角度提出,苏联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毛泽东指出:“即令打不过也好,美国总是欠我们一笔账,我什么时候想打,就可以打。否则,我们将来再想打,就无口可借了。”④《彭德怀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1955 年2 月8 日),转引自《党的文献》1995 年第6 期,第87 页。也就是说,抢在朝鲜北部尚未完全失守前进入,等于已经“入局”,也就是占领了主动权,即使输一局也还有赢的可能。这是一种长远的国防安全观,即决策者须有一个更大、更长久的战局谋划,该入局的时候就要主动入局,如果一直旁观,就相当于主动弃权出局。因此,即使苏联两个月或两个半月不能出空军支援,志愿军还是出动到朝鲜更有利,此时所考虑的,已不止于东北边境的安全问题。此外,还有一个隐含的优势条件,就是苏联在全球战略格局上都有足够的实力能够牵制美国,这种帮助对中朝军队也是极为重要的。不过此时,毛泽东坚持出兵的底线,仍是苏联能于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出动空军支援作战,并能出动掩护空军到国内以防美军空袭。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52 页。同时,毛泽东也向罗申通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兵朝鲜的决定,坚持苏联应尽快派空军支援志愿军入朝作战,无论如何不迟于两个月;希望以贷款方式得到军事装备,以免动用1951 年的预算。⑥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 年卷,第769 页。这是以中国答应出兵的最大让步,继续催促苏联尽快提供支援。10 月14 日3 时,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指出战局松动的关键还是取决于苏联能否出动空军。当日,斯大林同意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向中国军队提供军事装备,承诺将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出动由16 个喷气式飞机团组成的志愿军空军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①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 年卷,第772 页。并两次致电金日成,转告中国政府出兵的决定,说明中国军队所需的技术装备将由苏联提供。②《斯大林致金日成电:停止执行撤退的计划》(1950 年10 月14 日),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3 卷,第99 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中国出兵的基本条件。21 时,毛泽东再次致电周恩来,提出为准备在11 月内在敌进攻德川区域时打一个胜仗,决于10 月19 日开动,12 个步兵师、3 个炮兵师均开进朝鲜。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即“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58 页。,这仍是间接催促斯大林尽快、尽可能多地出动空军。
10 月15 日1 时,毛泽东致电高岗及第13 兵团领导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令志愿军决于10月18 日至迟10 月19 日开始渡江前进;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62 页。又以周恩来名义致电倪志亮转金日成,请即派一位熟悉道路同志,于10 月16 日到安东接引彭德怀与金日成会面。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61 页。至此,出兵已势在必行。3 时,第13 兵团通报的部队集结准备渡江计划是10 月20 日前“全部推进到辑安、安东之线隐蔽集结待命过江”⑥《部队集结准备渡江计划报告》(1950 年10 月15 日3 时)。。5 时,战局出现新变化,三八线上的美、英、南朝鲜军准备继续向平壤进攻,前线危急。毛泽东致电高岗、彭德怀及邓华,指示先头军最好能于17 日出动,23 日到德川地区,25 日开始筑工事制敌先机。第二个军可于18 日出动。⑦《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63 页。战局发展使出兵时间不得不往前调整,同时国内后方的安全也成为不可轻视的问题。21 时,毛泽东请周恩来再与苏联协商:“可否从商订掩护城市的喷气式空军中先抽调一个师来北京,以保护首都的空防。”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 卷,第215 页。10 月16 日,志愿军先遣侦察人员奉命先行入朝对行军道路进行勘察,各部队开始向鸭绿江边集结,准备17 日天黑后过江。当日,彭德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3 日关于出兵朝鲜的最后决议。
10 月17 日,第13 兵团首长致电彭德怀、高岗,请示可否推迟出动时间,认为“冬季再行出动为宜。三两月内新的装备确有保证(尤其是空军能够出动),则可按原计划进行,否则,推迟出动时间的意见是很值得考虑的”⑨《可否推迟出动时间》(1950 年10 月17 日)。。彭德怀回复说,困难再多、再大,也要出动,否则,将会更加被动。⑩参见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年,第25 页。可见争夺战略主动权是中共领导人关注的核心。当天上午,毛泽东通知志愿军领导人停止执行17 日入朝的命令,指示“先头两个军请准备于19 日出动,明(18)日当再有正式命令”⑪《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65 页。,这是由于斯大林在出动空军掩护的问题上又一次后退,改为只派空军到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毛泽东需要尽快对出兵决策作重新考量。17 时,毛泽东急电彭德怀、高岗和第13 兵团主要领导,指示待周恩来18 日从苏联返京后再确定出兵时间。此时,苏联因素仍然是为下定出兵决心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10月1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研究出兵问题。此时,“联合国军”已进占平壤,以师、团、营为单位迅速向北穿插进攻,先头部队距中朝边境仅约10 公里。毛泽东说: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这是战局的发展、国境线的安危促使中共中央作出了最终决策。会议决定志愿军19日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9日晚开始分批入朝)。至此,中共中央终于下定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出兵决心。10 月19 日3 时,第13 兵团下达部队过江命令,19 时,志愿军部队开始渡江。
这一阶段,美国当局仍未停止对中国参战与否的推测。由于在美军退守釜山滩头阵地的有利时机和仁川登陆的关键时刻,中国均未出兵参战,直至敌方逼近中朝边境才出兵,这就使多从单纯军事观点出发的美国当局(特别是中央情报局和远东司令部情报部等重要情报机构)发生决策错误,可以说,这种错误在10 月15 日杜鲁门与麦克阿瑟当面讨论朝鲜局势的标志性事件中达到了顶峰。美国当局一则认为中国已错过出兵的最佳时机,“也许将不会公开干预目前在朝鲜发生的战事”①《中情局关于中国是否介入朝鲜的评估报告》(1950 年10 月16 日),转引自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7),第63 页。,即便干涉,“很可能局限在继续秘密为北朝鲜人提供援助的水平上”②《中央情报局备忘录》(1950 年10 月12 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 卷(下),第486 页。。同时,自朝鲜战争发端,美国当局就对中苏关系持有先入为主的偏狭视角和刻板印象,主要关注苏联的态度,而认为中国的一切重大行动都对苏联惟命是从,这就使美国当局对中国有关朝鲜战争意图的评估进一步陷入了错误的深渊,进而使杜鲁门政府被带入到了扩大战争目标的危险之中,为战略目标与资源不匹配最终导致的军事失败埋下伏笔。
随着朝鲜战局的日趋复杂化,朝鲜问题由一个局部问题逐渐演变为国际问题,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在地缘政治因素的直接牵引下,也一步步不断深入到这个国际问题的内部,担当起极其重要的支配角色。总体来看,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兵战机运筹持续时间比较长,被卷入的影响因素复杂且变动不居,既受到苏联、朝鲜对中国出兵的态度、需求之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又根源于新生政权对国家安全的敏感性和危机意识。尤为特殊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共产党此前历经的几个战争阶段相比,是首次“依靠新生的国家政权调动全国力量保证战争的胜利和以国家名义争取外援”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599 页。,这对于刚刚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务必首要考虑如何界定国家利益、并使国家利益与国家的生存和威信关联起来,考虑如何使决策的基点尽可能贴合国家利益、并能赢取更多国家利益。因此,如何在不断变动的战局形势和国际环境中,适当调整己方不同目标之间的轻重缓急,并最大程度地把握和扩充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条件资源,正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直全力攻克的难关。而这一运筹和攻关的过程,也为中国此后参与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周边重大危机提供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