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本溪实验幼儿园 桂理圆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除了需要家长的陪伴,更离不开个别化的教育引导。部分幼儿家长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实在是力不从心。如何体现协商性家园共育的优长、及时发挥幼儿教师的专业优势,指导和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已成为教师和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各时期的教育探索,我们发现亲子游戏是一条很好的家园沟通纽带。通过亲子游戏,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按照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设置教育游戏主题等方式指导家长参与亲子游戏,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经过近两个学期的研究探索,我园总结出以下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且行之有效的亲子游戏指导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园所公众号推送游戏活动资源、通过上海家校促进项目等平台向家长普及科学的育儿观念、通过孩子通APP交流展示模块与家长携手引导幼儿快乐游戏。在与幼儿及家长的互动中我们发现,亲子游戏很受幼儿和家长的喜爱,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对促进亲子游戏体验、缓和亲子关系有显著作用。例如,在园所公众号中推出的亲子游戏“玩转扑克牌”中,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设计了不同的游戏玩法:小班玩法是“猜猜谁走了”,幼儿从数字5以内的牌中抽三张,并记住牌上的数字,然后闭上眼睛,家长随后从三张中抽一张出来,请幼儿猜猜家长抽到的是数字几,这一游戏可以增强亲子游戏的互动性;中班玩法是“对对碰”,即将4对牌打乱顺序,背面朝上放在桌上,家长和幼儿轮流翻牌,一人一次各翻两张,相同可以拿到手里,不同就再盖回去,最后看看谁手里的牌最多,这一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记忆力;大班玩法是“数字金字塔”,即放三列牌,依次为1、2、3张牌,呈金字塔形状,要求基数为6(每一列的和等于6),通过这一游戏可以达到启蒙幼儿数学思维的目的,幼儿和家长还创造出更多列和更多基数的金字塔玩法。
教师所挑选的亲子游戏既有益智性又有趣味性,所选的材料较普遍、易获得易整理,受到幼儿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家访是教师监督家长实施有效家庭教育指导的前提和途径。我们在线下家访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个别化指导,共建家园共育桥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腾讯会议等方式举行两周一次的幼儿面对面交流会,不强制幼儿和家长必须每次都参加,而是鼓励参与的幼儿积极分享与交流。我们还在钉钉、微信群等平台创建亲子游戏互动群,为幼儿与幼儿之间搭建互动交流的桥梁。随后,我们还通过线上家访、收集数据、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不同家庭的教育状况、亲子关系,了解家长在育儿方面的困惑和难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疏导和答疑。教师可以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陪伴幼儿时间较少、幼儿由老人照顾等问题组织各教研组积极调研,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提升亲子陪伴质量。我们还通过“育儿小贴士”“观察评价表”等方式告知家长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亲子游戏,使家长一目了然地进行科学育儿指导。这里的“观察评价表”是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五大领域结合亲子游戏方案点对点设计而成,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例如,针对中班幼儿,我们依托微信小程序开展在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普遍缺乏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正确指导。因此,我们在设计“花儿朵朵开”水果拼盘游戏中增加“温馨小贴士”,提示家长如何在游戏中正确引导幼儿,例如以下提示:“宝贝快看看冰箱里有什么水果?”“你想做什么造型呢?”“你能为作品取名字吗?”等。为了让家长清楚幼儿完成这项游戏会提升哪方面的能力,我们还特别制作了中班年龄段幼儿“观察评价表”,涉及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让家长直观地了解每个领域的观察要点,比如健康领域中幼儿喜欢吃的各种瓜果蔬菜、艺术领域中幼儿能沿着轮廓剪出简单图形等。
理想的幼小衔接应该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因为这一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以及热爱劳动等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很多家长认为游戏就是玩玩具、唱歌、跳舞,殊不知通过生活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帮助家人分担家务,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能力。我园教师通过家访和“孩子通”平台,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洗碗、扫地、做美食(水果拼盘、披萨、面点)等,这样会让幼儿更加热爱生活,同时树立自信心,有利于幼儿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此外,我们还指导家长和幼儿一起绘制“宝贝任务表”,完成里面的小任务即可获得小贴纸等物质奖励或拥抱等非物质奖励,家长还可以将最想让幼儿完成的任务绘制在内,例如,幼儿总是随手扔垃圾,家长就可以安排其打扫卫生等。
3~6岁时幼儿性格逐渐形成,有个别幼儿关注的游戏形式较为单一,喜欢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不愿意参与互动游戏,这就需要家长利用更多时间陪伴幼儿。科学研究发现,家长陪伴时间越多,越有利于幼儿性格的塑造,反之幼儿的性格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游戏中幼儿如果不太听指令,家长无法有效引导幼儿,这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时候,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控制好情绪,注意与幼儿交流时的言语和动作,尽可能地吸引幼儿的游戏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同时家长还应该多尝试鼓励幼儿、拥抱幼儿,让幼儿在父母陪伴和爱的鼓励下,逐渐喜欢上亲子游戏。
亲子互动还需要家长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例如,教师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五大领域设计各种有趣的小游戏:科学领域中的科学小实验;社会领域中的“叠叠衣服”“水果拼盘”;语言领域中的节奏游戏和“你做我猜”;艺术领域中的亲子创意绘画等。这些益智游戏都是以幼儿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以期让幼儿在亲子互动中感受游戏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健康成长。
要开展科学的育儿指导,教师还需要了解幼儿在家的身心状况,以及家长的困难和需求。同时,要避免家庭教育过早小学化、学科化。协商性家园互动模式是教师在沟通互动的前提下为家长提供帮助,指导家长在日常亲子时光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育儿模式。
幼儿时期以游戏为主,过早小学化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引导家长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了解《指南》,掌握科学育儿知识,让家长坚信会玩的幼儿身体素质会发展得更全面,会玩的幼儿头脑更聪明。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是真正的游戏高手,家长需要配合幼儿做好游戏中的倾听者、陪伴者、学习者。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家长在幼儿的身上找到闪光点,找到教育契机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家长可以将幼儿日常游戏互动、探索发现等利用微信、“孩子通”发送给教师,教师随即根据家长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沟通评价。教师不但要鼓励幼儿,还要肯定家长的做法,这样的交流互动模式会成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基石,从而构建起协商性的家园互动模式。例如,家长发送幼儿洗碗的小视频给教师,教师不能只说:“宝贝真棒,真能干!”还要从幼儿认真做某件事情进行评价,例如,“看到宝贝在帮爸爸妈妈洗碗,老师发现你非常能干,老师要给你竖大拇指哦!”一边夸幼儿一边夸赞家长懂得放手引导幼儿分担家务,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等。
育儿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是幼儿园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的前提之一。现在二胎或多胎家庭越来越多,幼儿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而家长需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指导方法,教师则要做个有心人,将幼儿园一日生活保教的育儿理念传递给家长。相信只要家园合作、平等协助、互相信任,我们的孩子就能拥有美好的童年时光,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