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3-09-10 08:42■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思政

■孟 焕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包含较多的中外经典作品,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式。而课程思政的教学多体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中进行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融合时,普遍在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师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突出“大学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指引作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人文素质,达到知识与品质的统一。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一)思政资源丰富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经典作品大都蕴含作者乃至时代的先进思想、理念信念及家国情怀。学生在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充分接收其中的先进思想,理解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种效果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无味,经典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细致的情节构思,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健康人格具有积极作用,从侧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2]。另外,优秀经典的作品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利于疏导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思政独特优势明显

“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主要阵地。其所具有的人文和审美教学,不单单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在于,借助经典故事、名著名篇的熏陶来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审美能力,进而开阔视野、培养意志品质,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种优势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借助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利用经典、词句故事等,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引领学生向往高尚、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大学语文”教育具有“文道并行”的作用[3]。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感悟文章中体现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觉。这种个性化的感悟方式,易于学生接收,也能使课程思政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此外,语文课程还具有情景再现的作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比如,角色互换、有感朗读等,让学生在直观的感觉中吸收知识,获得反思,比单纯的思政教学效果更明显。

(三)与思政教育关系密切

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但进一步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涵,而且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其满足时代潮流的要求,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对增强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可以主动投入到思政学习当中,接收思政元素。语文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语文学科为思政教育打下基础,而思政元素也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4]。纵观语文教学内容,无不体现着思政的影子。语文教学用一个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故事和情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感悟历史,培养爱国情操,而这正是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体现。这种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的关系,体现出“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的紧密关系。此外,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相同的目标,即立德树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课程,而思政课程则是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二者在共同的目标的指引下,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相辅相成、和谐育人的效果。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积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挖掘“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的相通之处,探析课程思政路径,为高职高专“课程思政”提供支撑。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现状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新模式、新理念,课程思政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推动着教学改革。虽然学校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较为重视,但其作为一门课程始终独立于其他学科,除了有自身的教学体系外,还具有专门的教师。思政教育涉及大量专业的理论,学生在课堂的反应不一,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综合来看,虽然各高校对思政教育较为重视,但大都存在重视教材内容的研究,对教学过程中其他元素的融合不足,课堂效果不明显[5]。“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相对而言,语文课程文化性较强,除专业学习外,大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导致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重视。

(一)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选自名作名篇。这些作品历经岁月的洗礼,是文学作品中审美、文学特性的生动体现,无不寄托着作者的家国忧愁、超越时代的高贵品质,对其品读可以给予人民精神力量。但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语文教材中审美性、文学性的讲授,重在启发学生文学方面的因素,而对教材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重视不够、挖掘不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不足,造成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分离的局面。

(二)教学方法单一

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特殊的学科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审美性和文学性融入其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细腻的教学方式,重点细挖教材中的情节、人物、感情、叙事等包含思政元素的育人元素。借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进行引导,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仍习惯“大水漫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简单、纯粹地向学生进行知识教授。这样导致了课程氛围沉闷、缺乏互动,学生机械式地接受知识,主观积极性被弱化,学习兴趣不足。这造成了学生单纯地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对其中的思政元素鲜有提及,更别提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了,导致课程思政元素被极度弱化[6]。

(三)师资队伍有待强化

目前虽然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得如火如荼,就其发展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式方法、实施细则也处于起步阶段,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就语文教师的专业程度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对语文文学、审美方面的造诣较深,但思政教育对他们来讲仍属于较为陌生的事物,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就“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来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师在跨学科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专业教学和思政将教育加强联系。再者还需要语文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加强联系,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融会贯通,而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目前,这方面的建设存在短板,导致语文教师对两者融合还存在不少疑虑。

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一)加强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

“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深度。这就对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课后辅导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讲,在课前设计阶段,教师应将教材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情感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融入教学设计中,在教材内容中深挖思政元素,与教材文学性、审美性作为共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教学。在教学阶段,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单一、直白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回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在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表达的爱国热情和高尚情操,促成学生在思想上达到共鸣。在课后辅导阶段,教师除了加强语文专业知识的辅导外,还应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业[7]。比如,在梁实秋《钱》的学习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达手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概念和金钱价值观。

(二)创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知识的来源变得多元化,对传统语文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效果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强高科技设备在教学过程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信息设备,如VR、多媒体等设施,给学生打造“昨日重现”式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对教材作品的直观式感受,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加深与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改变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多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对教材作品进行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三是打造多样化考评体系。传统的考评体系多是围绕教材内容和文学知识的考评,无形之中弱化了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学习动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建立包含思政教育在内的考评体系,加深对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关注力度,助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

(三)开展专题化教育思政内容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教学,在其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将其精炼为明确的教学内容,并随堂融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形成富含思政元素的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相似的案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载体,重构教学过程,形成内涵丰富的思政课程计划。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均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进行编写,设定了道德素质、爱国情怀、情感体验、人生观养成、职业规划等五个素质模块[8]。其中,在道德素质方面可以选取《论语》中的典籍作为教学内容;在爱国情怀方面可以选取爱国诗歌为教学内容;在情感体验方面可以选取名家名篇宣读,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情感。通过五个要素穿插思政主题,将饱含内涵、艺术、人文的文学作品和写作实践,充分融合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构建富有思政元素的课程任务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任务教学法具有重要的作用。任务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可以通过打造任务情节的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语文学习中。任务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级的学生的学习愿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而语文学习也局限于课堂学习。将语文学习与兴趣结合在一起,并积极融入思政内容,构建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课程任务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构建课程任务,需要将树立清晰的目标、符合学生的能力、恰当的思政元素三者结合进行设计,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品德教育的目标[9]。除了通过经典阅读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应用写作练习,在其中设计情景再现等方式,依据不同学生知识、理解水平的不同,让学生通过任务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达到知识运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打造具有政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校园人文环境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比起课堂教学的大开大合,校园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作用是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式的、全方位的,因此,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也是思政教育延伸的重要一步。高职高专学生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有比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借助兴趣角、社团开展实地调查、参观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地踏寻,从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历史沧桑。另外,校园比赛是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课外活动,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组织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认同感。

(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坚力量,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对高职高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在教学理念中注入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课程,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二是提升业务能力。教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层理解,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考评方式进行深层次理解,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度融合,潜移默化中加强思政课程学习。三是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挖掘贴近生活实际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热点问题,客观地认识事物,指引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提升教师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能力[10]。

四、结语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关系密切,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学习过程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包容,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主动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语文学习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充分落实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面向社会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