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红,陈俊伊
(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我国“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六十年代,直到 80 年代后期才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社会文化之林。[1](P1)有关校园文化最早的研究是沈辉在 1986 年第 12 期《青年研究》发表的《校园文化浅析》。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目前我国多所艺术类高校都探索出了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道路。四川音乐学院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艺术院校必须发挥高校教师、政工队伍、学生艺术社会实践和网络媒体4个方面的文化育人作用,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显著提升育人水平”[2]。在一份对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师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中,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当前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主题不明确、形式大于内容”“宣传不到位、不能够吸引学生”“组织协调松散、活动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在问到“加强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应该从哪几方面完善”时,39.6%的学生和 53.9%的教师选择“结合专业特色”,24.0%的学生和 27.6%的教师选择“创新活动形式”。(1)参见:张源.艺术院校综合育人模式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可见特色和创新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探索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模式、建立长远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如何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教学实践相长、深入人心是以上述研究为代表的大多数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山东艺术学院“与心灵相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甚至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活动创办于2011年,由二级学院党总支、团总支、音乐治疗专业师生和学生社团共同组织、协作开展,先后入选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活动和山东省思政教学优秀案例,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的,融合“心灵+专业”教育、“心育+美育”文化的特色育人模式,它包括教学文化、心灵文化和实践文化三个层次。
教学文化是本模式的基础。在其建设方面,通过打造“专业+心理”特色路径,组织学习传统文化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通过组织专创融合项目促进“专业教学—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立德树人”多项教育目标一体化发展。
1.教学相长,以“专业+心理”探索全面育人新路径
发挥专业特色,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由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师生发起的“与心灵相约——5·25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学资源优势,将“音乐+心理”的学科资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每年5月,音乐治疗专业学生都通过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鼓圈、音乐心理健康沙龙、音乐马拉松等音乐心理健康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朋辈心理支持”,这也成为了敦促他们提升专业能力、检验专业水平的动力和平台,同时也使得山东艺术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独具特色。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在校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探索了一条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学相长的教学新路径。13年来,该活动已经成为山东艺术学院独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既彰显了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又为朝气蓬勃的校园带来积极、阳光的心理正能量。活动先后获得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活动类三等奖、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2.进德修业,以传统文化提升立德树人内驱力
寻古问今,学习传统文化问道专业教育的德育、美育内涵。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读书会、学习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乐记》《声无哀乐论》《乐论》等经典文献,在传统文化中学习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经典中学习音乐的德育、美育内涵,并将其转化、应用于专业实践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思想,学生对专业的态度不再局限于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将眼界和格局提升到人的德行、修养,不同的艺术文化对国家兴衰的意义和作用的层面;学生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定位也将不限于狭窄的“艺术圈儿”,而是放眼于国家、社会的需求,探寻用艺术服务于社会发展、医学、教育、文化等更广阔的领域;学生的审美将不限于在音乐、艺术的专业领域中精益求精,而是能够将专业审美与自我实现紧密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有价值、有内涵、有德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优质的校园文化传播、转化为优质的社会文化。
3.激流勇进,以创新创业开启团队建设新思路
创业弄潮,交叉学科拥抱“双创”热浪泛起靓丽水花。在“大创”口号响起之后的第一时间,音乐治疗专业师生勇于“尝鲜”,利用专业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开发了“系列音乐疗愈商业服务产品”(2)主要有针对老年群体的音乐康养服务、针对自然分娩产妇的音乐镇痛分娩服务、针对住院患者及家属的音乐减压服务、针对企业员工的音乐减压培训服务、针对特殊儿童的音乐康复治疗服务等。,在第二届建行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全国总决赛铜奖、山东省“省赛”金奖、小组季军。参赛的过程让该专业师生对音乐治疗专业的社会应用、商业价值和商业运作模式有了崭新的认识,在经过进一步项目打磨和专业沉淀后,再次组建团队参加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摘取全国总决赛银奖、山东省“省赛”金奖和“新动能奖”。比赛结果印证了资本和社会对音乐治疗专业的认可和需求以及对以往社会实践成果的肯定,为学生们未来的就业创业道路积累了丰硕的经验,同时,参加“双创”大赛的经历让师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良苦用心,为学生提供的宝贵的“实践—检验”和勇于追逐梦想的平台。经过大赛的“洗礼”,师生对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学习和专业服务的精进之心都有了新的认知。
心灵文化是本模式的核心内涵。精神、文化、思想皆由心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莫过于“入心”。对于专业艺术院校学生来说,专业无非是最好的“入心”工具;而学生社团则是大学校园最有活力、最有传承能力、最灵活的组织,也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最优执行者。
1.立足校园,以心灵文化引领校园精神新风貌
结合艺术专业,开展心灵关怀。一直以来,“重专业、轻文化”是专业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专业大于天”“专业代表成败”甚至成为很多艺术院校的特殊“价值观”,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成为很多在校生压力甚至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灵关怀等举措与学生的专业深度结合就十分有必要。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音乐治疗、艺术治疗这些结合艺术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从专业角度来说,它们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还为他们开放了“非一般”的专业视角,让他们从交叉学科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为之魂牵梦萦的专业,打开了一道新的视野。这道新的视野实际上就是将艺术的“培根铸魂”目标深入到艺术教育的全环境的一瞥。以音乐专业为例,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治疗学科专业活动、专业实践,带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专业之间对“音乐治疗”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好奇—了解—知晓—行动”,在潜移默化之中营造了注重心理健康、结合专业维护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明环境,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由“通识教育”走进校园生活,从而带来校园精神新风貌。
2.学生“自治”,以社团活动传播校园文化“心”思路
成立专业社团,打造品牌团队。在学科发展、专业更迭、学生流转的过程中,大学校园里永远保持活力、生生不息的组织就是社团,一个优质的社团可以谱写出如歌的历史,传承同一条信念和历久弥新的文化。因此,在发挥专业特色的同时建设充满活力的“心灵之约”学生社团,继续传承“心”文化,发挥学生“朋辈支持”的作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不论专业实践还是社团工作,均以“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合作,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实现了有力的补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共同进步。社团成立多年来,在校园内外开展的实践服务活动在服务对象和全国音乐治疗行业专家中均赢得了赞誉,配合微信公众号的及时报道,为社团的品牌建设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实践文化为本模式提供了转化平台。实践是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最好的适应、学习、成长手段。公益活动、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专业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社会教育的宝贵机会,获得诸多在校园内很难遇到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实践让学生们看到了自己专业付出和传递积极能量之后熠熠生辉的样子。
1.助人自助,以公益活动塑造实践育人正能量
音乐治疗专业的“正能量”让师生收获满满。其教学过程融入和发扬了心理咨询及人文关怀的精神,这样的学风和教风使得音乐治疗专业师生团队更加的紧密和团结。在2013—2022年间,音乐治疗专业师生共开展了2万余人次、总时长超过7千小时的音乐治疗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合作的对象有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福瑞达国际颐养中心、济南市历下区创益园、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居委会、济南市天桥区官扎营街道等等。开展的服务有针对手术室病人和家属的音乐减压服务、针对自然分娩产妇的音乐镇痛分娩服务、针对肿瘤病人和家属的音乐心理支持服务、针对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服务和家长音乐喘息服务、针对老年人的音乐心理支持服务和认知障碍音乐治疗服务等。
以注重心理成长为特色的教风学风、价值观以及临床实践环境成就了学生们多元发展、彰显个性和充满正能量的学习风气。他们在校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天空下的我们》,在全国首届社工微电影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同名片尾曲《天空下的我们》被选作首届全国社工微电影大赛主题宣传曲,主创朱振武、姜振越两位同学受到主办方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表彰和鼓励;姜振越同学坚持自己的音乐创作爱好,在QQ音乐上线个人专辑频道,收录原创单曲29首,在中国首届大学生原创音乐大赛中进入全国8强,获得最佳原创奖;朱振武同学爱好创作,曾经使用两台单反、一辆自行车拍摄了由音乐治疗专业同学们集体原创的心理题材微电影《妈妈Bao》,在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该专业17%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录取学校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林卡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多数毕业生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并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服务社会,以社工平台唱响实践育人主旋律
与专业社会工作的结合让实践文化更专业、更规范。发生在2014年的“鲁甸8·03地震社会工作救援服务工作”入选“2014全国社会工作十件大事”,我院音乐治疗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将音乐治疗带到灾区,为受灾群众排解郁结,并深受欢迎。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音乐治疗专业师生第一时间利用自己的专业参与到在线心理援助的队伍当中,先后在支付宝平台、中社基金心理援助服务队面向全国人民开展音乐心理援助,实现学有所用、服务社会。
在国家系列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政策落实的“春风”下,音乐治疗专业师生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开展了多个特色服务活动,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与济南市历下区善治公益发展中心、济南基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公室等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科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社区服务、老年关怀、术前减压等领域开展了社区“心灵音乐会”“爷爷奶奶别忘回家路”失智老人入户社会服务和“音为爱”术前音乐放松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实践足迹覆盖了济南市天桥区、历下区、市中区和高新区四个主要行政区,所到之处不仅收获了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和认可,更通过这些机会向社会各界展示音乐治疗的实用意义和专业人才的社会应用价值。在山东济南,充分发挥了山东省唯一的高校音乐治疗学科优势,对街道、居委会、医院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进行了有力的补充,提升了上述合作单位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对音乐人才培养对接社会工作服务的模式和就业机会的拓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成果通过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平台向全国进行推广,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3.摘金斩铜,以项目运作保障实践育人“接地气”
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方式是推进实践教学“接地气”的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践教学合作单位需求组建学生实践团队,每个团队需要独立与实践单位对接、管理、开展专业服务,这个过程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缩短了校园和社会的距离,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音乐治疗专业师生组建的“藥音学堂”“海生音乐治疗服务推广平台”两个大创项目先后在全国最高等级学科竞赛斩获银奖、铜奖,离不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化运作经验。收获满满的除了学生之外,专业教师的能力也获得了提升,在专创融合、产业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源。
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话题。术业有专攻,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本研究提供了山东艺术学院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瞥,主要立足于音乐学科,从音乐治疗相关教学资源的专题视角出发,充分发挥这个专业的优势进行总结和思考。近几年,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开展、社会对心理健康资源的需求增多,高等教育届对音乐治疗专业持积极态度,各院校或已经开始论证专业、或开设了相关课程,因此,本研究的参考性意义也因音乐治疗专业的“热度”升高而对于更多的高校而言具有参考价值。这是本课题从立项到结项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
本研究为全国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画卷补充了特色的一笔,也为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同时开设心理学、音乐学相关专业的院校)。因此,在模式推广方面做了如下思考:
1.呼吁高校开设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课程或专业。目前,全国开设像音乐治疗专业这类与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的高校并不多,在已经开设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专业的艺术院校中,少数高校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果,例如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专业团队在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为武汉市民提供了巨大的心理支持,而这些社会服务的开展又推动了武汉音乐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艺术院校尚未将这类专业或者专业资源在精神心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新文科”建设的机遇下,不论专业艺术院校还是综合院校都可以重新评估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专业资源在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过程中的价值,从而配置师资、服务等相关资源,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专业建设。
2.高等艺术院校应加大“心灵文化”建设力度。在立德树人、全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引领下,很多艺术院校的校园硬件环境建设“艺术味”十足,但缺乏精神文化内涵,尤其是“心灵文化”方面。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迫切、各级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和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之下,引进音乐治疗学、艺术治疗学、音乐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资源,在艺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以美化人”的社会功能,可以为高校思政、文化、心理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补充,使专业艺术院校不论硬件环境、精神文化环境还是心理环境皆具有艺术的真、善、美,从而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艺术人才,通过艺术作品充分发挥“培根铸魂”的社会作用。
3.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向德育、美育侧重。品读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从中找回艺术更多的社会功能。例如读《乐记》让我们重温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与“仁政”的关系,让我们在音乐娱乐化的今天重新回归音乐的修身养性、和合阴阳之用,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并不是唱得好、弹得好就是“有德”,而是“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如果没有品读经典,音乐的这些功能早已被遗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懂音律、不懂世事!只有专业艺术教育向德育、美育回归,关注心灵、关注人性的真善美,才能培养出有德行、有品味、有技术、有力量的艺术人才。
总而言之,在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居于“弱势”的环境下,充分结合专业教育、利用专业资源、引入交叉学科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和提升德育、美育、心育的水平,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升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结合专业特色或引入特色专业资源,把特色品牌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