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民生福祉所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可跨越的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和探索,建设起振兴示范点。本文总结各地乡村振兴经验、创新做法、振兴样板和模式,综合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研讨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服务体系,基础性工作在于完善乡村振兴视角的乡村分类体系。
乡村振兴关键是发现、引入、培育和发挥新动能的作用, 做好乡村类型与新动能的匹配工作。 其中乡村类型研究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主导型的关键点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村庄分类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做好了村庄分类, 将有利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村庄分类为解决乡村振兴路径问题指明了方法。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乡村振兴前,乡村分四类,分别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拆迁合并类、特色保护类。 振兴后分两类,一类是集聚提升村,另一类是特色保护村。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数量、状态是动态的。乡村振兴提出之时,我国有4 万余个乡镇,70万余个行政村,6 亿乡村人口, 村庄人口平均不足1000 人, 除乡镇所在地、 中心村等大型村庄外,更多地是零星分布的小村落,大村可以达到数千人以上,小村甚至不足100 人,部分行政村由2-5 个小村组建而成。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乡村的分类是指导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将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聚焦具体村落的类型划分,根据划分结果,可进一步归纳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4 类村的体系上来, 本研究属于细化分类、前置性研究和针对乡村振兴的专项分类。
已有乡村类型划分研究, 主要基于乡村自然条件、利用便利和服务于整体经济建设为主,针对乡村振兴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必须深度研究乡村实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为乡村振兴产业选择、振兴路径、振兴方法,振兴新动能的选择服务。突出乡村发展潜力和优势,适应时代发展状况,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村落类型是指按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划分的,具有共同特点、 状态和发展潜力的乡村集合体。乡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内部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布局均有明显差异,构成了不同的村落类型。
乡村类型划分研究很多,核心问题是分类依据、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及其形成的分类体系,分类依据与分类目的存在较为相关。
回顾乡村类型划分的主要工作, 对比分类方法之间的差异,更好地把握乡村特征、发展潜力和振兴路径,探索乡村分类与乡村振兴路径的关系。
按经济结构可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业村、渔业村以及拥有较多乡村企业、 家庭工副业的副业村,或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兼业村。
农业村主要分布于平原,林业村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区,牧业村主要分布于草地,渔业村主要分布于河湖海的临水洼地。副业村主要分布于城郊、交通干线的农产品深加工,或矿区的周边。
地形地貌是村落选址的重要依据,乡村一般建设在“微地形”良好的生态宜居之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要考虑因素为用水方便区域的高地之上,既要汲水方便,又要利于防治水患,并要考虑交通、安全和生活便利。
具有位置地理优势的乡村,作为“风水宝地”容易集聚人口、资源和服务,发展成为大村、集镇和城市。而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对聚落的影响,一般基于地形地貌的因素来反映。
乡村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是重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既是乡村的物质基础,优势重要的发展条件,影响交通、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影响乡村区位特征、资源特征,甚至影响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地形地貌的村落,具有各自特点。地形地貌影响交通便利度、影响信息传达效率、影响民俗民风。在平原、滨湖、沿海、三角洲等地方的乡村聚落,人口一般密集,耕地较多,经济、文化等都较发达,社会比较开放,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山地丘陵区的村落, 一般相对闭塞落后,村庄规模小,交通不便利,人口聚居程度更低,一般山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开发成本高,乡村振兴具有自然资源优势。
现代视角下,乡村的地形地貌仍然是重要的振兴条件,其中在大地形区域内,微地貌对于乡村的影响较为明显, 特别是自然景观较好的地区,有利于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形成重要的区位优势。
根据乡村空间分布特征, 乡村聚落可分为两种形态: 一种是住宅零星分散的散漫型聚落或点状聚落。另一种是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聚落,集聚型村落可分团状、带状、环状等三种类型。
在相同或相近的地形地貌条件下,乡村之间的差别,人口是重要的显性特征。 按聚落的人口聚居规模和生活各方面职能大小进行分类,分为小型村、中等村和大型村。
在不同的区域,人口规模差异较大,在平原区, 一般将500 人和1000 人作为两个区分点,500 人以下为小村,500~1000 人为中村,1000 人以上为大村。
按距离城市远近。可划分为城郊聚落和一般乡村聚落。 城郊聚落便于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乡村特征逐年降低。 一般乡村聚落受城市影响较小,具有乡村典型特征。
已有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但已有研究成果多是单因素的,综合性、 信息化和针对乡村振兴的分类研究成果较少。 本文主要是针对乡村振兴,开展村落类型研究,构建乡村振兴视角的乡村分类体系。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 乡村全部实现振兴,乡村的每个方面都振兴。 乡村振兴单元可大可小,与乡村类型、空间布局,匹配新动能及其获得路径有关,依托乡村振兴路径实现。
乡村振兴单元是村、连片村或乡镇。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优势和短板,扬长避短,突出发展优势,弥补发展短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选择适宜的新动能,推动乡村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相关村落联合,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切实联合发展,形成区域优势。乡镇驻地具有先天优势,可能通过周边村落集聚,依托城镇化、集聚化和现代农业成为典型代表。
乡村振兴单元,可视为新动能覆盖区域。 乡村振兴单元涉及地形、区划、振兴优势等多个方面。乡村振兴单元可以看作一类新动能的覆盖区域,集成各乡村的优势,涉及自然条件优势,山水路林田,土壤优势等,村落位置、交通优势,村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等。乡村振兴单元以产业、资源、组织形式等因素影响,现代农庄是基本形态。
乡村振兴单元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各村都面临政策、环境和自身优势,但各村把握机遇的能力不同,如何把自身优势转化为振兴动力,选好振兴新动能,发挥新动能的作用,形成振兴合力,是一项重大课题。
乡村振兴不是同步振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都不可能满足同步振兴,必然是一部分村先振兴,示范带动,逐步实现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时序中,部分乡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匹配新动能的渠道优势,早行动、早见效、早成就,实现快速振兴,优先振兴,成为振兴标杆和样板。
乡村振兴时序中, 部分村基于乡村振兴经验、创新点和样板,发挥后发优势,获取长足进步,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二波,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时序中, 部分村因缺乏优势区位、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匹配到新动能,振兴之路相对较长,需要用更长的时间,经历更多探索,借助政策帮扶、市场助力和乡村组织性提升,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优先级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但总起来看,优先振兴村是获得新动能早、新动能发挥作用好、新动能持续发力,良性循环,迭代发展,起步早、起步稳、起步快的村。
优先振兴村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动能匹配优势的基础上, 获得政府支持和市场青睐,机缘联合,形成振兴合力,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形成乡村振兴样板和构建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类型划分实用模型进一步简化因素,明确因素的影响方式、程度和概率,实用模型的意义在于对乡村振兴条件的梳理, 总结乡村发现、引进、培育和发挥新动能作用的特征和能力。 乡村类型划分与划分目的、依据、标准等有关,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构成乡村类型划分体系。
一是区位主导。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区位优势, 区位状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征乡村吸引力、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所在。
区位涉及的因素很多,简化之下,重点考察乡村距离城市的远近,交通状况,人文自然景观等因素,并进一步划分为几个等级。
距离城市远近。距离城市远近关键决定于城市发展潜力及村庄融入优势,依据城市影响力及其发展方向确定一个影响半径,也可以与交通时间相联系,也可以与融入城市,成为新区的时间做标准。
以山东省为例,基于当下交通工具,省会城市一级影响半径可以确定为10 公里、10 分钟或10年发展期内村庄,二级影响半径可以确定为20 公里、20 分钟或20 年发展期内村庄。 三级影响半径为30 公里、30 分钟和30 年发展期内村庄。
距离市级城市20 公里以内, 距离县级城市10 公里以内,距离乡镇驻地2 公里以内,在主要发展规划方向上,具有一定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程度。交通区位与交通网及其节点有关,影响村庄的通达度及其便利度,可以确定影响半径或影响面积,如交通枢纽区、交通便利带和交通延伸带等。
一般在高速公路收费站、 在国道交叉口、高铁站点等重要交通枢纽5 公里以内,具有一级交通区位优势。距离5~10 公里,具有二级交通区位优势。 大于10 公里,具有三级交通区位优势。
自然环境区位。 乡村所处的区域,是否具有自然环境优势。 在名山、湖泊、大河、生态保护地内、周边和直达性强的区域,具有自然环境区位优势。 自然环境区位给乡村振兴带来重大优势,必须把握好,规划好、支持好、开发好和维护好,创造价值,推动乡村振兴。
二是资源主导。乡村资源是振兴的基础和条件, 必须结合乡村资源状况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实施和实现。 乡村资源状况决定了乡村发展潜力,没有资源优势的乡村,缺乏发展动力和难以获得新动能的青睐。
劳动力资源。 大村、中心村和团聚村,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发展潜力,零散分布的边远村,一般缺乏劳动力资源优势。 在10 平方公里内,人口超过1 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10 平方公里内,人口不足5000 人,人力资源相对缺乏。
土地资源。 乡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村间差异较大,土地面积、土地结构、土地质量存在较大差别。 一般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和公共用地多的乡村,土地资源具有更多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包括土地面积、质量、流转基础等。土地流转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土地容易流转,便于发展规模农业,更有利于优先实现振兴。
土地流转不能发生“先流转吃亏”的现象,必须坚持“最优惠待遇”, 任何流转合同的条件优化,在已经流转的土地上,同时适用,确保土地流转的开展。
其他资源,如文化资源、生物资源、产业资源等。 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故事、历史遗迹、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区域文化精神等。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生物质资源、其他生物性资源等。产业资源包括产业知识、产业技术、产业工具、产业实体状况等。
三是组织状况主导。 乡村组织状况,组织力及其组织程度,共同利益及合作潜力等,都是乡村组织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党组织状况。 乡村党组织是重要的领导力量, 党组织建设成果,影响乡村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组织力主要看乡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号召力和组织力。
集体经济组织状况。 乡村集体经济差别较大,随着市场化、公司化、合作化,乡村集体经济一方面实现了集中、集聚,做大做强,实现了规模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分散,开始面临捉襟见肘、山穷水尽的境地。
集体经济组织状况,对乡村振兴产生一定影响,要强调合作共赢,构建乡村振兴合力,避免恶性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集体经济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组织力量大,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便于合作发展,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便于做大做强,主导乡村振兴。 集体经济组织力量小,发展潜力大,便于新动能发挥作用,实现突破性发展。
乡村其他组织状况。乡村其他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归根接地为组织情况,特别是内部矛盾状况。 乡村存在很多矛盾,明暗中都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紧张,有显性的家族争端、经济纠纷、长期不协调,有隐形的家庭矛盾、历史积怨和事件后遗症等。
乡村人际关系复杂, 显性矛盾可以化解,但真正融合存在较大难度。 隐形矛盾较多的乡村,难以实现有效组织,甚至形成新的矛盾,成为乡村振兴的桎梏。
调研乡村矛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乡村振兴积极性、 土地流转活跃度和民间司法事件中,可以调研出乡村矛盾状况,乡村振兴不能强行管理其内部矛盾,要善于协调、维护和打造合力。
诸多因素中,区位是第一位的,区位影响产业布局,人的聚散,生活质量,特别是自然区位特征、城乡关系、交通区位等,决定了区位的现实状况,便于承接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区位影响交通成本、生活质量、通达度和便利度等,具有一定决定性。区位可通过投资改变,但难以在短期内转变,其中距离城市远近,交通和发展规划,周边自然区位状况,存在较强的相互依存性。
乡村现状是振兴基础。包括人口、村庄体系、乡村资源与组织状况等,对乡村振兴具有直接影响,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基础。
获取新动能的渠道可以作为乡村分类的重要依据。 基于新动能的特征及其获取渠道,分为政策获取新动能、市场获取新动能、专有新动能三类,并根据获取新动能的持续性、潜力和绩效做细化分级。 新动能需要的应用条件,特别是资金、技术、人才对乡村的筛选,乡村和新动能的匹配状况,为乡村振兴提供机会,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时序和空间布局。
一是区位、资源和组织力叠加。乡村类型决定于区位、资源、组织状况的叠加,具有三个优势的乡村,必然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具有明显的振兴潜力和发展优势。
二是投资改善。 乡村类型可以通过投资改善,政策投资、外来资源的加持和内部组织的改善,可以改善乡村原来状态,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政府能够给予投资改善的乡村,具有顶层设计优势,具有强大的支撑力,便于优先发展。市场投资改善的乡村,具有区位、资源等优势,容易获得长足发展。
三是集聚效应。 相互联系的乡村,通过各自发展,形成联合优势,可以实现乡村振兴。集聚效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相邻,人口集聚,资源丰厚,组织到位的乡村,可以实现优先发展。
四是先动优势。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先下手为强”“抢占先机”,先动优势广泛存在,乡村振兴的先动优势,就是抓住政策机遇,把握市场机会,实现优先发展。
先动优势的前提条件是乡村组织程度高,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便于对接新动能。“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握发展机遇,实现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机遇。
五是后发优势。“认清形势”,“后发制人”。乡村振兴的后发优势在于借助已有乡村振兴经验、创新点和振兴样板,发挥自身优势,避免信息不完全不对称问题,推广成熟振兴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需要乡村优势的整合,需要充分的信息服务,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充分调研,提前规划,优化振兴策略,发挥后发优势,等待时机,做好充分的准备,跟上时代步伐。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乡村振兴之分四类,分别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拆迁合并类、特色保护类。振兴后分两类,一类是集聚提升村,规模村、连片村、城镇型村,另一类是特色保护村。
乡村类型划分是一个复杂系统, 与划分目的、依据、标准和类型体系有关。 根据村庄振兴条件,分为优先发展、后继发展和带动发展。 根据振兴路径, 分为融入城市和发展现代农业两大分支。
在乡村类型体系中, 依据划分标准不同,一个村落可能划入多个类型, 多个类型的综合,表征着村落的特点、优势、振兴路径和振兴次序。
针对服务乡村振兴的力度, 乡村主要划分为,区位优势村、人口优势村、文化优势村产业优势村、生态优势村等。
乡村振兴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乡村定位问题,乡村定位有利于明确区位优势、资源特征、发展方向、产业选择和新动能匹配,为乡村振兴明确方向、目标、任务、措施、绩效,开展资源整合、规划落实和成果实现工作。
定位关键明确乡村现状、振兴潜力和发展方向。 基于乡村特征、优势、状况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决定了乡村定位和振兴路径,乡村类型划分有助于乡村振兴定位工作的开展。
乡村区位特征是重要的振兴基础, 城市周边,交通要道交汇,人文自然景观优越等条件,构筑了乡村重要的区位特征。
具有区位优势的乡村,可以融入城市,或发展“文旅康养小镇”,或集聚提升构筑为现代农庄等。 明确乡村所处区位,明确区位优势和存在短板,区位优势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区位劣势就要调整发展目标,避免便利区位,探索新的振兴路径。
探索乡村与环境的关系, 以便因地制宜,实现乡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寻得振兴先机。 尽量避免区位劣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首先要厘清资源优势,找准发展的着力点。 乡村资源是重要的发展条件,没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吸引力不足,具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的乡村,可以实现优先发展。
乡村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生物资源和产业资源等。 其中劳动力资源决定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自然资源决定于土地面积、质量和流转状况。 文化资源源于历史积累和群众创造。 产业资源来自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积累状况。
振兴潜力与区位、资源、组织状况有关。乡村资源潜力一般可以直接转化为振兴动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潜力。 但乡村劳动力资源正在枯竭,土地资源流转存在障碍, 生物质资源开发困难,文化资源具有原生态的特点。
乡村资源开发能力,显著影响乡村振兴潜力的发挥。 特别是乡村组织力和组织程度,与振兴潜力明显相关。 当前乡村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做好组织工作,乡村资源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潜力巨大。
土地资源是乡村最稳定、 最具有潜力的资源。 土地资源潜力巨大,但土地流转尚未大规模展开,土地首先实现流转的村落,容易获得先发优势,优先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在自然风光优美,文化资源丰富,融入乡村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和保护,可以发展“文旅康养小镇”项目。
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乡村类型划分有助于明确发展方向。发展方向一是现代农庄,二是“文旅康养”小镇,三是生态农业、景观农业、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等。
现代农庄的发展方向, 以设施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精品农业, 建设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庄园。现代农庄作为精品农业,是菜篮子工程。
生态小镇的发展方向,主要走“文旅康养”道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文化产业和健康产业,打造宜居小镇,融环境、交通、居住和“文旅康养”为一体。
规模农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为规模化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
产业选择是一项关键技术,在明确发展方向之后,必须进一步明确具体的产业。 需要进一步细化到具体产业, 从发展方向转向专业选择,需要充分论证,集约发展。
明确产业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乡村类型划分可用于确定乡村振兴产业选择,乡村必须明确产业目标,产业发展路径,厘清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开辟道路。
乡村类型反映出乡村内在优势与吸引力,内在不足及其可弥补性,乡村类型的适宜性等。 乡村类型可作为匹配新动能的依据, 结合振兴环境,设计乡村振兴的匹配方案,为乡村振兴明确方向、路径和预期成果,服务于新动能的匹配。
总之,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积聚提升村”应当是区位条件好、资源丰富、组织有力的、优先匹配到新动能的村落。
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山东省的行政村数量从7.1 万个,已经积聚缩减为6.7 万个,乡镇、村的建制越来越大型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根据乡村大小,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后,“积聚提升村”应当为乡镇、管区驻地村。 根据区位,应该是交通便利的大村。根据资源应该是资源丰富并利于开发的乡村。
乡村振兴应该以管区为单位, 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做好乡村时空布局和乡村振兴工作。 当下,山东省1400 多个乡镇,所辖较大的村或乡镇驻地村,近1.5 万个,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后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