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虎 陈遥沛 单俊杰
摘?要:文职人员逐渐成为军事代表系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同时装备建设井喷式发展对文职人员能力素质和快速成长均提出了紧迫需求。本文主要针对从分析文职人员编配情况、队伍特点入手,通过分析文职人员任职面临的困难,找准着力点;聚焦以往培训中的薄弱环节,从精准分析目标、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课程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员选配、加强考核评价六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军事代表系统;文职人员;业务培训
按照军队改革要求,文职人员将逐渐成为军事代表系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新补充的文职人员中,主要为社招文职人员,是军事代表行业的“新手”,对装备、对军事代表工作、对军企交往、对军队管理等熟悉适应过程缓慢。骨干的快速流失和装备呈井喷式发展,对文职人员能力素质和快速成长均提出了紧迫需求。如何针对文职人员队伍特点,在以往培养模式基础上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抓好任职业务培训,缩短成长周期,打牢任职基础,成为需要和可以重点研究实施的工作。
一、文职人员队伍情况及特点
笔者组织针对装备系统某部某年新招录文职人员组织了调研,调研以调查问卷和座谈交流方式开展,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选择从事文职工作原因、对入职培训的课程设置及培训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此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从不同维度分析如下:从年龄层次看, 25岁及以下共50人,占比30%,26-30岁共70人,占比42.2%,30-35岁以上共40人,占比24.1%,35-42岁的共6人,占比3.6%。从受教育程度看,本科学历共125人,硕士学历共41人,硕士占比24.7%。从工作经历看,应届生52人,占比31.3%,非应届生114人,占比68.7%,其中,有54.4%的人有过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经历。从对军队以及军队文职人员的了解程度看,72.9%的人其家人或朋友中有现役军人或军队文职人员,72.3%的人从未有过军队生活经历。从选择军队文职工作的意图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向往军事职业(71.1%)、实现报国梦想(68.7%)以及职业较为稳定(66.3%);43.4%的人认为该职业社会认可度较高并能在军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35.5%和30.1%的人是出于待遇较为丰厚及工作地点离家近的考虑,仅11%的人认为该职业的职业压力较小。
综合调查问卷及与部分文职人员座谈交流情况来看,社招文职人员队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经历差异大。有工作了七八年的职场老手,阅历丰富;也有刚走出校门的职场新人,一张白纸。(2)年龄跨度大。年龄最大的42岁,成熟稳重;最小的22岁,青涩懵懂。(3)民主意识强。具有90后青年的特质,思想活跃、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强,见得多、听得多、想法也多,敢于表达、善于表达。(4)学习能力强。文职人员本身具有较高的学历,特别是经过残酷的文职入职考试,能在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学习能力毋庸置疑。(5)价值观多元。社招文职人员来源、履历相对复杂,入职前普遍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政治训练,受各种文化激荡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多变。(6)活力动力足。大部分文职人员怀揣从军报国的理想、追逐建功军营的梦想,选择从事文职工作,普遍珍惜努力考取的军队文职工作岗位。
二、文职人员任职面临的主要困难
文职人员作为新生事物,从入职到适岗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准确分析文职人员工作能力现状,找到短板、重点加强。
一是装备素养基础相对薄弱与岗位要求不断提升之间存在矛盾。受社会环境、经历阅历等影响,文职人员入职之前往往不够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对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军队职责使命等认识不足;缺乏部队严格正规的作风锤炼,纪律规矩、日常养成方面有待提高;未经过系统性军事训练,军事素养较为薄弱;对军事代表岗位职责使命、工作内容了解近乎空白,装备业务知识储备与要求越来越高的合同监管任务需求还有明显差距。
二是成长速度缓慢与装备建设任务需求急迫之间存在矛盾。按照军代表系统以往师傅带徒弟+自学摸索的培养模式,从军校毕业的学员到成长为能独立工作的军代表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而文职人员本就不熟悉军队环境、军政素质薄弱、业务经验缺乏,理论上来讲成长周期应该更长,但目前军代表系统面临的队伍骨干集中流失、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急需新进文职人员能够努力压缩成长周期,尽快顶门立户、独当一面,弥补原有骨干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满足装备建设任务急需。
三是能力提升需求强烈与获取途径匮乏之间存在矛盾。通过调研发现,文职人员基本素质较好,创新思维和接受能力较强,有活力、有冲劲。但目前军代表系统现有的提升能力途径较为单一,基本以集中培训为主,但培训各自为战、参差不齐、不成体系;军代室无专门培训力量,基本以个人自学为主,无统一课程体系,自由度大,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导致文职人员常常面临学习热情高、动力足却不知道学什么、从哪学、怎么学的困惑。
四是自身渴望获得认同与单位存在疑虑之间存在矛盾。文职人员受从军情怀感召和长远稳定发展考虑,选择从事文职工作,内心来讲渴望扎根军营、献身装备,实现自我价值,但受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的局限,难免存在与军营不相适应的言行。此外文职人员群体作为新生事物,军队管理人员及其他现役人员对文职人员的认可程度仍有所保留,有些单位甚至存在配属配角的思想偏见和短期聘用、不敢重用的临时观念,必然会造成文职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下降,甚至优秀人才流失。
三、关于文职人员任职业务培训的意见建议
总体思路为:以尽快形成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需求牵引、机关主导、基层主体为原则,以工作流程化、模块化为基本方法,遵循分层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的思路,按照“军兵种装备机关组织岗前培训-军代室组织适应性培训-依托院校开展业务强化培训-军代局组织补充扩展培训-军代室组织岗位实践锻炼及任职考核”(具體流程如下图1)的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反复迭代,力争利用12个月时间完成任职业务培训工作,使其基本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在总体思路指导下,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精准分解培训目标。通过岗前培训强化军政素质训练。通过岗位适应性培训熟悉合同监管及检验验收。通过业务强化培训学会常用的合同监管技术与分析方法,掌握质量监督、进度监督和费用监督的基本要求。通过补充扩展培训进一步缩短进入角色、开展工作的调整适应期。通过岗位实践锻炼基本掌握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军兵种装备机关充分发挥组织规划、协调处理和考核引导作用,研究制定業务培训中长期规划,指导全系统业务培训工作。负责具体组织文职人员岗前培训、协调院校资源组织完成业务强化培训,制定通用考核标准,组建培训专家库,必要时帮助各局协调优秀教员,组织选编教材,制定基础通用课程,供军代局、军代室参考执行。军事代表局充分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和人才建设发展需求,制定文职人员任职业务培训实施办法及工作流程,具体实施军代局补充扩展培训工作,组建局培训专家库,指导所属代表室完成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组织完成任职考核工作。军事代表室发挥基层主体作用,负责组织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包括制定文职人员岗位适应性培训计划和岗位实践锻炼计划,为文职人员选配导师,出具试用期意见,定期进行阶段评估。
三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要体现规范性,针对文职人员任职培训整个过程制定统一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承训单位可参照使用。要体现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适应不同阶段文职人员的管理需求。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各承训单位落地执行,受训人员可逐步适应接受。
四是配齐建强教员队伍。积极选调系统内的高层次人才、专家、高工和业务骨干等作为培训教员,承担通用性比较强、课程相对固定的培训任务;选聘系统外的院校老师、企业院所技术专家等作为补充力量。适时对军代表系统兼职教员队伍进行授课培训,提升授课质效。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措施。综合评判教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表现突出的应予以表扬并通报其所在单位;对授课质量较差的应予以批评并酌情从教员库中删除。通过发放聘书、解决讲课费、列入职称评任加分项等措施激发大家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激发参加培训授课的动力活力。
五是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岗前培训主要以军事代表工作通用基础知识为主,让受训学员了解军事代表职业、岗位和日常工作内容。岗位适应性培训主要是了解代表室日常工作,学习军代表工作基础知识、标准、法规,了解监管装备的常规性能、生产流程和工艺。强化培训主要是对合同监管、质量管理体系等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和答疑,组织研讨和交流,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补充扩展培训主要是各军事代表局根据自身监管单位或监管主要任务的特性,设置专项的补充培训课程。岗位实践锻炼主要是对前期学习的知识体系结合装备工作实际加深认识,基本掌握合同监管工作的内容、流程、方法和要求,基本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六是加强培训考核评价。岗前培训考核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判断受训人员能否在部队长期工作,总体成绩若不合格,则无法参与下一阶段的代表室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适应性培训考核需出具试用期结论。因此建议军代室的培训考核通过个人述职、导师评价、代表室集体研究评议的方式进行。强化培训考核结果应及时通报各代表室,帮助明确下一步岗位实践锻炼学习重点及努力方向。任职考核建议由军代表局机关组织。按照理论考试、个人述学、模拟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军事代表局机关根据考核结果给出文职人员是否通过任职考核的结论。任职考核不通过者需要再次参加培训并由本人及用人单位向军代表局党委作出情况说明。对任职考核优秀的文职人员个人、帮带导师及所在单位进行通报表彰。考核结果与文职人员年度考评及所在单位年度评先评优挂钩。
四、结语
文职人员作为重要的新型军事人力资源全面加入装备建设中,要求我们必须紧盯任务需求,树立前瞻思维,坚持创新培养,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急不得,还要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助推成长,帮助他们找准“成长坐标”、设计“成才路线”、定制“学习菜单”,使他们尽快适应岗位、全面发展,坚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地位上充分认同、人格上充分尊重,大胆启用社招文职人员,敢于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用肯定和鼓励引导其树立信心,为社招文职人员健康成长“铺路基”、尽快成熟“架桥梁”,快速成长为能力素质与装备建设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德军文职人员:一份不错的工作[J].刘旭,李建康.环球军事.2009(23)
[2]我军与外军文职人员比较研究[J].张怡,王绡,陈于全.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4)
[3]外军文职人员制度探析[J].郝瑞佳.科技信息.2010(27)
(作者简介:董自虎,中级工程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装备质量监督及管理;工作单位:海军装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