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旭东
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农村初中的体育课程肩负着增强学生健壮体魄、培养学生意志力、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深入了解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摆脱过于注重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训练形式,凸显体育发展价值,贯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学科核心素养下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1.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一般采用讲授和示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提出,要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立足于学情,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使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运动热情的提升。
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因此,新课程改革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相处,组织更多开放性、游戏类的活动,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打破师生在心理上的隔阂,加强与他们情感上的交流,优化师生关系,为体育教学做好铺垫。
3. 追求个性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的核心精神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发掘并培养学生在体育上的特长。一方面,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储备运动员;另一方面,要在教授学生基本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智力、心理品质、团队精神等,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存问题
1.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传统的训练方式还比较普遍,教师采用讲解与示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没有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的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体育技能训练,自然就达不到相应的训练效果,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
2. 以考试为目的,削弱了体育健身功能
在中考体育的影响下,初中体育教学备受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重视,但是教师还是转变不了传统教育的观念,还是以中考体育考试成绩为目的,并削弱了体育的健身功能。
三、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策略
1. 构建趣味体育课堂,增加学生兴趣
与室内教学相比,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笔者采取了游戏教学法,把教学情境放在游戏之中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它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具有相当的契合度,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通过一学年的游戏教学法,同学们兴趣倍增,体育测评考试全部合格,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2. 增强师生互动,创造轻松愉悦课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堂上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任教过程中,新接手了一个班级,为了创造更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每天大课间都和班主任一起对学生进行督促、交流、指导,慢慢地与学生融为一体,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也要关心关爱学生,在临近体育测试前十几天,笔者任教的一位学生在课间玩耍时脚崴了,他担心影响体育测试,笔者给他做心理疏导,并鼓励他。这位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 充分了解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他们在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上的优势与不足,引导他们扬长补短,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天赋与潜能,让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个性需求,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笔者在教学中对体能、技能不好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与引导,最终他们在体育测试中都取得了合格的成绩。
綜上所述,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之下,教师需要改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正视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材施教,充分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推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