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殷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也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教学特色和师生风貌。学校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同时,学校精神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根本目标,突出教育性、整体性、时代性和制度性,全面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把学校建设成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理念先进、育人氛围浓厚的“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一、突出教育性,做到德育为先
新时代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在学校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中的重要作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形式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这一思想;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课外学习和讨论,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虚拟实验、仿真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
二、突出整体性,发挥育人功能
学校是花朵生长的花园,教师是培育花朵的园丁,家庭是花朵依恋的沃土。在学校中,班级作为学校组织的一个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班级由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氛围的师生所组成,它对中学生成长的作用最为持久,因此,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在物质文化方面,教室内部的布置要能使学生感受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氛围;班级后墙的板报要弘扬正能量,鼓励学生利用个人智慧丰富黑板报的内容;开辟读书角,充分发挥读书育人的功能,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等。在精神文化方面,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制定班训班规,营造良好班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安排“文化委员”监督引导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化和行为用语的文明化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不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于死板,应允许各班级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校要为教师日常言行举止制定合理的标准和规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除了关注课堂教学活动外,还要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能够真正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优秀的学校文化精神,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家庭是花朵赖以生存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努力加强家校合作,使得家长们认同学校育才树人的基本理念,同时学校要定期举办面向家长的讲座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从而创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班级、教师和家庭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三方紧密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建造一支文化之舟,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突出时代性,注重与时俱进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学校文化的主旋律也要紧跟时代变化,强调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把时代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办学理念相结合,守正创新,发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正确引领作用。要在拓展主题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主题文化活动内容相结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等资源,围绕理想信念、民族团结、道德法治、生态文明等内容,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把德、智、体、美、劳教育渗透在学校精神文化活动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突出制度性,完善机制建构
学校党组织要统一领导和指导本校精神文化建设,负责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审核把关工作。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员工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促进工作重心下移,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师生,体察校情、关爱师生、答疑解惑、解决问题,推动形成育人合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学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要创新学校规章制度的表达形式,引导教师和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约是一种大家推行和倡导的精神代表和约束机制”,学校通过鼓励并组织学生、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制定公约,让学生、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实现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要完善考评机制。定时定期进行考核,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且符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分别从自身角度自查一定时期内学校文化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和存在的不足,进而总结经验,查缺补漏,增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