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场景化”模式创新与探索
——以青岛基层党员、“双基”公务员培训项目为例

2023-09-08 20:05赵万里敬志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基层培训

赵万里,敬志伟

(1.青岛开放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2.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 266000)

乡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地方上一支数量庞大的干部队伍群体,在职能上处于政策法规执行接力的“最后一棒”、 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 职责上是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直接执行者、“最后一公里”打通者,他们的履职能力关系政策上通下达、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乡村基层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广阔天地,教育培训是基层党员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青岛开放大学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岛市委组织部共建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基层党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打造乡村基层党员干部终身学习的“互联网+”身边学府,培养终身学习型党员干部,使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1 立足基层党员干部、“双基”公务员成长的场景与规律

党性修养是基层党员干部一生必修课。 怎样把必修课上好, 这关系到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整体素质形象的提高。 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基础。 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培训设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场景中,把乡村振兴作为主线贯穿在课程中、 培训的运行中、 学员工作的场景中着眼于送培单位功能属性、培训主题和学员结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提升培训针对性、体验性和实效性,避免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乡村振兴能力素养提升两张皮。

场景,是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构成的场面和景观,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组织振兴等场景。实践与获得感是场景的灵魂, 场景包含着人的体验,更包含人在场景中的参与、贡献度。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是大场景。基层党员干部始终是工作场景中的人, 是乡村振兴场景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根据学员的乡村工作场景设计培训是深化培训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务实管用的基层党员干部培训, 就要以人为本设计、 运行培训, 营造出高质量的培训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培训,帮助学员提升能力,赋能送培村镇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把学员置于乡村振兴场景中培训, 以学员工作场景为中心设计运行培训,为培训知行合一提供条件,能现时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必备的调查研究、依法行政、沟通协调能力和服务群众、应急处置、维护稳定等本领, 避免机械地用固定流程结束培训任务,简而言之,要将培训效果置于乡村振兴的场景中检验。

2 沉浸于“三农”场景——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的思考原点

场景化培训内涵,就是利用先进理念、科学的设计、优势的培训资源、务实的运行机制,赋能学员和送培村镇乡村振兴工作现场, 优化机制、解决问题,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规划愿景,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所以,培训的一面是培训根据学员工作和乡村实际设计场景赋能培训,即应用化场景;另一面是培训赋能学员工作和乡村发展,即场景化应用。 一个场景是为提高培训质量而设计的培训场景;另一个场景是学员生活工作的真实乡村场景。 两个场景互为表里,两个场景的互动就是愿景的实现,即高水平的培训,帮助学员及乡村振兴高质量的发展。 其中,沉浸式体验、学员的感受和满意度、学员的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和思维创新是场景的灵魂。

2.1 以学员为本

以人为本意味着培训与学员的需求、岗位需求密切连接,把学员置于工作场景中去考虑学员需求, 而不是把人从工作场景中机械剥离出来,因为人是场景中的人。学员是岗位需求和组织需求的载体。 学员需求得不到满足,岗位需求和组织需求也无从实现。 这就要全面系统地调研学员、村镇的情况,在场景中把握学员需求、把握培训主题。据调查,基层党员参训不积极、听课不认真,根本原因是课堂没有落地到基层党员干部的场景中。

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调动人的参训积极性。学员并非只是被动的客体,主体有客体性,客体也有主体性。发挥主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围绕主题和课程设计意图, 开展一些微课或小活动,营造一些灵动的小场景, 对培训运行进行渲染、铺垫,可以把课程场景衔接为一个整体,连成一个生动的培训大场景。 人在互动交流和高度参与中,共同构建生动的以实践为特色的应用化场景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场景不仅展现在培训中,而且能链接培训前后学员和乡村的实际发展前景。

2.2 以场景为中心

场景化培训模式以乡村振兴场景为中心,这与单纯以学员为中心不同。单纯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容易异化为从人性观出发考虑学员个人需求,过多考虑学员的需求和感受,进而偏离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 根据基地的调查,个人需求和组织要求、岗位需求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基地一份针对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个人需求模型问卷调查中,对于“国际形势”的培训需求远远大于“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培训需求, 这说明基层党员干部自我认知与岗位需求有错位, 不能正确判断履职能力和人文知识在工作中的轻重位置,需要引导。 场景化培训模式内在地规定着以学员为中心, 但是把培训的中心从孤点的个人具体化为场景中的个人, 突出了基层党员的身份, 将个人需求融合进岗位需求、组织需求,个人发展融合进工作场景和乡村振兴大战略。

2.3 统筹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两个场景

设计营造培训的应用化场景。场景化培训模式是以场景为培训设计和运行的着力点,这与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现场体验等教学方式方法有相似之处,但是运行思路不同,最主要的是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的差别。场景化培训模式注重运营场景和学员体验, 既包括情景模拟等培训方法、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互动场景以及学员高参与度的培训运行机制等,不是孤立、机械的课程组合。学员始终在场景中活动、实践。仿真模拟、案例教学等尽管也重视体验,但是单纯以学员为中心, 少有与外部相关场景的链接,孤立的体验没有场景的冲击力、包围感带来的深刻体验、高满意度。

赋能学员的场景化应用,即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场景化培训模式以学员发展和乡村发展为导向,与形式上顺利走完培训流程、完成培训任务不同。场景化培训模式不是仅仅为完成一时的培训任务,而是为学员、为乡村振兴着想,着眼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将个人发展前景链接到乡村农业发展的场景。 简言之,以场景化应用为目的。这就要求在需求调研时就开始深入了解村镇农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将乡村的发展规划设计、渗透到培训运行中,以工作场景为中心,落地、回归乡村振兴,以构建应用化培训场景为主要手段,锤炼学员履职、服务能力。

场景化培训最终效果,首先是让学员念念不忘,特别是培训在温度、高度、参与度、耦合度等方面营造的美好体验,此后每每经历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场景就第一个反应在脑海里;更重要的是学员培训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能训以致用,能够把培训的应用化场景针对性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是培训如何设计两个场景的转场。

3 课程和运行设计是从场景化应用向应用化场景转场的关键

赋能学员工作场景和乡村振兴发展前景,实现培训的场景化应用, 是场景化培训模式的目标。 设计构建培训的应用化场景,标准在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场景是否务实管用,而不是走马观花或者制造噱头的表面形式。设计构建的培训场景如何疏而不漏地链接乡村振兴工作场景,实现学员在工作场景以及农业农村发展前景的高效应用,简言之,如何实现成功转场,成为场景化培训课程设计和运行的关键。

3.1 理解两个场景转换的逻辑

从场景化应用到应用化场景,简单讲,就是从工作场景向培训场景的转场,然后再由培训场景向工作场景的转场,以检验培训效果。 转场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复制、搬迁,而是着眼于学员工作场景和乡村发展前景,提炼升华,从大局大势的高站位上谋划设计培训,这是场景化培训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培训机构要以送培村镇和学员发展前景为目标设计培训;以送培村镇和学员工作场景为中心设计课程。 培训场景在幕前,工作场景在幕后,且两大场景之间相互映射。 培训场景源自并始终反映工作场景,工作场景是培训场景丰富多彩的源泉,也是检验场。例如,学员讲堂或论坛场景一般取材于学员对所从事的乡村工作的思考,不是随意的跟风话题。 培训场景对工作场景的升化提炼, 既能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又能引领乡村工作和发展。

3.2 要有大局意识

越是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越要在大局场景中谋划。 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最大的宏观场景,离开了这个场景,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都没有意义。 所以,场景化培训设计一定要在政治站位上,把握规律,赋能发展。 当然,服从大局不是否定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培训中不能出现不相关的甚至是背离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组织要求的活动。 恰恰相反,充分满足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才能服从大局,否则培训容易显得盲目、空洞。当然,还要坚持立足地方、聚焦问题,地方的工作重心在哪里,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就服务到那里。

3.3 要遵循实践规律。

尊重规律是创新工作的前提。 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努力把握其特点和内在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基层党员干部需要 “墩墩苗”,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成长进步;培训应该务实管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场景化培训为了增强学员体验,所以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培训,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也在培训中表现智慧。 场景化培训体验是积极、主动的,不能图场景花哨而忽视规律。

3.4 场景应有深度、高度和广度。

尽管场景需要直观、可感受、能留下深刻印象,但场景化培训不是娱乐化,不是走马观花,要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能否做到这一点,需从基层党员干部乡村振兴工作的立场上,看培训是否务实、管用、舒适,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成长和培训事业是否有长远影响。所以,要本着责任、质量的原则,不断丰富“场景”,从显性课程到隐性课程,用心创新,往实里做、往深里做。 让学员真正体验到务实创新的培训氛围和培训效果,让学员对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场景一直记忆犹新。

4 构建应用化乡村振兴培训场景的路径探索

如何构建丰富、实效的培训场景,使培训提供的课程、培训运行和学员沉浸体验形成因果链条,是场景化乡村振兴培训的重要工作内容。 场景化设计,要超越传统的现场教学、案例实操、情景模拟、仿真实训等,但是仍然以此为应用化培训场景的平台单元,融合进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需求、培训主题等等,瞄准效果和目标,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依靠学员、为了学员,就能勾画出一幅饱满的生动的沉浸式乡村振兴培训图景。

4.1 有场景的内容和课程

4.1.1 场景化首先要有科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引。场景化培训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最突出的位置。把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课堂设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地上。让学员在场景中领悟从大地中来又能回到大地上的思想伟力,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场景中,激励自我,带动基层群众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4.1.2 尝试大课与小课相结合机制。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场景繁忙多杂,依法履职的同时也需要扎实的综合素养。 因此要设计相应的课程,但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只设计大课不能满足学员提升综合素养要求。改革传统大课模式, 拆解为一个课时和两个课时的小课,再辅以学员讲堂和课间微课,基本能解决时间不足问题。 当然,课程内容和培训的综合素养一定从工作场景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克服地区情策少、乡村场景虚无等缺陷,构建差异化、特色化、实践化培训场景,强化实践养成,让培训场景中的内容与工作场景中所需能力、素养吻合。

4.1.3 不仅给学员最好的“课”,还要让学员在“程” 中体验到最好的。 美好和智慧往往源于过程。 在“程”这一场景中,学员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和满意度。 “程”是过程、是场景,没有“程”,再好的课也机械枯燥。基层党员干部需要系统化理论知识。 但是问题往往是教师系统讲解,而学员不能系统接受。 原因在于缺少“程”。 若要有丰盈饱满的“程”,除了课堂上互动之外,要构建学员积极参与的“主课程、自主课程、课间微课”三位一体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要与党的主题教育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等等。在参与过程中,学员才能结合教师讲授,想清悟透、系统把握课的内容,体验最好的培训。

4.2 生动的沉浸式为学场景

4.2.1 教风正。 课程和师资是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师资主要从一线场景中来,不唯名头,不唯职称,一唯水平和师德素养,不仅是好教师,而且是好顾问。 授课课件把关是有效的促教方式。 场景化要求下的授课课件内容,首先看是否围绕主题, 有没有从学员工作场景中提取的案例和对学员工作、发展有益的启示,杜绝“万能课件”。

4.2.2 学风浓。 坚决摒弃基层党员干部教育中一些走马观花式的流程式培训,施行“劝学、导学、督学、评学、送学”机制,拓展学员的培训时空和过程体验。开班前,通过班级微信群“劝学”,营造学习氛围;培训运行中,落实导学、督学、评学等环节,利用班主任全程跟班制度和过程考评机制,督促学员多参与、多实践、多体悟;要求学员以组为机关单位坚持写培训日记 (分为听课收获、问题思考、结合工作三部分),运用访谈教学、论坛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引导学员学有所获、训以致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生成落地;培训结束后,坚持“送学”,定期向班级群里推送学员工作需求的新知识、新信息,做到“班散群不散,课停学不停”,把微信群变为线上巡回宣讲和流动课堂,引导学员终身学习,自我塑造为学习型党员干部,引领学习型社会。

4.2.3 线上线下共同学习场景。 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不仅仅注重线下场景, 还要注重线上场景。 除了线上的网上基础知识学习外,利用线上体验方便、交互、便捷特点,建设学习社群交流场景,如读书沙龙、朗读接力、问题金钥匙等线上活动场景,既培养学员互联网和信息化素养,还引导学员网上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线上和线下共同作用的学习场景。

4.3 专业化、制度化场景

4.3.1 需求调研、分析。 创新利用好协调会商机制这一制度平台,把需求调研贯穿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形成培训机构与送培机关单位始终保持交流互动、诊断与跟踪服务配合的场景。 把培训主题融入国家、地方发展战略,体现学员工作部门、岗位的发展场景,接基层地气。

4.3.2 教学组织管理严肃又活泼。 发挥学员积极性,实施学员自我管理制度。 基层党员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和素质强,以学员党支部和班委为抓手,建立学员参与培训运行机制,学员乐于其中,凸显了主体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如在小组讨论、学员论坛等活动中,打破培训行政小组格局和构成,根据岗位、兴趣、问题等差别,再重新细分小组开展活动,既满足组织、岗位需求,又满足学员个体需求;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员协作学习能力,在“有共同语言”的讨论、交流中,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更集中有效地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员对问题的理解,避免了研讨经常出现的各说各话现象。

4.3.3 动态考核评价。 通过培训班每天的小组和班级日记对课程和培训运行实施过程评估、动态评估,把学员参与活动的参与度、贡献量纳入考核;同时基地还引入第三方评价,保证培训评估客观、真实、有效。 质量评估由多方参与,组织主管部门、送培机关单位、学员、教师、第三方共同评价培训质量,共享共治,形成培训开放、服务、效率场景。

4.3.4 精心精细精准管理和服务。 学员的感受和满意度是精心、精细、精准化管理和服务运营的结果,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扎实落地。而且,做到学员眼里和心里, 不仅能让学员体验舒适满意,还能正向感染并强化学员“群众和公共事务服务者”角色意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员的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场景化培训模式是生态思维构建的系统。任何一个学员、一个课、一次活动、一个培训环节都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而是有机联系一部分。活力的氛围,鲜明的主旨,丰富多彩的实践参与,流畅的运行,科学的体制机制,深刻的体验,都是生态思维设计的效果,高质量营造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场景。 这样才能与现场教学设计、工作场景吻合,达到务实管用的培训效果。

5 精心设计隐性场景,浸润学员综合素养

场景化培训是学员高参与度的培训,实践经验证明,在主题场景中,公平分配参与活动的机会,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参训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学员智慧和活力,形成活跃的培训场景,浸润学员综合素养。 例如,把“两带来”通过学员讲堂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每一个来自田间地头的学员都有出彩的时刻。这是显性课程场景达不到的效果,只有隐性场景中才能产生这种沉浸体验。

所以, 悦纳学员基层乡村工作的阅历和智慧,精心设计一些有助于学员发展和培训运行的活动场景,例如i 微讲、“我+Ta”学员讲堂、乡村中医保健等,让学员参与到培训运行中,这些安排对于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是隐性的,因为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中没有明确规定这样的内容。即使对个人需求而言也不是显性的,因为个人需求一般都是知识、能力方面的需求,并没有培训实践活动展现自我智慧和价值的奢望,这是传统培训缺陷给学员造成的错误认知。但是这些学员参与的小活动、微课程,对于学员深刻、丰富的培训体验而言, 对于办一期高质量的培训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这样的场景属于隐性场景,也是隐性课程。

除了学员积极参与活动外, 优良的教风学风、围绕培训主题营造的主题氛围、以工作场景为主营造的精心精细服务氛围等, 也是隐性场景、隐性课程的内容,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给学员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所以与基层党员干部有着天然性的联系。 以上各种隐性课程因素都是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 或隐或现地反映着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发挥着价值引领和道德熏陶的作用。

务实管用的场景化培训应该包含显性场景和隐性场景。 从内在体验意义上说,场景化培训本质是隐性场景营造, 把场景做得有丰富思想、有冲击力量,冲击学员的观念、意识、习惯。 学员不仅获得外在的知识、技能,更能获得价值追求的满足或者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营造高质量隐性培训场景,引领学员走出职业高原、工作倦怠等负面场景,是场景化培训模式的隐性作用和潜在意义。

场景化实践的经验表明,创新是高质量干部培训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员干部培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场景化培训是尊重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规律的创新、创造,沉浸式培训是理论联系实际原理的具体运用。它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指导,综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务实管用, 大力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教风,值得实践。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基层培训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培训通知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基层在线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