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研究

2023-09-08 20:0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农村居民体育产业

张 力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30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数量锐减,加剧了城乡分化问题,也为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埋下隐患。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接近6 亿,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农村居民体育工作不仅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一环,也是落实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亟需地方政府深入分析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体育休闲产业,从而在满足农村居民体育运动需求的同时,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1 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

1.1 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受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的总体需求,积极推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同步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等方面内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与政策扶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1]。事实上,当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与过去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比于传统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模式,当前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但这些休闲时间往往并没有投入到体育活动方面。 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农村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体育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积极开展农村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能够让农村居民用更多时间投入于休闲体育活动中,满足其美好生活需求,并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1.2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休闲体育产业,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管理措施基础上。 为此,政府急需通过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环境,来达到推动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的体质健康,保障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 此外,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使农村居民能够开展更为丰富的体育项目,能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同时,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基础设施支持。

1.3 注意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推动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能完善农村体育管理模式、 开展丰富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帮助农村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有助于推动农村体育项目的传播,促进农村特色体育知识和技巧的形成,也让农村居民进一步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

2 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面临的问题

2.1 休闲体育产业开发水平与预期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 有利于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均化, 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但相比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仍然不足, 且不同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也有较大差异[2]。 从体育场地的角度来看,根据《2020 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 全国体育场地共371.34 万个,总占地面积为30.99 亿立方米。 其中,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为13.88 亿平方米,企业体育场地面积为5.59 亿平方米机关单位体育场地面积为1.19 亿平方米, 居委会体育场地面积为3.04 亿平方米, 而村委会体育面积仅为5.8 亿平方米,可见全国体育场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城市,城市和农村在体育场地面积方面不够平均[3]。 从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角度来看, 根据上海体育学院“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2 年)” 调查数据显示, 城市居民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为73.98%, 农村居民的公众满意度为73.15%,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大致均等[4]。 但在场地设施、体育组织、赛事活动、体育指导、体育文化等方面, 农村居民的公众满意度均低于城市居民, 体现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

2.2 缺乏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各方企业和组织多元参与供给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综合了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但该模式的缺陷在于, 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高度依赖参与公共服务所能获取的利益。相较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体育、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较为边缘,尤其是农村地区受限于人员、资金、场地等因素, 加剧了其公共服务项目边缘的问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动力主要源于由上而下的外在压力,非参与方的内生动力,很多地方政府都是按照上级政府的指示来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缺乏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

2.3 制度规范建设不够完善

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需要健全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存在2个弊端。 一是倾向于宏观指导,较少结合地方实际。中央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只能从宏观的角度地方工作进行指导,地方则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拟定实施方案,但很多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门发布的政策法规, 都只是对中央政策文件的简单复制,很多具体细则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是部分制度规范缺乏针对性、 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有明确的方向,但缺乏时效性和约束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版)》对于地方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对明确的标准,且多向内容都规定了明确的对象、内容、标准和负责单位, 能够为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提供参考,但是在具体标准制定上参照的各项规定、规范和管理办法相对滞后,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且尚未形成明确的奖惩监督机制,在约束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3.1 发挥地方资源禀赋, 打造品牌化休闲体育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各不相同,需要在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地方的资源禀赋,从而构建具有品牌化的休闲体育产业。如果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降雪量大,其中有相当完善的冰雪文化环境。 基于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着重开展冰雪体育运动建设,吸引南方低降雪量地区游客。 而在夏季,也可以利用其自然资源开发野营、登山、垂钓、漂流等体育产业,根据季节对体育产业的建设进行协调,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 诸如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农村的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也有更加丰富的休闲消费群体资源。 为此,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其海岸线优势,以及大量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并在其已有的小城镇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休闲健身娱乐与竞赛产业。 再次,西北和西南地区占地面积大,且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拥有更加丰富的乡村文化环境。西部地区应围绕着雪山、盆地、草原、戈壁、荒漠等特色自然资源,结合丰富的乡村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以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体育产业。 最后,中部地区各大城市的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且其位于三大城市群的后方,山川、河流等旅游资源突出,可以围绕着其丘陵地貌, 开发综合登山、 漂流、野营、旅行、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休闲体育产业。不同地区农村可供开发的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建立具有特色的休闲体育产业,能够推动农村休闲体育产业的品牌化建设,赋予各地以独特的竞争力,从而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休闲体育产业。

3.2 着重发展郊区城市化的休闲体育产业

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强劲的经济实力能够拉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形成了诸如都市菜篮子模式、产业开发区模式。 专业市场模式、综合发展模式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开展一系列面向中高收入群体的休闲体育项目,如马术场地、高尔夫球场、乡村俱乐部等,依托于郊区城市化的区位优势,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引导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培养居民体育消费意识, 打造以人为本的县域小城镇休闲体育产业

县域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乡村经济,积极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是国家为全面振兴乡村经济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县域地区和小城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同时也是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聚集区,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的背景下,依托于国家对乡村振兴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县域小城镇可以适度发展以人为本的休闲体育企业,而地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或城乡结合部的县域小城镇,也可以利用其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健身娱乐体育产业,补足周边城市存在的不足。 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第一,加大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知;第二,定期组织居民参与身边的体育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第三,加强居民体育组织建设, 对居民参与体育的行为起到引领作用;第四, 通过宣传教育让居民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使其意识到体育活动是对自身健康的投资,也是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让体育运动真正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环。

3.4 加强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出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民,通过改善农村经营模式,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而言,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拥有独到的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农村居民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约束,而培养经营型人才可拥有体育技术的专业人才,能够突破当下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所面临的人才困境。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可以依托于以下几个渠道:其一,由地方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开设综合性农民体育产业培训班,帮助有志于从事休闲体育产业的农民学习专业技能和经营类知识,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的综合素养;其二,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动员社会体育组织中介机构,通过有偿培训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培训机会; 其三,动用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短期培训。

积极发展农村休闲体育产业,有助于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有效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并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目前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水平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体育场地较少,且体育服务满意度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加上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缺乏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加剧了制度规范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造成了负面影响。为此,应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模式,并积极培养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建立健全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水平。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农村居民体育产业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