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 吴航行 钱尔赫
编者按:2023年5月13日,第七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举办,200余位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出席此次会议。与会嘉宾结合对传媒行业的观察及各自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围绕智能媒体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我国媒体融合的最新态势与未来发展、新媒体教育的技术模式、国际传播的学科化路径与态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等内容展开充分交流。
《传媒》杂志一直十分关注传媒行业人才培养及传媒教育最新发展态势,在主办方的邀请与支持下,本刊特派记者参会,并向有代表性的与会院校约稿,制作了本期小专题。
2023年5月12—14日,由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广播电视台《教育微观》栏目、新闻知识杂志社、谭天自媒体矩阵共同协办的“新媒体·新传播·新运营:第七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一个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构成,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所高校,200多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汇聚中国古城西安,共话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必须直面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需求等困境。面对智媒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挑战,与会专家学者以前瞻性思维判断行业变化,分享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建设与体系优化,并在培养符合国家需要、行业需求又能充分适应媒介技术突飞猛进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动的新型媒介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议。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李明德以《智媒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人才能力培养》为题在主论坛进行开场分享。他谈到,在智媒体时代,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高校担负着培育传媒人才的重要责任。他认为,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期: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将迎来跨学科背景下重新进行专业和学科发展定位的机遇期,巨变之中的信息传播技术推动的机遇期,以及高校重新确立学生能力培养的机遇期。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价值观念和专业素养两方面进行提升。他提到,价值判断能力是媒体社会责任能力的具体化。业界普遍认为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新闻价值观是新闻传播人才能力需求的核心所在,而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数据分析与使用能力是核心业务能力,除此,新闻传播人才还需要具备情境内涵的认知能力。
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在《我国媒体融合的最新态势与未来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传统媒体发展形势严峻,广电、报业、期刊等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和生存压力,传统媒体转型、融合势在必行。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传统媒体的生存策略需要,也是新时期打造新型主流舆论格局,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的必然要求。他讲到,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从顶层设计层面看是逐步加强的。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正式开启了媒体融合的新时代。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宣告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的要求。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关于媒体融合的新政频出,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各媒体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将媒体新科技应用到一些重大会议、赛事报道中,经过多年探索,各媒体在运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实现全媒体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的媒体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融合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而目前传媒人才的培养显然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新需求,各高校亟须调整、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下的传媒新格局。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以《国际传播的学科化:路径与态势》为题,对当前媒体融合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革新”内涵进行了解读。他讲到,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必修课”,但是从实际来看,国际传播学科的设置和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都迟滞于市场需求,所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应拓展专业视域,将目光从“内”向“外”转变,需要各高校从人才培养理念到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做出全新的转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应当面向国际化,培养既具备全球视野又具有本土情怀,还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传媒人才。他认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上实现专业的全媒体转型;其次是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在本科阶段和其他学院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是走开放办学之路。他表示,过去高校更多是跟媒体单位进行联合人才培养,进入全媒体时代,还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进行联合人才培养。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強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要求各高校既要立足学科之本,又要积极优化学科布局、开展学科创新、拓展学科内涵。
对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谭天在其《新媒体教育的技术迷失》主题报告中谈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个文理结合的专业,充分体现了新文科的特点。技术对这个专业的影响很大,目前高校对新媒体教育技术存在不少误区和迷失。他认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包括现代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全新技术。该专业所学的技术可以理解为应用技术的能力,即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内容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包括熟练使用采摄编播设备的能力;二是内容传播所需要的互动技术应用,包括互动界面、数字产品的技术开发与产品设计;三是新媒体经营所需求的用户数据获取与应用。他进一步强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中的技术教育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新媒体技术也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化,高校要及时掌握适时调整,将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不断地充实到教学体系中来;二是与分流教学结合起来,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兴趣设置不同的课程包,喜欢内容制作的可侧重数字技术,喜欢数字营销的可侧重数据分析。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新文科的专业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师资结构也需要优化,需要吸纳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信息学科、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同时要加强新媒体课程、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但是他也强调,要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对此,一要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和运营的相关技术;二要了解技术与文化、技术与资本、技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三要批判地接受新技术,学会从技术伦理视角进行反思和审视,警惕陷入信息茧房、算法囚徒、技术决定论等迷宫。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吴航行作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发言,分享了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构建模式和优化路径。他谈到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自2015年建院以来,坚持专业集群、学科跨界、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的发展理念,不断破除学科建设的陈旧模式,丰富与更新学科知识体系,持续提升学科知识体系建设能力和水平。学院目前设有6个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一方面,学院通过搭建多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把握服务面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断探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改革依托课程群建设,采取建设智媒体与专业相融合的课程群、建设跨学科多领域的课程群、建设线上线下教育互通的课程群、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群以及建设分层培养的课程群的建设策略,目前逐步形成了“两个平台、三个转型、六个对接”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发展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即构建了校内校企合作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两个平台,实现了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转型,确定了坚持正确教育理念与服务面向对接、坚持专业方向与市场发展对接、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对接、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坚持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坚持实习实践与就业创业对接的六个对接。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教授李鹏在《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优化设置及发展对策》中提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就是跨学科性质的融合性专业,专业建设需要打破传统学科设置的藩篱,需要融合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还需要所在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学校的办学特色,决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跨学科建设的程度。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存在课程设置系统性建设不足、教材内容专属性差、理论建设不足、与高校或地方特色资源融合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等问题,需要在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倡导“互联网+”教育模式,培养、建构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除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呼应、相支撑的知识图谱。其所在院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精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走向模块化教学,通过项目引导课程教学走深走实。
在2021年4月19日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李明德提出“金字塔型”的新闻传播人才能力培养模型,认为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在智能媒体时代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以及情境内涵的认知能力。他讲到,高校要在培養目标方面、教学内容方面、培养方式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强化实践育人,不仅仅要培养懂技术会操作或懂管理会经营的单面手,还要推动价值内化,全面培养具有“四力”的全媒体卓越新闻人才。
谭天教授认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要加强新媒体技术培养,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但绝不是培养码农,而是培养能与码农对话与合作的人才。他谈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新媒体感知力、新媒体洞察力。但实操能力不等于一味炫技,洞察力是对网络社会和新媒体现象的基本判断能力,内含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他认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定位为以“新闻传播素养+信息传播技术”为特色,紧跟互联网产业发展和新媒体技术革命,培养服务社会的融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研究院副院长安刚在其报告《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媒体人才培养路径与探索》中谈到,数字经济推动新媒体迈向发展新阶段,也催生出数字职业。随着数字产业发展日益庞大,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也大。目前,数字化时代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具备深度思考、分解问题的能力;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三是要有情感文化、社会参与能力;四是具备“学会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五是具有人机交互与协同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更加注重教育的开放性,还要更加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此外,要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打造新型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多维空间融合的新型学习空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和跨学科的学习机会;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尊重学习者学习规律,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主动适应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副教授熊艳在其《智媒体背景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报告中谈到当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认知与调研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产品营销与推广能力、项目统筹与管理能力。她谈到,在文化产业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将文化教育、市场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作为关键,建立完整的操作性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教师杨忠杨在报告《地方本科高校传媒与艺术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中则提出,传媒与艺术人才协同育人体制建设应以学校为主,多种协同共促,包括进行校地联合,对接地方政府,承接政府项目;也可进行校企联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合作开班、开展校外基地、联络校友企业等实现协同育人;还可以采取校校联盟,校内联结等方式共促育人。
会议期间,参会嘉宾结合各自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建设实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激荡了学理思维、厚植了学术思想。参会嘉宾们表示,此次研讨会是一场高质量、深层次、全方位、接地气、高效能的务实会议,不仅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更是为推进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平等交流对话做出了贡献。
特约记者马慧系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编导专业负责人
吴航行系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