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成为民乐启蒙的摇篮

2023-09-09 16:00徐英,沈依依,陆燕萍
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民乐孔雀舞蹈

民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中华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幼儿在与民乐的对话中,不仅能够培养感受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更能塑造美的心灵。近年来,上海市嘉定区清水颐园幼儿园在打造幼儿园民乐体验课程的过程中,积极立足集体教学活动,围绕欣赏、律动、打击乐、歌唱进行实践,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设计适宜的体验内容,提供多样的民乐素材,采用灵活的师幼互动,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民乐体验活动的欲望,更推动了幼儿民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双发展。

◎ 小班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民族音乐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从小接受民乐的熏陶,浸润在民族音乐的体验之中,不仅能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乐的无穷魅力,更能提升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基于此,在幼儿园“颐乐童心”民乐体验课程的引领下,小班教师围绕“体验”“民乐素养”“民族文化”进行了民乐体验集体活动的实践探索,并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本文以小班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喜洋洋”为例展开具体说明。

创设民乐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民乐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身临其境的氛围更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参与热情。因此,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民乐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在民乐体验活动中进行情境创设。情境创设需要关注两点:一是要有真实的模拟情境;二是要有可操作的实体情境。基于此,由于“喜洋洋”小班民乐体验活动开展于春节前夕,为了引导幼儿体验过年的热闹氛围,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教师尝试基于儿童视角创设情境,使幼儿能够身临其境自主参与探究。教师借助红灯笼、对联、窗花创设热闹的过年情境,再配以《喜洋洋》欢快活泼、热情洋溢的曲调烘托喜庆氛围,并提供可操作的小鼓,引导幼儿沉浸在迎新年的欢快氛围中,自然而然地随着乐曲打起鼓来。

关注适度“体验”,助推幼儿感受参与民乐活动的快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体验是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是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 但体验不能刻意而为,要讲究“适度”。教师要基于儿童立场,在充分考虑“幼儿喜欢吗”“幼儿体验到了什么”“幼儿获得了什么”三个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体验活动,使幼儿在适度的体验中理解民乐、感受民乐、表现民乐。首先,需创设幼儿喜欢的情境体验,使他们能够触“境”生“情”;其次,要满足幼儿多元的支架体验,借助视频欣赏、语言表达、情感渲染、乐器操作等方式,让幼儿随“情”入“境”,以“情”激“情”。

例如,针对“喜洋洋”民乐体验活动,我立足儿童视角设计了三个体验环节,让幼儿充分感受快乐,喜爱上民乐。第一环节:借助真实的视频欣赏,引导幼儿置身于过新年喜气洋洋的民乐情境中,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第二环节:截取《喜洋洋》乐曲中的几个乐句,并提供鼓和童趣化的节奏图谱,鼓励幼儿自主探索。第三环节:营造过新年的氛围,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表现欢乐打鼓过新年的热闹场景。

追随式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在组织民乐体验集体活动时,教师不仅要避免过多的指令或要求,还要摒弃“重结果,轻体验”的做法,要放低姿态,以平等宽容的心态追随幼儿,在与幼儿的积极互动中推动其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一是同伴式助推。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会出现情绪不高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并借助语言给予其鼓励和肯定,用自身愉悦的情绪带动幼儿的情绪。二是体验式交流。在幼儿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及时借鉴同伴的经验,不断激发参与兴趣。三是等待式倾听。体验过后的交流环节,教师应有意识地请幼儿进行活动经验的总结。面对幼儿难以清楚表达的情况,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要耐心倾听并逐步引导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实现自信表达。

总之,通过参与“喜洋洋”民乐体验活动,幼儿不仅提升了对民乐的喜爱,进一步了解传统民族乐器——鼓及其不同的敲打方式,还能结合自身对民乐的理解,以喜欢的方式打鼓,幼儿对民乐的审美力、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相信在多姿多彩的民乐世界中,幼儿一定能够拥抱美好的童年,拥抱快乐的音符,让民乐的种子生根发芽!

(文/徐英)

◎ 创造性律动在中班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上海市嘉定区清水颐园幼儿园以民乐课程为特色,致力于通过一日课程中对幼儿进行民乐的熏陶,培养自信、乐观、富有想象力的幼儿,将民乐文化根植于幼儿心田,培养富有民族自豪感的幼儿。基于此,我们尝试以中班韵律活动“美丽的金孔雀”为切入,从激发兴趣、灵活教学、大胆创编三方面开展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致力于让幼儿舞出快乐、舞出精彩、舞出自豪。

精心选材,感受民族舞蹈的趣味性。为了充分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使其充分感受民族舞蹈的趣味性,教师在设计韵律民乐活动时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选材要体现幼儿的生活经验;二是选材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三是选材应易于幼儿进行动作表现。例如,在参观了上海野生动物园后,幼儿的交谈话题总是离不开孔雀:“孔雀的尾巴好长,走路的时候就像穿着一件礼服”“孔雀可真漂亮,开屏的时候就像撑起了一把大伞”“孔雀的羽毛还会发光”……对此,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精心选择以富有云南特色的葫芦丝乐器演奏的民乐——《美丽的金孔雀》作为此次中班韵律活动的舞蹈音乐。在葫芦丝悠扬浑厚的音乐声中,幼儿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云南孔雀园的气息,个个化身为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有的模仿孔雀开屏,有的模仿孔雀散步,有的模仿孔雀端坐在草坪上……在模仿孔雀姿态的过程中,幼儿兴趣高涨,情绪愉悦。

巧妙设计,激活民族舞蹈的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开展韵律民乐体验活动时,应巧妙设计各个体验环节,不断激发幼儿的灵感,促使其大胆想象、创造动作。一是巧设环节,助力想象。在“美丽的金孔雀”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巧设环节架构,不断激活幼儿思维,促使其积极参与对舞蹈动作的创作。环节一:说说孔雀。在背景音乐声中,引导幼儿回忆有关孔雀的趣事,并借助视频呈现孔雀开屏、理羽毛、走路等状态,以此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教师顺势请幼儿思考“你最想模仿孔雀的什么动作?”。环节二:学学孔雀。为了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不一样的孔雀形象,教师精选了孔雀走路、理羽毛、扭脖子、开屏四组图片,并展现其抬头、低头、身体前倾走路等不同姿态,请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孔雀形象进行模仿。环节三:美丽的孔雀。教师带领幼儿观看了杨丽萍的《孔雀舞》,并请他们表达并展示自己对其中舞蹈动作的理解,以体验韵律民乐独特的韵律美,同时提升舞蹈美感。通过活动环节的巧妙设计,幼儿不断尝试、挑战创新,充分感受到了编排韵律动作带来的快乐。二是巧设提问,助推创造。在活动的交流分享环节,教师提出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以助推幼儿的创造性表达。首先是“为什么孔雀的动作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它们在干什么”,以此引导幼儿表现孔雀舞蹈动作的夸张与舒展。其次是“你喜欢孔雀的哪个动作?还可以怎样表演让孔雀看起来更美丽、更可爱”,以此鼓励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孔雀的优雅姿态。

灵活互动,体验民族舞蹈的文化性。民族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历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看似离幼儿很遥远,难以理解,但是借助具体形象的民族韵律舞蹈,幼儿也能对其有所感悟和理解。在“美丽的金孔雀”活动中,幼儿在欣赏了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的剪辑片段后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她的手要做成这个样子(食指和大拇指扣住镂空,其余三根手指依次张开伸直)?为什么她的身体像个“S”形?为什么她的肩膀会不停地动?……这些都与傣族舞的特点密切相关,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了解民族舞蹈的特性,还能丰富对于孔雀舞地方特色的认知,培养人文情怀。不仅如此,活动中葫芦丝独特淳朴的音色也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充满好奇:葫芦丝是怎样演奏的?为什么跳孔雀舞需要搭配葫芦丝演奏的音乐?而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幼儿在不断了解孔雀舞的基础上,也会燃起对于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情,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舞蹈作为一门艺术,能够给幼儿打开创想的大门,教师要做的就是铺好路,让他们在舞蹈创想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创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能够给幼儿提供通向文化的窗口,教师要做的就是架好桥,让他们在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文/沈依依)

◎ 大班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音乐教学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民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能启迪幼儿心智,增强幼儿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本文以大班“茉莉花”民乐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为例,谈从民乐素材的选择、民乐体验活动的设计和民乐体验集体活动对于幼儿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幼儿喜欢民乐,提升文化素养。

选择合适的民乐,激发参与兴趣。开展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选材很重要。通过组织开展前期调查和投票,我们确定了《梁祝》《金蛇狂舞》《茉莉花》等10 首本园幼儿最喜欢的民乐。但民乐素材的选择除了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还要易于幼儿进行表现,同时能够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因此,选择围绕民乐《茉莉花》开展欣赏活动的原因有四:一是此民乐有很多乐器演奏版本,如古筝、二胡等;二是《茉莉花》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曾在多次重大场合上演奏,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三是幼儿对二胡版《茉莉花》较为熟悉,并对其进行过舞蹈、歌唱等个别化探索;四是该民乐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适合幼儿体验探索。事实证明,当二胡版《茉莉花》的民乐旋律在活动中响起,幼儿即刻便随着优美的乐曲载歌载舞,快速投入活动,兴趣浓厚。

围绕“体验”展开设计,享受探索乐趣。民乐体验活动必须注重给幼儿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他们享受体验的快乐。对此,教师在活动环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形式上采用不同方法让幼儿获得多元体验的空间,如欣赏、操作等;二是环节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民乐经验;三是内容选择上考虑更有文化故事内涵的民乐素材,更容易激发幼儿积极美好的情感。基于此,在充分分析幼儿经验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我基于幼儿的已有民乐经验,对“茉莉花”民乐体验集体教学进行了活动设计。首先,围绕个别化、自由活动等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民乐,最终确定幼儿最喜欢的版本:江苏版。其次,注重每个环节的体验性,使幼儿在体验中引发对《茉莉花》的探索。环节一:说说《茉莉花》。在说一说、听一听的体验中引发幼儿对《茉莉花》民乐不同版本的关注。环节二:体验《茉莉花》。引导幼儿在配乐探索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民乐《茉莉花》的乐器声音、旋律节奏和背后的故事。环节三:了不起的《茉莉花》,通过播放在重要场面中此曲的演绎视频,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基于初步的活动设计,教师在活动中通过“为什么同一首民乐,会创作那么多不同版本”“你觉得这首《茉莉花》在讲什么故事”等提问,引导幼儿发现《茉莉花》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版本融入的不同风格,并在探索中发现铝板琴、双响筒的音色清晰纯净,比较适合演奏出江苏版《茉莉花》的优美委婉。

透过民乐表达,提升综合素养。民乐和文化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能够在活动中透过民乐了解中国文化,而对于民乐作品的文化了解也增加了他们对于民乐的兴趣和理解。在对《茉莉花》民乐进行欣赏过程中,通过观看不同重要场面中的《茉莉花》表演,激发了幼儿对于民族文化的喜欢和传承之心;看到了他们对民乐的探究之心;看到了他们的自豪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民乐体验活动的初衷,而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孩子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了。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次的集体活动后,孩子们在个别化、家中自主收集了和《茉莉花》相关的资料,他们自主成立了文化组、表演组,并最终编排完成了歌舞剧,成为幼儿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实践证明,对幼儿而言,民乐体验活动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民乐和文化的大门,让他们感受到了民乐独特的魅力,并给了他们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空间。对教师而言,开展民乐体验集体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提升了设计活动的能力,更让他们在“体验”设计活动中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和幼儿的民乐之旅还在继续,我们将继续以站稳“体验”脚跟,根植“文化”内涵的形式展开新一轮的尝试。希望借助民乐体验舞台,让更多幼儿“音”悦心动,感受不一样的童年快乐!

(文/陆燕萍)

猜你喜欢
民乐孔雀舞蹈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民乐国祥
冰上舞蹈搭档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我和舞蹈
我,民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