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在高校专项培训的一些思考

2023-09-10 05:42唐力铁
大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军转培训课程

唐力铁

(西北政法大学 退役军人事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退役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退役后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需要接受相应的技能培训或者职业培训。国家及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并帮助退役军人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让其在新的职业生涯上发光发热[1]。其中,退役军人在高等院校进行相关的培训,目的是使退役军人在转业回到社会后,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过好新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国防水平,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退役军人进高校学习是非常难得的机会。通过高校培训,学员可以了解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体系,具备更加宽广的见识和更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培训使退役军人在转业后能够更加顺利的投入新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知法懂法和获取现代生活的综合信息能力。由于退役军人进高校培训工作开展不久,还处在积累经验的阶段,因此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空间。文章首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了如何改进退役军人高校培训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退役军人高校专项培训研究背景

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2006年起,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举行部队转业干部进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摸索创新出为期一学年的、融合式的一种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模式[2]。这种依靠高校的培训模式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好评,初步形成了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的“徐州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中发〔2016〕13号)也把这个模式写入其中,从此“徐州模式”成为退役军人高校培训的开端。2017年1月,在“徐州模式”教育培训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和组织部等六部委共同出台《关于探索开展军队转业干部进高等学校专项培训的指导意见》(国转联〔2017〕号),同年3月退役军人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的“徐州模式”开始由中央向各省市区推广。在接收到中央的通知后,全国各地和有关高校都积极地开展相关的工作[3]。

二、专项培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承担培训的高校资质标准不完备

目前,培训退役军人专项工作由上级相关部门直接指定承训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培训资质标准,也没有竞争淘汰选择机制。因此,所指定的高校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创新意识。与之相比,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通过创新培训机制,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为确保培训质量,各教育部组织评审和遴选,选取了具备培训实力学校作为培训机构,获得“国培计划”的培训资格无论对相关高等院校还是有关部门和机构都是有难度的。同时,“国培计划”的末位淘汰制和多指标综合评估制也促使入选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做到高标准和高质量,这些都是军转干部高校培训可以借鉴的。

(二)对学员的监督机制与综合评估体系不完备

退役军人高校专项培训过程中,对学员的监督机制和综合评估体系不完善。首先表现为对培训效果缺乏跟踪和重视,对学员在校学习的到课情况监管不到位。比如,学校虽然采取了导师制和班辅导员制,但是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由于学习科目各不相同,学习场所经常变化,从而造成负责管理的学院难以对学员的具体情况完全掌握,对学员上课考勤监督难以完全到位。这种情况下,某些学员容易上课松懈甚至逃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其次,目前参训学员的结业考核方式,主要以最终的结业论文为主,议论文作为评价标准,裁判主体是高等院校,所以评价的主观性很大,很多学员反映评价的维度过于单一[4],缺乏综合性。

(三)培训内容与学员实际需求有差距

高校军转干部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公共基础课一般是共性的理论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专业技术课主要是根据具体就业需求而开设的专业类技能型课程。根据它们的特点,前者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集中授课;后者则安排在第二学期,由学员根据自己初步确定的选课计划随本科生入班学习,分散到相关学院。通过这种融合式的跟班学习,学员选课相对自由,他们可以结合自己实际需求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但这个初步的选课计划未必真的符合学员的期望,因此学校的安排是让学员先跟班听课一小段时间,然后再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满足学分要求的个性化课表。这种选课方式充分照顾了学员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是前期退役军人进高校培训工作摸索出来的可行性举措。随着工作的推进,这种方式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比如,有些承训高校发现这种选课方式对学员难以管理,于是取消了个性化课表,改为就某些选择多的专业集中开课。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课程的针对性不强。由于学时有限,为了覆盖学员的需求,学校只能增加科目安排,导致授课多而不精,结果专业课成了科普课。调研还发现,很多参与培训的学员都希望开展贴近未来岗位需求、实用性强的课程。然而有一些老师直接照搬课程讲义,虽然学员反映课讲得很熟练,但是课程内容与自己工作实际差别太大,教师讲授的探索性理论知识偏多,但是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知识讲授的太少[5]。

三、专项培训工作的思考建议

(一)健全承担培训的高校资质标准

现阶段,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标准,但有关部门对于承训高校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享受政府财政拨款的当地的公立大学,二是专业人员的接收单位对口定点合作的高校,只要在审查后具有财政拨款渠道也可以作为承训高校[6]。从承训高校选拔的资质标准上看,可以发现军转干部培训强调政府拨款和公立学校为主。因而,现阶段承训高校多为直接下任务的模式,而不是竞争上岗。这种情况导致了选择标准的模糊性,难以满足对承训高校培训内容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竞争上岗和退出机制。比如,明确对承训高校的优势学科、人才师资、软硬件配套、科研情况、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条件,定期对希望承揽培训任务的高校进行评估,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同时,在经济和荣誉上给予入选高校以宣传表彰和奖励。采用这种明确标准竞争上岗,后进淘汰的选择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调正自己的发展方向,激励其进步,另一方面为提升培训水平和质量创造条件。

(二)培训时间灵活

当前,安置政策规定了退役军人必需在退役一年内行使完成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这种对培训在时间上的限定,并不完全符合退役军人的实际需求,培训时间应该进一步灵活。由于现实中部分退役军人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工作生活环境,相比同龄人在社会经验及职业能力的积累上处于弱势,一旦离开部队,心里不免充满着就业焦虑感,这导致其在就业的摸索阶段,无法准确给自己定位,甚至因此错过接受培训的时机,造成就业能力落后于现代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困境。要改变这一点,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到退役军人群体的心理状态及就业困境,给予他们在不同阶段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的差异化培训方案。这种差异化培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临近退役的人员进行相关职业的通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当下的就业市场;第二阶段,对退役一年内的人员进行差异化的专业技能教育,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第三阶段,对于退役三年至五年的人员,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并走向成功。这样灵活的培训时间,更有利于免除退役军人的心理压力和对社会的陌生感,让他们有机会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这样退役军人一旦发现自身就业中对教育培训的明确需求后,能够准确提出自己的培训方案,重返高校进行高质量的有的放矢的学习[1]。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应注重多样性和针对性

当前,许多高校的培训的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以大班化的形式进行,比较单一[6]。虽然退役军人能在政府提供的各种课程选项中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科目,但由于参与培训合作的院校种类层次限制,对于所要求的课程未必是完全熟悉的。同时,许多课程安排无法适应互联网发展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了改进这些不足,面对不同兵种、不同岗位来源和不同就业需求的退役军人应该做到针对性培训与管理。要做到针对性强的培训需要三步走:第一步,在正式进行高校培训前,部队或者相关单位应通过了解退役军人就业需求,明确参与培训课程所期望达到的培训结果与就业目标。第二步,结合需求和退役军人的文化水平,制定出结合退役军人实际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方案。第三步,根据培训方案,选择合适的高校进行实施。除此之外,政府应尝试推进“互联网+”在培训中的运用,一方面,通过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学员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方案,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培训计划。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已使得线上跟踪培训成为可能。

(四)组建地域统一的优秀教师人才库

根据我国颁布的《2010-2020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教师队伍建设要形成专业和层次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专职与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人员队伍。这个文件也为退役军人高校培训提供了思路和要求[7]。根据这个思路,为了建立好优秀教师培训队伍,需要秉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将全社会各相关领域的优秀教师、学者和专家集中起来,建立人才档案库,重点的课程不一定由同一学校的老师来讲,而是要由人才库中优秀的老师和专家来讲。这样就实现了军转干部培训教育资源与经验的共享。建立相应教育培训教师信息库,运用动态管理、荣誉激励等方式聚集一批人才落实有效培训的任务。此外,除了聘请著名教授授课外,还应该扩大授课人员的选择范围。比如,可以邀请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者、管理经验丰富的公务员和业绩优秀的军转干部来交流。实际上,军转干部培训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转干部授课的教师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不仅理论修养功底深,而且要能把理论讲活;不仅要明察前沿动态,而且更要结合军转干部的需求,掌握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实际,讲清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这些优秀老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总结和升华,可以开发出符合军转干部教育需求的教案和教材,创建出金牌课程。为加速优秀教师团队的组建,各高校和单位应该充分重视,在工作安排、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成为参与培训的优秀教师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五)充足保障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军队干部人员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对学习资源配备要求也比较高[3]。首先,相关部门应注意积累培训经验,在此基础上,规范培训内容,争取编写一批有针对性的优秀教材。比如,网上热卖的“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教材”说明了只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我们就有编出好书的能力。另外,有关部门也可以号召专家学者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书目,便于承训学校采购,供学员阅读。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创立军转干部培训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这样可以集中全国有效的信息资源,节约培训成本,丰富教育资源。最后,有关部门应该明确培训的保障条件。此外,对于达不到保障要求的承训高校,应该取消其培训资格。对学员开放图书馆、信息中心、开放实验室和自习室等应该成为承训高校的基本条件。

(六)优化课程安排与实施方案,加强方案落实

针对退役军人就业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文化水平的差异性,各承训高校要依据学校资源优势和实际教学经验并结合学员需求,分析出自己在区域内的学科优势,并根据学科优势明确承训专业、金牌课程和教学模式等,精心设计课程安排、优化培训方案,并落实。对此,可以从几个方面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培训方案。首先,从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矛盾出发,采用集中听课和随班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其次,优化学习时间的安排,使其便于学员掌握。最后,考虑到学员同时有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争取更多的课程在周六日进行。承训高校需要建立起QQ群、微信群或者钉钉群等,提前发布各种课表信息,以便参训学员依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学习。

培训方案制定好后更重要的是落实。首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承训高校的老师应当提前了解学员的基础、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内容和重难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可以采用新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其次,还需加强课堂秩序的管理,比如可以采用雨课堂等技术手段加强考勤管理。最后,认真组织教学外活动:一要有仪式感的开班典礼和毕业典礼,开展参观校史馆等活动,从内心深处培养学员对学校的接受和对培训的重视。二要结合学校资源,组织学员参观本学校的科研成果、历史遗迹和实验室等,开阔学员的文化视野、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三要开设精品文化讲座,增加学员培训的积极性。如文史学院可以进行诗词、史记、小说等作品赏析授课,音乐学院可以进行古典音乐、流行歌曲和地方戏曲欣赏授课,这样既丰富了学员的课外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四是高校要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讲座,使学员可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发展态势。

四、结语

“退役军人进高校专项培训”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政策,是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军转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培训工作,要在承训高校选拔、优秀教师团队建立、培训方式和计划选择、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保障资源完善等方面继续研究和改进。

猜你喜欢
军转培训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新时代军转培训的市场之路
从军转干部到创业者
重庆成立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发展分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