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婕 牛云燕
案例背景:
项目化学习注重让幼儿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驱动性问题,展开一系列深入而持续的探究。项目化学习需要根据儿童的反应,随时生成驱动性问题,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挑战比较大。在生成驱动性问题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教师不知该如何基于儿童的兴趣动态地生成驱动性问题,常常为第二天要开展什么活动而苦恼。于是,我们思考:如何捕捉儿童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并生成驱动性问题?所以我们在项目化学习中引入了“马赛克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倾听儿童的教学工具,支持教师准确捕捉儿童的问题,让师幼在多层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驱动性问题。下面以大班“幼儿园的‘树(此处的‘树泛指幼儿园的树和竹子、葡萄树,下文相同定义处用‘树表示)”项目为例进行讨论与反思。
案例描述:
1.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棵“树”呢?
我园是一个充满花香的“天然花园”——这里有许多植物,尤其每到3月樱花盛开时,孩子和老师都会在美丽的樱花树下留下美好的留影。教师经过观察发现“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棵‘树”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教师决定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提供支持。
2.幼儿园“树”的种类有多少?它们分别叫什么?
在活动时我运用了“马赛克方法”中的儿童会议,选择了一个幼儿熟悉而喜欢的长廊召开儿童会议,鼓励大家发表观点。
师:“要想知道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树应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思思:“那我们必须知道幼儿园‘树的种类有多少?”
师:“可是有些‘树的名字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呢?”
思思:“我们可以去问一问管幼儿园园林的翁阿姨,她也许知道。”
多数孩子举手同意这一观点。于是我们运用了儿童访谈鼓励幼儿行动起来。孩子们分成了两组,一组负责询问,一组负责记录。经过询问与记录后,我利用餐前分享的时间让幼儿分享记录的情况。孩子们说:“阿姨只告诉了我们几种常见的‘树,还有好多种也叫不上名字,现在我们知道的分别有樱花树、枇杷树、竹子、三角梅。”
师:“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
乐乐:“我们可以用手机进行拍照,然后回家问一问爸爸妈妈。”
杨杨:“我们可以用手机下一个软件进行拍照,用这个软件来识别图片,就能知道‘树的名字了。”
于是我运用了马赛克方法中的儿童拍照让幼儿携带相机或者手机来拍照,也利用手机软件进行图片识别知道了几种‘树的名字。孩子们经过拍照、记录,统计了不认识的。我利用家园共育把整理出来的照片发到群里,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想查的‘树进行网上查询。通过孩子们的努力我们统计出了幼儿园一共有12种‘树,它们分别是樱花树、枇杷树、竹子、三角梅、卫矛、桂花树、核桃树、柚子树、白玉兰、红枫树、苏铁、葡萄树。统计中孩子们运用了数学领域中的分类法(分类可以帮助幼儿直接感知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为幼儿计数、形成数概念,奠定必要的基础)。
3.每种“树”的数量有多少?怎么数数才不会出错?
师:“我们现在知道‘树有多少种类了,但是还不知道每一种‘树有多少棵?”
教师又召开了儿童会议,鼓励大家发表观点。
思思:“我们可分组数,‘树有12种,我们就分成12组。”
师:“怎么数数才不会出错?”
雯雯:“我们可以一棵一棵地数。”
睿睿:“我们可以一棵贴一个标签,然后数一数我们贴了多少个标签,就是多少棵。”
师:“那我们不认识字,怎么办呢?比如要记录‘樱花树不会写字怎么办”?
凡凡:“我们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
于是教师运用儿童绘画支持鼓励幼儿认真做好记录,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统计结果。餐前的分享时间,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各组统计过程中的发现。
智炫:“我數到一半就忘了。”
思博:“记不住哪一棵数过了。”
君浩:“数着数着就弄混了,会数重复。”
林林:“竹子最难统计,密密麻麻的,而且特别难贴标签,是滑的,等我贴好,就忘记数到数字几了。”
杨杨:“我可能选择的胶水粘得不牢固,刚贴好,一阵风吹来,标签便掉落了。”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佳佳:“我们要不每一种‘树做一些标签,数一数做了多少标签,然后把标签都贴在‘树上,最后看看还剩下多少标签,那么就知道每一种‘树有多少棵了。”
有了想法,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分工合作。孩子们在美工区做了好多标签,每一种“树”的标签不相同,他们分成12组进行统计,每一组先记录好做了多少个标签的总数。有了前面的经验,孩子们选择了容易粘稳的胶水,每一组的孩子都分为贴、检查两部分。贴标签的小朋友专心地贴,检查的小朋友负责检查有没有贴漏的。事实证明,数贴剩的标签的方法可行,既不会重复数,又方便检查有没有遗漏的“树”。最后孩子们终于统计出来竹子最多有52棵,卫矛6棵、苏铁3棵、玉兰树3棵、三角梅6棵、樱花树25棵、枇杷树5棵、核桃树2棵、红枫树3棵、柚子树1棵、葡萄树1棵、桂花树13棵。孩子们用数学领域中的数数、数学中的减法得到了结果。
4.这些“树”加起来一共有几棵?怎样计数最便捷?
杨杨:“我们刚刚用了数数、减法统计,那我们现在也可以用数学中的加法来统计。”
思思:“我们把12种‘树的总数全部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总数了,这样既准确又便捷。”于是孩子们进行了最后一次统计,知道了幼儿园的“树”总共有120棵。
案例分析:
陶行知曾说:“大自然都是活教材,有价值的活教材,它也是孩子们探索的好素材。”大自然里蕴藏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抓住了契机,主动向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
1.观察、倾听儿童,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并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工具——倾听幼儿的对话,发现“幼儿园的‘树”是幼儿的关注点,从而顺势提出驱动性问题“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棵‘树”。
2.分析驱动性问题是否指向核心经验,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必须包含儿童在该年龄段需掌握的核心经验。例如,根据数学领域核心经验的相关研究“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棵‘树”包含了分类、标记、数数、统计、学习加减的运用这一核心经验。
3.运用了马赛克方法,支持儿童自由表达,注重让儿童自己表达观点,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想法,这让探究更加聚焦、深入。
4.“幼儿园的‘树的统计”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将马赛克方法中的观察与参与的工具,如儿童拍照、儿童会议、儿童绘画相结合,同时根据需要,创造性地添加了记录表等新工具,深入倾听儿童的观点,进而对儿童做出回应与支持,在动态中生成驱动性问题。
总而言之,通过马赛克方法的引入,让教师走进儿童,发现儿童内心的想法,从而在尊重儿童兴趣的基础上生成驱动性问题,促进教师在追求“儿童本位”的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进。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任务意识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特别在统计活动中,孩子们在数学领域中的分类、加减、数数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品质也得到了发展,能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地参与活动,能做到不怕困难、积极思考,耐心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马赛克方法在活动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正润物无声地扎根于教师心中,在我园悄然形成一股倾听儿童的热潮,在无数回合的儿童会议中,幼儿沿着出现的问题链,运用高阶认知策略,全身心投入到解决问题中,获得核心经验,推动学习不断迭代升级,实现深度学习。