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探微

2023-09-09 03:13钱芳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钱芳

摘要:单元作业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课时作业集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单元作业设计,重点要落实好四个关键点。一是明确指向性,目标须指向单元教学目标;二是注重梯度性,做到由深入浅,层层递进;三是凸显整体性,要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时长合适;四是深化实践性,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理论的旨趣。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走进社会生活》

单元作业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课时作业集合。[1]相较于课时,单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和递進性,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将单元作为作业的基本单位,既可以从中观角度解决教师难以把握学科课程整体要求的困难,又可以从微观角度避免仅仅关注某个课时的重点偏离问题。单元作业围绕单元主题和内容系统设计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的作业,不仅能有效避免作业的重复、机械和低效,起到减负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实现知识建构的整体性、素养培养的全面性。[2]以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为例,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单元作业设计,要明确指向性、注重梯度性、凸显整体性、深化实践性。

一、 明确指向性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那么作业便是学生达成这一结果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单元作业时,作业目标必须指向单元教学目标。

例如,八年级上册《走进社会生活》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 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2. 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

3. 深入了解网络怎样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改变人类社会,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的公民。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笔者将本单元的作业目标确定如下:

1. 借助实践活动,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理解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社会化的含义。

2. 在实践中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3. 结合自身经验,理解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贡献,懂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辨析网络信息,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树立遵守网络规则、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

上述单元作业目标,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手段与方式。当然,在整个单元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对作业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体现了课程视域下作业动态性和过程性的特点。

二、 注重梯度性

单元作业不是课时作业的简单堆砌,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和逻辑关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步步走向深入。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从整体目标入手,通盘设计,将单元总目标分解成课时作业目标,整合单元内零散、单一的知识,实现难度的逐渐提升,凸显课与课内容之间的层次性和进阶性。注重梯度性的单元作业,前一课时的作业要服务于后一课时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走进社会生活》单元分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两课。这两课分别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虚拟的社会生活(网络空间),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行为指导。笔者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尤其注重作业的梯度性。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课中作业,笔者以PPT的形式展示本班学生以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活动、“吴文化”研学活动、小农人活动、社区“工疗站”公益活动、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红色文化云寻访活动等)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思考并交流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并从中总结应如何养成亲社会的行为。笔者展示的社会实践活动图文资料,兼顾线下线上,意在引导学生感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意识到社会生活不仅包括现实生活,还包括网络空间;养成亲社会行为,不仅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还要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这一引导为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作业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二课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上网经验,回顾网络给自己带来的便捷和困扰,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两个课时的作业环环相扣,不但可以更好地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引领的要求,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

三、 凸显整体性

单元作业设计站在单元视角,要求我们在架构作业内容时须凸显整体性。首先,教师需要考虑这个单元涉及的核心内容和不同课时内容彼此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思维品质与能力层级结构以及每个课时预计达到怎样的程度等问题,整个单元作业设计要做到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时长合适。具体而言,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兼顾,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说,整体架构单元作业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建构单元知识的过程,强调多维关联,包括新旧知识的关联、学科思维方法的关联及问题解决思路的关联。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近年来我国的重大社会热点。在设计《走进社会生活》单元的课前自主学习作业时,笔者就抓住这一时政热点,要求学生结合苏州市近几年的疫情防控工作,寻访身边“最美逆行者”的先进事迹。此外,笔者还向学生提供了一些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网络上出现的不实信息和负面信息,让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转发过此类信息”以及“对待此类网络信息的正确态度”。此项作业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走近家庭和社会中的“抗疫英雄”,感知这些模范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亲近社会、积极承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网络公民,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信息化时代社会成员的责任。

课前作业指向单元核心内容,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基于已有认知自主走向本单元的新知,也迅速抓住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明确了本单元的整体内容结构。

四、 深化实践性

任务活动是单元作业设计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单元作业的效果。教师必须重视作业任务活动的实践性,要下接地气,上跟时代,贴近潮流,回应生活,让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引领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和自身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究、思考、践行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理论的旨趣,充分发挥行动的力量。

针对《走进社会生活》单元的第一课,笔者以和每位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垃圾分类”为时事背景,设计了相关的实践作业。其中,课前作业——“当好社区调查员”的任务如下:

在自己的社区进行“关于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卷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写一份调查报告。

此任务为课前必做作业。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结合“垃圾分类新时尚”这一时事热点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到所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调查。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走访,学生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体会,用脑思考,一方面培養了亲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促进了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的思考,为本单元的探究奠定了认知基础。

课中作业——“做好小小议事员和义务宣传员”的任务如下:

(1) 结合“关于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卷调查的调查报告,在班内展示交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建议书。

(2) 围绕“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

(3) 结合垃圾分类主题创作一幅公益宣传漫画。

(4) 为小区的垃圾分类制作一条宣传标语,同时,为小区居民制作一张垃圾分类的“小贴士”。

(5) 结合垃圾分类主题创作一幕宣传短剧并进行表演。

任务(1)为课中必做作业,任务(2)至任务(5)为选做作业(可选其中一项完成),是任务(1)的延伸。以课前社会调查为基础,学生围绕社区垃圾分类的实施现状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其背景、成因、意义或危害,并据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以撰写演讲稿、创作公益宣传漫画、制作宣传标语和表演宣传短剧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做好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学生的身份从“调查员”变成“议事员”和“宣传员”,不仅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了社会情况,还增强了社会公德意识与公益精神,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课后作业——“争当绿色小能人”的任务如下:

(1) 做一回家里的“垃圾分类”小能人。

(2) 进行“变废为宝”手工制作,至少呈现2—3件作品,并择一说明创意。

这两项任务为课后拓展作业。通过争当“绿色小能人”,学生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外化于心,内化于行,落细落实,将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达成了知与行、学与用的辩证统一。此任务不仅考虑了学科内综合,还考虑了跨学科综合,设计了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合作创造性的“变废为宝”手工制作作业,引导学生灵活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综合素养。

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作业,笔者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分配或让小组选择认领作业任务,再由组长进行组内分工,使得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作业中来。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作业任务,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例如,针对课前作业,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书写社会调查报告的模板,让学生熟悉社会调查的流程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注意事项,有效降低了作业难度,提升了学生的作业兴趣。

参考文献:

[1]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10.

[2] 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 2019(13):3335.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政引入策略分析
创新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用PPT及微视频搞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探讨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