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3-09-08 05:17刘翠翠尤玲玲李晓丹闫师杰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双语专业

刘翠翠,尤玲玲,李晓丹,闫师杰

(天津农学院 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天津 300392)

2016 年6 月2 日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工程教育认证也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2]。课程是影响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在随后出台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教育部把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3]。

天津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导论(双语)”开设于2018 年,既是专业限选课程也是专业启蒙课程,30 学时,2 学分,授课对象为二年级本科生,该课程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涉及食品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多方面内容。本课程开设初衷是使学生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掌握食品安全领域基本概念、原理、工具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目前,经过多方调研、深刻酝酿,以应用型食安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然而,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虽然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从未停止,但大多只关注于教学内容调整、考勤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教学进度管理等,并未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内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教学目标应围绕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活动设计应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资源应满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另外,“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当前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为导向,只要学生课程考试及格,就认为达到了相应的毕业要求。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取向完整地说明了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即:学校定位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这是一个由上而下设计、由下而上支撑的关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提出了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教学环节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然而,因各教学环节缺乏评价机制,现行的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并不具可操作性。本文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基本理念为指导,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四方面展开思考与探索,构建对标学生毕业要求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新体系构建

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高校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进而完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而课程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4]。“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建立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 版)》中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深入理解、剖析与分解的基础上,并最终明确该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德育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中“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及“9.团队与个人”的支撑关系(表1)。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1.1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现代内涵及食品供应链(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掌握影响食品安全的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物理性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了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内容,食品安全政策标准法规的内容、分类及其地位,熟悉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GMP、SSOP、HACCP、ISO22000)及溯源技术,掌握食品安全标准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熟悉常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感官检验、理化检验、现代仪器检验等),掌握食品检验一般程序及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熟悉并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专业词汇和英语表达技巧。

1.2 能力目标

具备鉴别和识别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能力,并对复杂问题做出正确表述;能够运用课程相关知识简单分析食品供应链各环节常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提出解决方案;具备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专业技能;能够简单识别、分析和评价食品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价值;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及时跟踪、反馈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具备一定科技英语表述和写作能力。

1.3 德育目标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环境、健康和安全意识;明确作为食品安全人的使命与担当、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具备独立思辨和高阶思维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跟风,不盲从;基本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和职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2 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

2.1 教材资源的整合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媒介,应及时推介本学科的新观念、新进展和新成果[5-6]。然而,现有的“食品安全导论”教材知识体系比较陈旧,无可选用的双语教材。“多元化教材”也叫“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使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7]。按照这一思路,结合专业课程体系需要,经过对知识结构系统性、科学性的对比,确定以谢明勇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导论》作为主教材,学科领域相关的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及著作为参考资料,将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融会贯通到授课过程中。比如:纳米食品研究现状、辐照工艺技术特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等。使教师在按主教材组织教学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教师教学中的个性化。从学生角度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看一本书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知识体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为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2.2 案例资源的积累

案例教学最早由兰德尔在哈佛大学法学教育中展开,随后推广至全世界。案例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案例中,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由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同时也营造了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教学环境[8]。目前,“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已建立了课程案例资源库,积累典型案例25 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拿到案例后,首先需要进行消化,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与升华。

2.3 思政要素的挖掘

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人才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9]。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0]。“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思政要素丰富,这为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契机。目前,已完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作为普通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法律的敬畏意识,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公平公正、严格执法的责任意识,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科研人员的使命与担当精神。总之,思政内容紧扣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家、爱人的情怀。

3 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

3.1 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授课语言的分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保证课堂教学中英文语言分配比例平均达到60%。课程开始阶段,中文讲授比例稍微多一点,中间逐渐增加,在课程后期英语讲授达到80%左右。总之,每一章节英语授课比例逐渐增加,每一节课英语授课比例逐渐增加,按照章节内容的难易决定中英文授课比例。这样更符合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规律,难度逐渐增加可减少学生的抵抗心理。

3.2 问题导向的课堂讨论教学

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改变“老师教,学生学”“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该教学方法在实施中,任课教师首先要根据授课内容查阅教材、文献及相关资料,课前一周将题目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上自由讨论、概括答案并踊跃发言,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总结。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归纳、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课程内容丰富,且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11-12]。正式讲授前任课老师可向学生推送线上精品课程视频作为预习材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在讲授过程中引入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景视频,不但能加深学生对部分枯燥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情形,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超星学习通平台能够实现教学课件、笔记以及预习和复习资料的共享,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网络平台的语音交流,可以使学生更自由、更大胆地参与讨论。此外,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食品伙伴网等网站,了解国内外行业资讯、标准法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检测技术等动态信息。

3.4 师生翻转式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引入师生翻转式教学环节。将学生按照每5 人为一组分组,每组自选课程相关话题,如“身边的食品安全”“你不知道的食品添加剂”“饮食与健康”等。通过专业相关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分工协作,集体备课、课上随机抽选1 人进行5 分钟中英文结合的课堂讲解,并由老师进行详细点评、重点知识补充和延伸。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开阔学生的专业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思维观点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会有新的启示。

4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

4.1 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涉及课前、课中和课程结束后。授课前教研室成员召开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各环节评分标准等教学文件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专家评教”,即各级教学督导、学院领导干部及同行教师等开展听课活动,认真研读反馈意见。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进行“教师评学”,根据课程考核各个环节所得数据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学生根据学习效果,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以问卷调查、网上评教或者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评价。此外,以课程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师互评,共同就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课程建设展开探究。

4.2 建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

在课程考核方面,摒弃传统的期末考试制度,新的课程考核制度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结合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根据“食品安全导论(双语)”的3 个课程目标,对考核模块及评分标准进行系统优化。具体来说,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 篇有关食品安全话题的课程论文,从论文选题、写作构思、知识运用、语言表达、格式规范等方面对课程论文予以综合评判,并结合前期的课上表现(回答问题、小组讨论)、随堂测验、分组汇报及考勤情况给出最终成绩。需要说明的是,平时成绩应建立在学生上课出勤的基础之上,若学生未出勤,本节课对应的平时成绩均记零分。课程成绩核算方式为:课程论文(60%)、课堂表现(10%)、随堂测验(15%)、分组汇报(15%),其中各模块具有科学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评分标准。考核模块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如表2 所示。

表2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对应关系 %

4.3 形成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学过程优化,持续改进与提升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文件合理评价、专家随堂听课、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学生评教等信息和数据,开展课程教学质量分析、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分析。这些分析结果能够准确反映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并持续跟踪改进效果。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形成,为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与保障,真正实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在具体课程建设中落地生根。

5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督导听课反馈及学生网上评教三种方式进行评价。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为:课程目标1=(学生平均得分/50)×100%,课程目标2=(学生平均得分/40)×100%,课程目标3=(学生平均得分/10)×100%。以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共70 人)作为课程教学体系实施对象,课程目标1、2、3 达成情况分别为87%、82%及91%,较2018 级课程目标1、2、3 达成度(84%、77%、85%)有明显提高。

教学督导一致认为,“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大纲结构规范、内容合理、课程教学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团队与个人等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逻辑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明确。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内容系统,图文并茂,便于学生掌握。另外,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责任意识、职业操守和科学精神,进而形成内生学习动力。

网上评教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整体满意度显著提升,其中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为100%,98%学生认为增设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开阔视野,较指定教材内容跟更丰富、更先进。作为双语课程,77%学生对于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分配方式较为满意,23%学生表示自身英语比较薄弱听课比较吃力;93%学生认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线上精品课、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师生翻转课堂等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动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动性。93%学生认为有计划地布置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学习,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87%学生认为课程中恰当地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5%学生认为师生翻转课堂环节的小组汇报,有助于角色担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学生代表座谈会中,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方式更侧重于过程性考核,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对课堂的趣味性有一定影响,但大部分学生表示对提升学习效果有益,课程知识获得感较强。也有学生认为引入视频资料有助于提升课堂趣味性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希望进一步丰富教学视频保证每节课都能涉及。

6 结语

本文立足于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大背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制定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德育三个教学目标出发,对“食品安全导论(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与实践,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及“9.团队与个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推动天津农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程提供了参考。但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教育教学体系的动态适应机制,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和持续改进。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双语专业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