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崇霄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土壤,标志着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追求,同时是我国最突出、最特别的精神符号,其包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人文内涵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拥有强烈主观意识的青年学生阐发、诠释社会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积极的民族精神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础,生动形象地诠释和展现了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自身使命、更好地发展,必须从中吸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文化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可以帮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标要求。比如自强不息、家国一体的思想文化,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承担着学习知识的任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锐意进取、敢于突破、艰苦奋斗。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播推广、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一种文化体系想要长久地保存、发展下去,必须依靠先进的教育系统。中华文化可以绵延五千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的缘由之一就是我国在夏朝便产生了称为序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学校,随后的几千年历史中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思想观念得以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偏向工具性和操作性的知识性教育相区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传承中华民族在精神世界和思想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凭借其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励着青年学生砥砺前行,帮助他们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四有”青年。文化选择可以整合价值,在文化传承的过程当中,“选择何种价值观进行传递,直接决定了社会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实现令学生能在短暂的大学时光中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前辈走过的路上实现创新,就必须对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进行选择和重整,把先进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具有长远生命力的思想精髓、观念观点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很大程度就是在对文化进行筛选、重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的文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要强化对中华文化历史角度的弘扬和传承,把中华文化血脉注入当代青年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当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校学生,帮助高校学生从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视野应该广阔,应当善于运用历史的眼光,讲好中国故事,应当积极主动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丰富的育人资源[2]。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批政治觉悟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由于考虑科研项目、个人晋升等方面,更加重视的是个人专业方面的教学,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他们往往会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顺序传授书本知识,对于有难度的、晦涩的知识点偏向于通过试题进行巩固,不能做到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丢掉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并且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将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替代创造性,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育对象中缺乏思考,难以激发大学生探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大学生也就缺少了应该有的认识和启发。
当前,大学生的许多实践活动都是以完成学科作业为最终目标,这就间接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经常不被重视,部分本具有地缘优势或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被充满娱乐性质的实践活动代替。最近几年来,高校往往存在着一种现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会出现现实主义作风。比如有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具体的实践过程的细节,反而对大学生实践活动时的照片、视频等素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显然是舍本逐末、轻重倒置的,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由于一些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数较少、没有与大学生的数量形成合适的比例,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缺少足够的成员对活动进行运营,导致文化活动难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大多采取学生社团、选修课课程、文化展览馆等形式进行,但是这些形式的效果并不明显:第一,学生社团大多缺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指导,很难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创新;第二,学生自身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于选修课课程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迟到和旷课现象较为普遍;第三,学生参观文化展览馆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很容易使得文化展览馆成为校园内的“面子工程”。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指引。高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才能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3]。在当今贪图享乐、崇尚金钱的思想掺杂着西方意识形态盛行于学生群体之间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在积极创新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把传统文化当中的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科学阐释。高校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认清不是全部的传统文化观点都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所匹配,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带着批判的态度来继承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兼顾现代和传统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在日常的课堂讲授中,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教师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积极研习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二者有机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应该发挥课堂教学中体系完备、学习时间充足的特征和优势,使学生更轻松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和观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学生会产生无聊、乏味的感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在理解和掌握教学的知识内容后,适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历史读物为开端,以历史故事、经典典故来吸引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对这些故事和典故进行解读、剖析,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网络媒体和学生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网络媒体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限于做好书本学习和言语传授,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高校可以积极创办有利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知识下乡、组织去敬老院关心老人等活动,在具体策划活动内容时,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在知识下乡的实践活动当中,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项目;在关心老人的活动中,开展和老人探讨红色文化等项目。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策划活动时,必须保证其思想内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匹配起来,杜绝与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相悖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积极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倘若高校校园拥有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令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和生活。高校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放到校园的路标、壁画、宣传栏等进行实体传播,也可以应用校园的微信公众号、趣味APP 等进行网络传播;在实体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渲染出强烈的校园文化氛围感。高校的图书馆还可以创办关于诗词歌赋、经典名著的朗诵比赛,在高校的社团活动当中,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演讲、辩论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有趣、生动的竞赛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趣味比赛代替乏味说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还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文化节、艺术节等,促进学生从内心真正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该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申请足够的资金创办文化展馆,鼓励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学习历史知识,了解近代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深化爱国主义情怀。
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步,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焦点目标,厘清思想政治教育难点问题,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其包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人文内涵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二者真正融通共进、协调支撑,需要根据问题分析相应对策,并做出合理验证及具体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